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建设浅探

2016-09-10吴勋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自来水厂校本课题

吴勋

如今,生命科学与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日益进入精确、定量、实证和理论不断完善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从小就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对于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带领他们关注、观察和探究奇妙的生命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潜在教育意义。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附属性”和“实验性”的特点,联手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形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承担《小学生命科学》系列校本课程的设计、规划与实施任务。

一、校本课程研发的初衷

学生因年龄不同,兴趣点也不同。故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学生兴趣点,学校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相关的课程。之后又陆续开设了《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世纪》《营养、菌群与健康》《生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人类、科技、未来》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各类科普讲座,将校本课程建设引向深入。

二、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学校为了开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在教材的研发和学生实践活动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整编系统知识,为学生提供生命教育的学习平台。在教材编撰时,学校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研讨,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避免与现有《自然》课本知识的重复。学校首先根据知识体系确立每个单元教学的内容,然后对照现在使用的《自然》课本,删除重复的内容,使教材更加科学化。

二是关注生命成长,搭建生命科技的实践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笔者让三年级的学生亲自体验选蛋、孵化、照蛋、孵出小鸡的全过程。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在学校四楼楼顶的平台,学校还开辟了一块生命科学实践基地。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们进行蔬菜的播种、浇水、观察、收获等操作,菜的品种也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变换。

三是为学生提供灵动的实验教育平台。在实验室,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花朵、树叶、果实等进行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实物标本。

四是以校外参观与实践,丰富学生体验。鉴于每个年级学习的主题不同,笔者根据课程安排,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参观活动(每个年级每年大约有4次参观活动)。例如,五年级的课程中有“微型自来水厂”的内容,笔者便联系闵行自来水厂,联合创立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微型自来水厂”的同时,可亲自前往“闵行自来水厂”参观,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内容。

五是组织专家学者大讲坛。学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相关讲座,除了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外,还给学生提供与专家教授互动的机会,收获颇多。如四年级的校本课程,其主题围绕植物而展开,需要安排学生参观“辰山植物园”。在参观之前,学校就先邀请专家对相关植物进行介绍,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对之后的参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举两得。

六是让科学商店入驻校园。课题组在学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商店。这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践锻炼的学习平台。针对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商店的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中午时间,来到学校为小学生进行科学小知识的解答与互动,及时答疑解惑。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协助教师们开展课内小实验,使得校本实验课程的内容更加扎实有效。

七是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与竞赛。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和竞赛,如昆虫识别竞赛、校园植物识别竞赛、微型自来水厂设计比赛等。学校鼓励全员参与,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活动与竞赛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延伸学习之中。学校会从中挑选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选、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大赛等活动。

八是认真开展小课题研究。从2014年起,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笔者每年都在学校范围内进行“预备小院士”的招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学校生命科学预备小院士立项课题。在小学和大学教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完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并完成了课题小论文的撰写,解决了自己的很多疑难问题,也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提供了参考。

三、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校本课程从无到有,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教育为主线、以“探究课程”为载体的特色课程,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提升。

一是学生层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实践,将原本可能在大学才能接触到的生物实验、课本知识,下移到小学,使学生能了解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方面的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还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暨课题答辩活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取得市级以上奖励六十多项。

二是教师层面。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丰富的是教师的知识面,提升的是教师的专业广度和业务水平。课程内容从最初的框架到现在的初稿,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整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是学校层面。短短几年,学校创建创新实验室,实施小学生命科学课程,初步形成适合小学生的特色校本教材,并且将专业发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四者融为一体。这既体现了一种教育的智慧,也符合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事实证明,该校本课程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为学校今后创新课程建设,探索优质教育新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细致而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很多资源都可以凝结成较好的校本课程内容。这既可传承学校和地方的特色文化,又可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可依靠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学校,就要充分利用好他们的研究成果,结合基础教育的生动实践,让理论在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中绽放异彩。这既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又借势推动了校本教研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自来水厂校本课题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周凯《夜幕下的自来水厂》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浅析城镇自来水厂水质检验工作策略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自来水厂水泵变频节电改造效果分析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