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迁徙
2016-09-10
如果从族谱上追溯,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
无论在一个地方定居多久,中国人总是想追溯自己的血脉来源。在长江出海口的南通如皋,冒姓的血缘来自遥远的蒙古草原;在云南玉溪,很多张姓人的祖先居住在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在安徽、湖北交界的大别山里,王家人供奉的牌位上写的是“太原王氏”。
如果从族谱上追溯,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使”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按照一般的说法,中国古代到近代历史上,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
永嘉之乱,晋室南迁
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的是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安史之乱,中原涂炭
河南、河北、陕西汉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靖康之耻,金兵南下
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大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
从山西南部向中原地区大规模移民
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
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湖广填四川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因为经过滥杀和战争,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据官方统计,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湖广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600多万人。当代四川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人之巨,在成都,这个比例更高,达95%以上。如朱德在《我的母亲》中介绍,祖先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广东迁移过来的,陈毅、聂荣臻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羅瑞卿的先祖来自湖北等。
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
直至近代,都有中国人移居东南亚。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
晋商和陕北居民走西口
形成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的数量最大。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西口”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由于西北晋绥、内蒙古地区接近沙漠,土地贫瘠,还由于移民外蒙的汉族,在外蒙闹独立时,被驱逐,移民的数量有限。
山东、河北、河南闯关东
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关东之所以要“闯”,是因为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汉族迁入的。
为什么要去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因为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或投靠亲友,或开种荒地。民国时期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
清代、民国时期移民人口累计各超过1000万人。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抗日战争时期
河南人沿陇海铁路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陇海铁路大规模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二是国民政府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三是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
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西迁,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
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很多河南人。著名作家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全面记录了河南人的逃亡苦难史。
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移民路线
建国后,有几次大的迁徙活动:
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1974年该兵团人口总数达226万,约占新疆总人口的1/5,占新疆汉族人口的2/5。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有10万转业官兵,还接收了本省和京、津、沪、杭各城市知青50万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虽然后来很多知青返城,但也留下了不少人。
二是“三线”建设:如果从卫星上俯瞰,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吸纳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报道说,有一亿多农民工,在城乡间往返、流动,现在有多少已经定居,还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恐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了。
四是出国潮。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出国求学、务工、经商,近30年来,已经在国外定居的华人,总数约估有几百万人。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