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课程
2016-09-10陶安军
陶安军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和解答的根本问题。山东宁阳金桥学校是一所民办公助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目标,以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为教育理想。建校以来,以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一致好评。2015年初,学校启动了“课程统整”工程,用课程的形式固化提升已有的教育教学成果,用课程体系的总体架构完整、系统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构建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校,发展教师,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科学规划,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含义为“跑道”,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因此,课程的意义就在于既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更要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简言之,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基于此,学校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坚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优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学校课程。
一是目标设计。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不变、国家课程设置不变、学生发展基础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依据学校育人理念、学生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对现行国家、地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整合重组,科学规划,构建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推进学校全面转型,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路径设计。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这一基本思路,打破国家课程学科间的壁垒,通过有效“减化”,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设计校本课程,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立体并能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是统整设计。按照“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原则,将学校课程规划为三个体系,分别为“明德课程体系”“健美课程体系”和“启智课程体系”。其中,明德课程为德育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影响;健美课程涵盖艺体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重要的身心健康支撑;启智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体,为学生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为保证有效实施,每个体系下的课程再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三个层级。基础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必修课程;拓展性课程面向学生的兴趣、特长,为选修课程;研究性课程则面向有特殊或强烈兴趣爱好的少数学生,完全由学生自选。层次划分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促进其有差异、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二、统整切入,为教学更有效而设置
从中小学课程建设实施现状看,由于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高重复率,导致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严重缺位。因此,无论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着眼,还是从课程建设的实际考虑,进行以课程统整为内容的改革都是中小学课改的必然选择。鉴于此,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1.统整现行教学时间
一是将每节课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节省出时间来安排两节20分钟和一节10分钟的短课。大学时主要开设学科必修课,小学时开设班本特色课程或校本课程,如经典诵读、思辩总结、写字练习等。二是减少部分地方课程课时,将体育课时由国家规定的3节调整为4节。三是采取零散时间课时化的策略,将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所有时间都纳入课程管理,适时安排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阳光体育活动、各种德育活动等地方课程与必修的校本课程。学样还通过灵活处理教材,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以上课时安排,形成有特色的“长短课策略”,以确保统整后各类课程的规范实施。
2.统整现行教学内容
一是学科内统整。一方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对本学科课程进行重构,通过选择、改编、调整、补充、拓展等方式,完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改造,让其更适合学校“任务引领、活动建构”教学设计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一方面,树立大学科视野,对本学科课程的学科范畴、内容顺序、学习的连续性、学习的衔接、学科学习情境化营造等进行专业设计,以课程的视野改革教学,提高实施效益,最大限度地落实课程目标。
二是学科间统整。一方面,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总课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把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超学科统整。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的单元或学程里。如英语短剧。每学期,每个班级都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设计等,都由学生完成,英语、语文、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
3.统整校本课程开发
为了使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同时又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开发设计了学科能力拓展课程以及各种特色课程、社团课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统整起来,通过“选课走班”的方式,给予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以不同的选择性学习内容,通过开展各种层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实践的平台与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
三、分类推进,为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实施
1.明德课程——“以德启智、立德树人”
以学校创建的“369幸福德育课程体系”为主体,以“习惯、责任、爱心、感恩、诚信、自信”六大主题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践中,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思路,以培养学生形成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础性道德为目标,构建了“金桥学校369新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化规划、学科化实施、生活化体验、生本化评价”的“四化”德育体系,实现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目标,收到了“人人好习惯、个个重责任、生生知感恩、处处有关爱、事事讲诚信、天天有进步”的教育效果,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品牌。学校的研究成果,在2012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健美课程——“强健体魄、陶冶情趣”
依据音体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根据“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学习基础差异的适应度和对学生发展需求差异的适应度”的原则,结合学校基础设施、师资特点、学生情况调查,学校统筹安排与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相结合,将音乐、美术、体育三门课程统整为艺术和体育课,并分成三个层级,让学生“选课走班”学习。第一层级为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为学生必修课,通过学习,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第二层级为拓展类课程,面向差异,由学生自主选修,走班上课,以发展个性特长,培养有益终生的健身和艺术爱好与项目技能;第三层级为研究性课程,面向少数立志于在某些方面有“专精”发展需求的学生,旨在培养其专业技能和素养。上课时,采取两节联堂的形式,既便于学生选择,又增加了选修项目的学习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以艺术节和体育节为载体,丰富学生在校生活,为学生搭建体验、感悟和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体习惯、健康的身心和高雅的审美情趣”,高质量地发挥“健美”课程的功能。
3.启智课程——“启迪智慧、发展能力”
按照“学科内统整与学科间统整为主,超学科统整为辅”的原则,以语文、英语两学科为龙头,带动全校“启智课程”的统整,最大限度地缩减课内阅读教学时间,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并对阅读内容、阅读量进行统一规划,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深化“任务引领、活动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把重点指向如何从“教师主讲”走向“学生论坛”,努力打造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育现代公民为目的的“论坛课”:在价值取向上,论坛即成长——落实三维目标,融知识构建、思维对话、能力达成与精神锻造为一体,指向学生的心智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在实施方式上,论坛即探究——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实体,采取生成性教学方式,变知识为本的碎片化学习为问题探究为主的整体性学习,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课堂评价上,论坛即共生——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目的,从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心智生成状态四方面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促进全体学生智慧共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发展需要,就能搭建起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各美其美,在初中这段时光,每一天都阳光、自信,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