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脱贫攻坚战正酣

2016-09-10薛峰

当代党员 2016年13期
关键词:孙政才周浩攻坚

薛峰

2016年6月5日,武隆县白马镇豹岩村。

红日西斜,天际层云如火。

寻常农舍间,光影斑驳。

一片温暖的橙色阳光里,当地基层干部和乡亲们围坐成一圈。

人群正中,一条长凳上,市委书记孙政才满面微笑,正在面对面地与乡亲们交流,听取干部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意见和建议。

这场院坝会前后,孙政才再入武陵山区,在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等地奔波辗转,调研当地脱贫攻坚战况。

这已是孙政才近三年来第三次到渝东南专题调研扶贫工作。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渝东南,是全市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对这里的脱贫攻坚情况,孙政才自然格外牵挂。

市委书记三进武陵山区之际,重庆脱贫攻坚战全面进入纵深推进、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确保2017年底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是这座城市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为了兑现这一庄严承诺,重庆正全力攻坚——

精准制导扶真贫

——坚持目标牵引、问题导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既解决好面上的共性问题,又解决好点上的个性问题,持续加大攻坚力度。

前些年,方选平一直过得很郁闷。

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以前住在城口县岚天乡三河村大山上。

守着薄田,方选平一家仅能靠種包谷糊口。

看着山下村舍渐渐富裕,山上却水、电、路三不通,方选平唯有唏嘘长叹。

如此唏嘘,曾在三河村此起彼伏。

直到2015年初,全市尚有上百万贫困群众,散居在三河村这样的落后乡村。

“路修通了,产业引进了,为何还是不能消灭贫困?”有人挠头。

对此,学者王瑞芳回答:“因扶贫目标不够精准,传统区域性扶贫方式存在着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难题,导致扶贫工作未能全覆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中国要彻底消灭贫困,就必须解决不精准问题。2015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重庆脱贫攻坚战启动,提出2017年底扶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2018年“打扫战场”的战略目标。

这场宏大攻坚战,严格坚持了一个基本导向——从大水漫灌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

为此,孙政才强调,要在全面推进、聚焦重点上下功夫,加大脱贫攻坚整体推进力度,进一步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人员,聚焦富民项目、医疗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化、细化帮扶工作,做到“一户一策”,使帮扶措施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这样的全新扶贫模式,让方选平和乡亲们经历了一场梦幻般的“脱贫之旅”。

“精准识别”——乡党委、政府派来工作队,调查了三河村高山居民的困难,把他们整体列为生态扶贫搬迁对象。

“精准帮扶”——在党委、政府帮助下,方选平全家顺利搬进山下的漂亮新家,又在政策支持下搞起了农家乐。

“精准管理”——方选平和乡亲们的信息被详细记录下来,汇总进脱贫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接受动态管理,防止弄虚作假或返贫现象。

曾经绝望的方选平,就这样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志在长效拓战线

——纵深推进脱贫攻坚,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成果。

2016年1月底,石柱县石家乡石龙村。

一大早,贫困农民谢应清来到村委会。

和他一同到来的,还有村里其他41名贫困户。

作为“梦里荷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股东”,他们即将领到2015年度的入股委托红利。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石柱县委、县政府曾面对一个瓶颈。

“部分特困户自主脱贫底子薄、持续致富能力弱——有人好不容易脱了贫,却有可能因自然灾害、疾病、市场波动等问题返贫;还有人连劳动能力都不具备,更别说脱贫致富了。”当地一位扶贫干部说。

这个问题,同样让其他地区头疼。

针对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对策:建立健全脱贫长效机制,既保证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也兼顾长期不返贫。

在这样的战略导向下,石柱县探索了拓展贫困户收入的长效机制——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委托扶贫。

入股委托试点启动后,县扶贫办和财政局一改以往“撒胡椒面”式使用扶贫资金的套路,将108万元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注入“梦里荷塘”,作为乡村旅游专项基金。

这笔基金产生收益的50%被作为入社贫困户红利,40%作为入社贫困户的农产品营销和务工业绩激励,其余10%进行再分配。

这就是贫困“股东”红利的由来。

当天上午9点,谢应清和其他“股东”领到了各自的红利。

好事并不仅此而已。

“合作企业有约定,每年优先采购入社贫困户的农产品,还为我们提供务工机会——2015年,我家农产品卖得不错,家里孩子也利用暑假到公司务工。一年下来,家里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谢应清笑了。

在“谢应清们”笑容的背后,“志在长效”正成为重庆脱贫攻坚的关键词——

忠县提出了“配股到户”机制,利用相关财政扶贫资金作为“股本”,打造长效脱贫机制。

已脱贫摘帽的潼南区,提出“入股分红”脱贫机制,形成了企业和贫困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南川区制订了三年稳收、三年救助、三年帮扶的“三年计划”,防止返贫。

…………

发展为王稳根基

——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必须把发展作为根本之举、治本之策,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解决好“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

2015年底,武陵山大雪飘飞。

沿着正在硬化的土坯路,武隆县委书记何平往火炉镇筏子村一路赶去。

来到筏子村,何平径直来到扶贫对口帮扶对象王洪礼家。

何平一进王家门,王洪礼就拉着他开始念叨——

“以前,想致富却找不到门路,穷怕了。现在,县委、县政府进行了产业扶贫,这日子也有希望了。今年,我搞了特色养殖,还种了生态蔬菜……”

王洪礼满面朴实的笑容,让何平心里美滋滋的。

何平和王洪礼刚结对那会儿,筏子村乡亲提起脱贫就感叹“找不到北”。

为何?因为发展乏力、产业空虚,导致脱贫致富缺少支点。针对这一普遍性问题,孙政才指出,贫困地区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揽,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准确把握区情县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既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贫困问题,又着力破解制约长远发展的难题,在加快发展中夯实脱贫基础,在脱贫攻坚中增强发展动力。

这样的战略思维,赋予了各区县扶贫“灵感”。

武隆也在其列。

脫贫攻坚战启动后,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功能定位和乡村旅游、生态蔬果、特色养殖等比较优势产业,制订了产业扶贫图谱。

“66个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已经覆盖了所有乡镇——从今年开始,武隆将用三年时间铺平产业可持续脱贫之路。”武隆县长卢红说。

看到家乡高歌猛进的产业扶贫战局,周兵心动了。在外务工的他,和妻子一起回到位于土地乡天生村的老家,开办起一家农家乐。

2016年“五一”小长假,来自重庆主城等地的游客涌入天生村犀牛寨,村里刚开起来的20余家农家乐很快住满。

“现在生意好的时候,坐在家里就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周兵笑了。

赏罚严明激士气

——各区县各部门各级干部都必须切实把脱贫攻坚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015年8月,开县机关干部周浩接到一项任命:就任大德镇兴隆村“第一书记”。

兴隆村海拔170米至600米,主要产业是传统的水稻、玉米、果蔬和药材种植,是当地有名的困难村。

在某些人眼里,到这里当“第一书记”绝对是个“烫手山芋”。

周浩却不这么认为。

“干部实不实在,群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说。

怀着这样的心态,周浩赴任了。

凭借以前担任“扶贫特派员”的经验,周浩很快就找准了兴隆村贫困的症结,旋即带领村干部摸底数、搞基建、引产业……一时间,脱贫战局风生水起。

像周浩这样战斗在脱贫一线的干部,正是脱贫攻坚战的致胜关键。

攻坚战启动伊始,全市各区县领导干部都立下了“军令状”:限期脱贫,绝不含糊!

攻坚战启动后不久,大批优秀干部就奔赴脱贫一线,让全市每个贫困村都有了“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

为了激发队伍活力,孙政才强调,要选好配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对脱贫攻坚路数正、作风实、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大胆使用,对思路不清、作风漂浮、工作不力的干部要坚决调整。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对广大基层干部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脱贫攻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按照这个导向,各级组织和扶贫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制度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各级干部的活力。

对周浩和战友们而言,这样的制度体系既是“紧箍咒”,更是“加速器”。

“特色产业需要技术保障。”

“基础硬件配套需要资金支持。”

“特困群众需要政策兜底。”

…………

在兴隆村工作期间,周浩一切行动都围绕脱贫展开。

“在贫困村,所有干部所有工作都要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中心。”周浩说。

高涨的积极性背后,县扶贫办和县委组织部制定的考核评价制度正在高速运转。

对于村里的扶贫项目,上级部门会全程监督;对“周浩们”的工作情况,上级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

教育扶智斩穷根

——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特别要抓好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教育成才工作,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2016年3月13日,奉节县龙桥乡中心小学。

早上7点,3年级2班班主任靳从丹开始了每天第一件工作——到学生宿舍查看孩子们洗漱。

盯着孩子们一个个从床上爬起来,麻利地穿衣洗脸,靳从丹有些莫名感动。

龙桥小学位于重庆和湖北交界处的高海拔偏远山区,学校有500余名学生,80%都是留守儿童。

“以前学校住宿条件有限,大部分孩子都靠走读——近的要三四十分钟,远的在一个小时以上。”靳从丹说。

靳从丹心疼孩子们,却又无能为力。

正是这样的无力感,促使重庆脱贫攻坚开辟了又一主战场——教育扶贫。

50年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即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孩子,将继承导致父母贫困的不利因素,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贫困代际传递导致的阶层固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首要障碍。

面对这个全球性难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条破解路径:一是保证教育基本面,大力扶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建设,提高困难学生补助标准,让贫困地区孩子能上学、上好学,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做强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孩子拥有一技之长;三是增强技能普及率,加大劳动力培训工作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和指导,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技能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一系列改变随之催生。

靳从丹成了改变的见证者。

在相关部门帮助下,学校翻修了学生宿舍,添置了床铺和衣柜,又配套建设了学生食堂……近两百名家远或缺少父母照顾的孩子,终于可以住读了。

从此,靳从丹和同事们更忙了。

“对住读的学生,我们要提供全天候陪伴,既照顾学习,也关心生活。”她说。

也许靳从丹并不知道,自己学校发生的改变,正在整个重庆上演——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7年,全市将建设100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猜你喜欢

孙政才周浩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Electron Correlations,Spin-Orbit Coupling,and Antiferromagnetic Anisotropy in Layered Perovskite Iridates Sr2IrO4∗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
放弃北大读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