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进:区域教育走向新优质
2016-09-10俞蔚茅萍荷
俞蔚 茅萍荷
“新优质”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教育过程的更丰富、师生关系的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更满足,对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进行更深度的审视。人的发展应成为区域教育关注的起点和终点,区域教育的走向应关注到师生的内心,然后经由课程的浸润使师生的内心丰盈而有追求。区域教育活动的根本宗旨是发展教师,教师发展的价值体现是学生成长。教与学、师与生是教育生活的核心元素,也是教师文化生态的两大基本关系。为此,我们立足“新优质”,从理性的实际分析与研究入手,提出“学习依赖阅读,阅读促进学习;语文先行,整体带动”的大阅读理念,以语文为切入口,关照师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成长,实施区域阅读工程的整体规划与有序推进。
一、以行政为推力,全员发动,
为阅读工程“引航”
朱永新教授有非常经典的四句话:“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第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第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新优质教育应该促进精神的发育,寻求灵魂的飞翔。启东教育人已深省到这一点,于是借助行政推力,开展全时空师生共读,点亮师生的阅读之路。
阅读工程倡导领导带头阅读,让阅读成为教育人的职业自觉、教育自觉和文化自觉。引领师生通过广泛阅读,不断拓展阅读版图,提升自身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2010年我们颁布了《启东市振兴阅读行动计划》;2013年颁布了《启东市中小学暑期古代诗文和文学名著阅读实施方案》,同年《县域农村语文阅读工程推广的实践与研究》立项为省课题,并成为启东宣传部推广阅读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2014年出台了《启东市中小学阅读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出台了《启东市中小学暑期阅读实施方案》。
阅读工程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整合性、自主性和当量性为基本原则,整合现行教材与辅助阅读读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题性和生活性。阅读工程从启动到全面推开,给启东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阅读为引擎的大语文学习在全市中小学得以积极推进,阅读已成为全体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元素。
二、以课堂为基点,内外沟通,
为阅读工程“蓄势”
课堂是即时阅读与拓展阅读的主阵地,因此要以课堂为基点,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内外沟通,相辅相成。
1.充分发掘教材内涵,适时迁移读书内容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中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也启示我们,教材并非唯一的学习资源。以课本中的“例子”为阅读基础点,适度拓展,精心打造“阅读套餐”,会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丰富,阅读活动更情趣盎然。
一是以“例子”为基础点,开展“同题异文”(同一题材、不同文章)同步拓展阅读。如《珍珠鸟》是一篇描写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优美散文,找出与之题材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加以阅读,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人文教育,还能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领略相同题材的不同表达方法。
二是以“例子”为基础点,开展“同人异文”(同一作者、不同文章)同步拓展阅读。例如,在学完雨果的《船长》之后,再读一读雨果的其他作品,学生会更全面地感受作品的特点和作家的艺术风格。
三是以“例子”为基础点,开展“由点带面”(以片段带全篇)同步拓展阅读。例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激发了学生想要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兴奋点”,鼓励学生阅读整部原著。
四是以“例子”为基础点,开展“以点辐射”(以单篇带多篇)同步拓展阅读。即通过“例子”,介绍作者或文中人物的相关作品。比如,学生想要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主人公李大钊的更多故事,或者想知道为什么毛泽东主席赞誉《匆匆》的作者朱自清“一身病重,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时就可以开展拓展阅读。
2.立足日常语文课堂,有机渗透读书方法
“孩子不会读书”的原因在于课外阅读不得法。“读书须入门,入门始得真”,入门即掌握读书的窍门。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活动一样,需要一定的技能与技巧。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在他的《每日天才》中说:“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则时,学得最好。”叶圣陶先生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应立足日常语文课堂,有机渗透读书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意识,在阅读中发表不同见解的品质……同时指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经验迁移到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将良好的方法升级为良好的习惯,以终身受益。
3.构建层级阅读机制,共建学校品质文化
有序推进分层分级阅读学习,包括:校长阅读、教师阅读、主题读书会、书香校园建设成为各学校的自觉行动;亲子阅读、家庭共读、社区家庭一体化阅读活动积极推进;观察性、体验性、研究性、批判性的基于学校、学生、课程、课标、课堂、考试、评估的阅读学习活动逐步深入。层级阅读学习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实际进展,在课程整合、课堂转型、阅读增量、阅读评价等主题上形成了基本经验和共认原则,为切实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积累了经验,为促进区域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与不断探索的信心。师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建立起了更为积极的成长发展信念,形成了共建学校品质文化的崭新局面。
三、以活动为载体,上下联动,
为阅读工程“搭台”
“新优质校园”离不开多彩的读书活动和丰富的读书交流平台。
1.邀请作家进校园
邀请作家走进校园,让学生有机会与自己敬佩的作家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报告,与他们面对面地对话交流,可以持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2.举办读书节
“好书伴我成长,好书伴我飞翔”“读有用的书,做有根的人”“与经典为伍,与大师同行”“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各学校的读书节标语,主题鲜明。在读书节期间,“我的阅读故事”征文、美文诵读会、书本剧表演、“书香班级、学生、家庭”评比、读写大奖赛、跳蚤书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读书节成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进行阅读交流的节日。
3.开展诗词诵读
诗词诵读,可以引导学生在声音的高低、长短中,在音韵的顿挫、抑扬中,在节奏的舒缓、急促中,加深对诗词意义的理解,并对其中的章法结构、情感意蕴达到“意会”的境界。有的学校开展了晨间诵读“五个一”活动,即一天一首小诗,一周一曲古韵,双周一次联诵,一月一次比赛,一学期一次综合评价。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实施图书漂流
教研部门统一组织、指导并实施了图书漂流活动。为改变农村小学书籍缺乏的状况,由预先约定的捐赠单位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无偿而有计划地逐校提供给各农村小学,而在城镇小学则提倡在校内年级间进行图书漂流。这一活动让每一本图书以特殊的方式传递,被素不相识的书友争阅,在志趣相投的朋友间交流,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让大家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教师们的深切关怀和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四、以评价为杠杆,促质保量,
为阅读工程“导向”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评价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把阅读这一形式上的“软”任务与评价这一考查的“硬”任务有机融合,“软”“硬”兼施,让“依托文本、适度超越”的阅读资源观、“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阅读教育观深入人心。评价的内容和效果如下。
1.学校层面
一是将阅读工程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阅读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开展阅读活动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并将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工作列入绩效考核范围。二是成立教师、学生阅读组织,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全校范围的阅读活动。三是要为语文阅读创造必要的条件。重视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确保拥有并及时补充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报刊、电子读物等,并规定时间向学生开放。
2.教师层面
一是语文组要在学期初制订好语文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具体要求,落实各项活动,确保学生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指导及活动的时间。二是语文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指导学生撰写阅读体会、阅读笔记。如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结合教材内容的专题阅读活动,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每学期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课,在节假日和寒暑假,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等。三是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率先垂范,既指导学生阅读,又自主阅读,撰写读书笔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学生层面
一是保证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心得。如《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必须落实到位,学生平均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寒暑假至少阅读2~3本中外名著或其他读物,每学期的读书体会不少于10篇等。二是注重班级阅读环境建设。如建立“报刊角”“图书角”,组织班级“图书漂流”等,充分利用阅读资源;在班级设立“美文鉴赏角”,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署名点评。
4.活动成果
学生在各级读书评选活动中踊跃参加并且成果显著。学生在读书中养成了天天阅读、深入阅读和分享阅读的好习惯,养成了写读书笔记或日记的好习惯。学生的习作起初只是发表在校级刊物上,以后逐渐出现在县、市、省、国家级刊物上。教师也发表了大量关于读书的文章。学校举办或参加镇级以上读书推广活动,读书活动或图书室(馆)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这样,多管齐下,以关注整体性来追求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之间的和谐,既重视学校层面的管理,又重视对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督促、检查,层层使力,内外联动,有效引领师生的阅读方向与阅读行为,保质保量地促进阅读计划的落实。
五、以成长为追求,高瞻远瞩,
为阅读工程“绘图”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阅读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布什都亲策亲力,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英国教育部在2003年初就提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在2001年底专门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并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日本儿童阅读日;我国也于2001年开始了语文新课程改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2013年“两会”上,有代表提出了设置“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价值。良好的大环境促使我们进一步客观审视中小学的阅读现状,并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继续为扎实推进课外阅读整体工程描绘美好蓝图。
1.聚焦农村,让阅读形成燎原之势
就阅读活动的“面”而言,要继续以农村学校为关注点。当前农村儿童阅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独上高楼”——读书兴趣弱,学生更喜欢电视节目而不是课外书,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非常弱。二是“衣带渐宽”——读书章法乱,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糊里糊涂,为读而读。三是“众里寻他”——读书选择少,很多农村学生受家长认识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家中几乎没有藏书,即使舍得花钱买书了,大多选择的也是作文辅导用书或各类练习卷。因此,就活动的“面”而言,应把关注点聚焦农村,推动课外阅读在农村形成“燎原之势”。
2.培养教师,让阅读引来源头活水
就课外阅读的“人”而言,要以“书香教师”为主力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师也很需要读书。小学语文毕业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你的语文老师刘雪,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只是平常因为忙于工作,不经常读书,所以知识面不广。在给刘老师的毕业赠言中,你委婉地写着这样几句话来表达你的意见……”答题提示:必须选用自己课内外积累的关于书的比喻或自己创作的关于书的比喻。试题中“刘雪老师”的形象,在教师集体中普遍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全体教师成为“书香教师”主力军的工作。
3.建设班级,让阅读吹响前进的号角
就阅读活动的“质”而言,要以班级读书会为主阵地。“班级读书会”鼓励教师跨越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语文、对阅读保持兴趣。因此在活动推广中,还要重视让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能身体力行,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各级各类开展班级读书会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这一重要阵地,有效带动并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推动阅读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以阅读推进的“新优质校园”是以学校文化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共同创建的。它充满激励和引导的力量,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让学生心中永远有梦想。它是一种人文氛围,饱含着凝聚人心、促进交流协作的向心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