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门口当上了‘上班族’”
2016-09-10肖子琦
肖子琦
2014年春节前夕,云阳县红狮镇永福村。
杨春芳提着包,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
一进门,就看到年迈父母的笑容,年幼的孩子也抱着她不肯松手。
这样的景象,让杨春芳坚定了自己的打算。
“过完年,我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照顾你们。”杨春芳对家人说。
杨春芳兑现了诺言——当年春节过后,她真的没有出门。
能守在家人身旁固然好,可是,一个新问题却也冒了出来。
不再外出务工,杨春芳准备就近在县城里找点活干。可是,她望穿秋水,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稍好些的工作都需要技术——我没有。”杨春芳两手一摊,直摇头。
杨春芳并不知道,一群人正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忙碌。
这些年,红狮镇党政领导班子一直在琢磨一件事儿。
“人人都知道,要致富,学技术。问题是——上哪儿能学技术?”镇长任绪峰说。
任绪峰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也在琢磨。
长期以来,缺乏致富技能和就业技术,一直是阻挡贫困群众奔小康的瓶颈。
如何破解瓶颈?云阳县的对策有二——一是打造扶贫公共教育平臺,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致富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二是结合当地资源实际,吸引合适的企业入驻,帮助乡亲们就近就业。
为此,云阳县依托“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开始大力打造扶贫教育体系。
很快,任绪峰和同事们也参与进来。
“全镇有三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是贫困户比较集中的区域。在动员村民参加培训的同时,我们如果能引进企业,就可以让贫困户就近就业。”任绪峰说。
随后,任绪峰和同事们开始大力招商引资。
其间,他们碰到了玩具厂经理程时秀。
“玩具厂污染能耗低,又需要大量劳动力——正是我们需要的。”任绪峰说。
经过洽谈,程时秀决定入驻红狮镇。
两年内,红狮镇相继引进了玩具生产、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些努力,很快让杨春芳获益匪浅。
在家里住了4个月,杨春芳一直闲着。
这时,村干部找上门来:“镇党委、政府引来了玩具厂,就建在安置点楼下——要不要试一试?”
“想去,但是我不会技术。”杨春芳怯生生地点头,又摇摇头。
“村里有免费技术培训。”
在村干部帮助下,杨春芳参加了培训,顺利地到玩具厂当了工人。
“我每做一个小件有5毛钱,平均每天能做100多件——我们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好工作。”杨春芳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