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研细耕课堂构建教研文化

2016-09-10姚丹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5期
关键词:师生学科素养

姚丹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主题。研耕行动以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常态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出发点,力求解决课堂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研耕行动;核心素养; 4+X教学模式;研耕文化

文化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促进学校优质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研究性、实践性的研耕文化,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耕行动,促课程改革发展

1.实施背景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施惠于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广州市荔湾区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面对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评价方式、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素质教育深度推进还没有根本突破等情况,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荔湾区2010年提出了“研耕行动”,并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引领,以模式构建为核心,按照“一体四翼”的思路全面推进的局面。

2.“研耕”的内涵

“研”即“研究”,指立足区域教育教学实际,潜研规律,静研特点,专研策略,深研方法;“耕”即“耕耘”,扎根学校深耕,立足课堂精耕,走进师生细耕,为一线学校提供所需的服务、指导、管理、研究、培训等。“研耘”的核心是“研才研学,融智融通,共生共长”。

3.“研耕行动”的推进

“研耕行动”的底蕴就是“一体”,指的是一个根本,即“研耕文化”。在丰富的西关文化土壤中,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积淀,其核心是“务实、进取、执着、和谐”。“研耕文化”以系统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强调以踏实的工作态度,深耕于区域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以执着的韧劲和突破万难的勇气面对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和困难,实现人人享受优质教育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营造宽松、包容、互助、互惠共赢的和谐的教研环境。

研耕行动的内容即“四翼”,指研耕管理、研耕模式、研耕课堂、研耕资源,总目标是在研耕团队和学校共同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推进“研管—耕训—耕学(教)—研创”的工作。

二、研耕课堂,促研耕文化构建

研耕文化是基于学校一线教育教学的需求,在共同的价值观下追求共同愿景,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态度、工作经验、教育方法的总结与提炼,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中,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相互关系以及自觉践行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等,是研耕文化的核心。

1.以问题出发,找到“启迪点”

研耕文化使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身教学智慧,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1)问题即课题

本着“问题即课题,课题即研究主题”的研耕思想,立足区域特点,以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以及教学中的焦点、热点、重点、难点、疑点作为突破口,以研耕团队为引领,以学科研训活动为主阵地,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破解难题为重点,实现“多元化研究,课题化问题,本土化课题,特色化成果”的目标。

(2)活动中反思

反思是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提倡在思考和活动中寻找启迪点,推进教学改革,确立了“适性与发展”的研耕课堂目标,强调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关注需求,关注差异,着眼于“人”的核心素养培养,探索强教深耕的“4+X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研教导学的课堂文化。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的“4+X素养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适性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4+X素养课堂”中各个组成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并按照一定方式组织成整体,各要素之间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如图1)。

2.以任务驱动,建立“共振点”

在推进“4+X素养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以学科、学校、中心教研组、特约教研员组、学科教研会、研耕团队为主力,以转变思想、达成共识、构建学习型团队为目标,以研究任务为载体,开展专题式研究。

(1)转变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强调,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交互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指出,怎么教,就怎样训练教师,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教学方法。他认为,每个人都在教做,也都在学做,会做的教人,不会做的跟人学。这里,他主张师生共进的教学过程论,在凸显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师生在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传递知识、相互影响人格,通过融洽互信、共同提升、互动互助,最终实现师生双赢。

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正确研究“教”的“度”和“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有目的、自主地进入学的过程,使师生能够以任务驱动式展开教学活动。

(2)建立研耕共同体

佐藤学先生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他提出了“学习三位一体”的观点: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教学过程就是交往实践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现和成长的过程。“4+X素养课堂”就是倡导教学中建立师生研学共同体,并促进师生积极参与,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是专业引领。以十三个主题研耕团队为核心,以团队领军人为主导开展核心素养论坛、课堂模式构建的研讨、中西课堂对比等专题活动,促进研耕行动从自发转向自觉。

二是同伴互助。在学校、教师群体发展中,通过示范引领式的教研员团队、主题式研究的品牌教师团队、中小幼结对式的互助组团、阶梯培养式的青年教师团队、学科联动式的品牌科组、菜单式的学校(学片)研训活动等,实现融智融通,合作成长。

三是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应成为教师自我发展中的自觉行为。围绕“4+X素养课堂”的构建,以“荔教杯”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现场课堂比武、说课、教学基本功项目过关赛等)为平台,倡导“课前前瞻性的思考、课中深刻性的反思、课后批判性的反省”,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形成独特的教学见解。

3.以菜单诊断,引发“突破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个人的自主性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独特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在“4+X素养课堂”教学中,要强调每位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自主掌握适合自己的基本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养成良好习惯,关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缜密性,以这四个基本要素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着力从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中培育学生必要的核心素养。

要把“4+X素养课堂”的目标(四个基本、一个核心,见图1)落实到学科教学中,目标的具体化尤为重要。我们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需求,展开菜单式的研耕活动。同时,根据学科共有的话题,以课堂案例为重点,进行诊断分析,提出解决的方子。目前,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和育人目标,以生为本,提炼了各自的“4+X素养课堂”要素,并诠释了各要素的内涵。

4.以课堂研耕,寻找“创新点”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对不同学科课型的观察和剖析,构建“4+X素养课堂”基本模式和各学科的教学变式。通过名师示范课、品牌教师展示课、学科研讨课,采取一课多式、一式多课、主题多课、同质教师辩课的形式,营造研耕的氛围,把“研—训—教—创”的研耕思路落实到教学中,初步建立了以下四个环节的“4+X素养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细研定标。在课前的预习和准备阶段,强调教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关注并强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梳理新旧知识的关系,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师生必须以任务驱动式完成此环节的要求。

二是合作深耕。合理建立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小组,紧扣学生学习目标和教师教学要求,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体验、互助探究、实验操作等形式,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三是研学习得。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与方法,提炼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强调学生在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或借鉴,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断规范和要求学生学科习惯的养成。

四是反思精耕。回顾学习内容和过程,反思收获,提出疑难或不足,并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以便提升后续学习。

基于这样的基本模式,逐步形成了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变式及学科整合式(见图2)。该模式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线,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多种学习方法,形成学科思维品质,成为课堂的主人。

5.以多元联动,搭建“支撑点”

研耕文化的构建,需要建立各种“支撑点”,以保障传承和创新。

一是建立研耕网络。基于“4+X素养课堂”的构建,形成了“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主题式、“同一素养培养为主”的学科联动式、“素养课堂评价”的研耕式、“一课多式”的诊断式、“学段学科素养培养”的案例式、“学校(学科)创新变式”的菜单式、“技术与课堂融合”的网络式等六种研耕方式。使教师在立体式的研耕网络中,以科学、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共同探讨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二是特色活动。各学科紧紧围绕“4+X素养课堂”,坚持“八课”教学研讨模式,即教研员的引领课、名师的示范课,品牌教师的展示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跨学科教师的交流课、基于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验教师研讨课、新教师的过关课;坚持开展“荔教杯”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品牌科组经验交流、学科小课题成果展示会、荔湾教育大讲堂、学科特色活动展示等方式,形成学科、学校、教师群体的和谐、互助、合作、双赢的研耕文化。

三是有序建制。制度建设和良好的教研秩序是教研文化的保障。为此,中心建立了常规主题教研活动、案例(课例)研究、专题论坛、学片联动教研、协同备教研、听评研课、跨学科综合、专家引领、小课题研究、评价激励、教学资源研发和应用等十一项制度,保障研耕文化的建设。

三、精研深耕,促变化发展

课堂的深度变革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变化。基于课堂的研究,也必将带来教育教学领域的思考和改变。

一是专业成长实现“优化点”。师资队伍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广大教师在这场课堂教学变革中,开始真正关注课堂的根本——学生的发展,开始关注自身教学行为和思想带来的巨变,开始思考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培养路径,开始着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是教学质量实现“增长点”。“4+X素养课堂”的构建,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拓宽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以“发展”为关键思想的评价激励,尽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促进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校本研训开始进入系统、有序、针对性强、实操性强的过程,教师从旁听者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材施教带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研耕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在管理文化、研训文化、课堂文化、信息文化的共同构建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师生学科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