共融民族血脉同建精神家园
2016-09-10夏育华
夏育华
文化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内涵。一般认为,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其中,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部结构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即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
望城一中文而化之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其主要意义之一就在于传导精神、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笔者认为,学校主要工作包括“文化立校、厚德承校、科研兴校、治理谐校、质量强校”等内容。其中“文化立校”工作涉及物质文化(即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即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即心态文化)四个方面的建设。而物质文化高品位、制度文化高品德、课程文化高品质、精神文化高品格,则应该是每一所学校追求的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该目标要求还会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创办于1912年的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在其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校园文化。如,“严谨、朴实、奉献、进取”的校训;“校园美、校风好、管理科学、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培养改造世界的主人”的办学理想;“为立人、为立业,为发展、为卓越”的办学理念;“实施精致教育,培养完全人物”的办学策略等。2013年以来,学校在文化立校上倡导精深文化丰富精美校园,在厚德承校上要求精勤服务塑造精诚人格,在治理谐校上做到精良装配保障精细管理,在科研兴校上培养精优师资力促精心教学,在质量强校上实现精英学子成就精彩人生。目前,学校正致力于管理机制的完善、教育模式的探索、教学理念的落实,着力培养具有“一副健康身心、一个良好习惯、一门艺术素养、一种创新特质、一身国学传承、一生导师引领”的现代中学生,积极开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地域文化留住乡愁
在学校“文化立校”的征程上,以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李玉上为首席名师的“李玉上语文工作室”,一直做着艰苦卓绝的工作。当他将一叠厚厚的校本课程教材《望城地方文化视点》初稿摆在笔者的案头时,笔者深感欣慰与骄傲,也生发出对如下几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要建设学校校本课程?地方文化纳入学校课程有什么重要意义?望城的地方文化有何突出特色?本书的编排及内容有什么突出特征?对于本书的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建议和要求?
课程是一种文化选择,文化是课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感性层面,对于文化的理解,首推著名作家梁晓声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在理性角度,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说法则另辟蹊径,较为客观。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分两种不同层次:一种是代表国家、民族的制度性主流文化;另一种是代表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既拥有深层文化理念的共同性,又是互动互补的。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师生发展为目标,校本课程实际是以学校为主体,对包括国家、地方、学校文化在内的围绕着学校师生各种资源作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和开发。其中,地方文化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而且也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毫无疑问,基于地方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起到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作用。地域性使地方文化这种由某一地区成员共同实践、创造和界定出来的文化,拥有了同一性并孕育出集体人格。难怪余秋雨先生提出了这样发人深省的观点: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集体人格。这种集体人格渗透在事物的方方面面,它能够使个体内心深处滋生出共同的地方性情感,并具有使人获得归属感的品质。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有这样一段精彩绝伦、引人共鸣的话语: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无疑,只有大量融入了地方性情感和归属感的山水和乡愁,才能让人望得见、看得到、记得住。因此,开发并使用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意义重大。
望城人文校本课程
望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山水秀丽,有四季滴翠的乌山、黑麋峰,有碧波荡漾的湘江、千龙湖;她人文鼎盛,有欧阳询、杜甫、朱元璋、曾国藩等留下的传奇故事,有郭亮播下的革命火种、雷锋成就的时代楷模;她艺术奇珍,铜官陶艺、书堂翰墨等名扬天下,新康戏曲、丁字石刻、剪纸技艺等源远流长;她风韵关情,靖港古镇、乔口鱼都等繁华依旧,洗心禅寺、惜字塔等胜迹迷人。此外,还有以旺旺集团为代表的企业,以雷锋纪念馆为代表的人文景点等,为望城的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追寻望城的人文,校本课程教材《望城地方文化视点》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第一,结构严谨,条例清晰。全书分二十课,每课5篇文章左右,每课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行文和语言力求平实,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文采,让人读之明于要义,而又不觉枯燥;举例和配图紧扣题旨,又能贴近生活实际,使说理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接受。第二,内容翔实,生动形象。全书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望城的历史和现状,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望城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地域特征、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经济建设和艺术特色等,涵盖了雷锋故乡望城的社会、政治、经济、民生和文化等领域,是学生深入探究望城、热爱家乡的一本启蒙读本,也是学生全面了解望城、认识家乡的一个窗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们注重校本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探究,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设计、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等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真正为学生“完全人格”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大家要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做好准备,为望城教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