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
2016-09-10唐信焱
[摘 要]针对一些中小学校将教育科研作为打造学校特色的手段这一现象,从教育科研工作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概念辨析、关系梳理和可能性分析,对学校课题研究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发现课题研究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校;特色建设;课题研究
特色是指某事物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点。所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1]。那么学校特色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学校办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色彩、风格、特点。具备了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色彩、风格和特点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目前,很多中小学校将教育科研作为打造学校特色的有效手段。那么,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形态,在打造学校特色方面究竟有何功能与作用呢?
一、问题的缘起
在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科研现象,即学校申请课题研究的动机是为了打造学校一项或者多项特色,而不是从学校的“真”问题出发,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那么,对于通过教育科研试图打造学校特色的做法应该如何进行价值评判呢?首先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明确并探讨。
一是要厘清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两者间的关系。二是要弄清楚课题研究能否打造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并从实际案例中找出有力证据。如李希贵所在的北京十一学校、窦桂梅所在的清华大学附小是有办学特色的,还有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黄冈中学、昌乐二中等,这些特色名校,是通过课题研究打造出来的吗?三是通过课题研究打造学校特色是否有特定的实践途径与操作流程。四是课题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打造学校特色。
在回答上述四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学校特色?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也是一个时髦的话题。社会与业界对其有质疑,也有高度认可。在学校办学实践中,每位校长都喜爱这个话题,也在不断地以教育实践尝试着去诠释特色学校的涵义。围绕上述问题,以下将从概念辨析、关系梳理和可能性分析的视角,浅谈教育科研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
二、学校特色的定义
在一项对北京市70所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学校的研究中,将学校的特色定义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相对独特、稳定和优质且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真正的学校特色具有优质性、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发展性、公认性等特征,应惠及学校多数学生或所有学生”。[2]可见学校特色既应满足学校追求自身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需要,又应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且应惠及多数学生甚至所有学生。也有学者认为学校办学特色应该是打破“李希贵之问”中提出的“学校办出特色,学生没有特点”[3]的困局。
鉴于此,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学校特色与学生特色(个性)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为了办出学校特色,把全校学生都拉出去踢毽子、跳绳、学葫芦丝等,学校看似有了特色,而学生却失去了选择,失去了满足个性发展的机会,这些不是我们要提倡的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形成的规律看,它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累积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出来的,具有独特、稳定和优质等特点。那么学校特色可以被定义为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文化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被社会广泛认可等特质,践行多元主义价值观,能同时满足学校发展与学生个性需求的综合特征。
三、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辨析
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学校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德育管理改革、学校文化育人途径的必要手段,是构建学校核心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更新校长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学生学习观念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学校办学决策科学、民主和教育教学实践理性化的依据和基础。[4]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与改革存在正向促进关系,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从课题研究本身的特征与规律出发,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但属于间接关系,而与学校发展规划项目间形成的是正向直接关系。
1.课题研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普遍关系
按照普遍联系的观点,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必然存在关系。教育科学研究在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中具有积极作用。在学校发展与特色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阻碍,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色的过程。过程中有种种问题需要解决,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不断研究、讨论、反思,找到应对策略与途径,推进学校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一项国家级课题研究结论中(也是合肥一中特色学校建设经验)指出,践履研究与工作一体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有效之举。北京十一学校“选课走班制”和丰富而个性化的课程毫无疑问是学校的最大特色,享誉国内外。这些特色的形成是学校“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开发和实施;学校的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的探索建立在调查分析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长期研究探索的成果。因此,课题研究是研究的一种具体形式,属于高级形态,在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方面也必然会发挥一定作用。
2.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发展的间接关系
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分法加以区分,即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属于间接关系,而非直接关系。学校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长期性是学校特色的本质特征之一。而课题研究具有时限性,多则三五年,少则一年。学校难以在较短时间内积淀并形成某种文化特征,获得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且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成就,并内化为学校精神与价值理念。因此,从学校特色形成的时间规律来看,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很难凭借一项课题研究就能达成,课题研究在其中仅发挥着间接作用,只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北京十一中学“选课走班制”教学特色的形成,是学校发展整体工作推进,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研究发挥了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作用,促进选课走班教学形式从无到有,到完善,到形成特色。李吉林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开展情境教育研究,形成办学特色是自“八五”至“十一五”,历时20年的积淀。上述两所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形成,很难说是依靠某项具体课题研究而实现的,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学校发展战略部署与中长期规划项目,这类项目比课题研究持续的时间更长久,涉及学校更广泛的工作面,发挥着更直接的作用。因此,学校特色形成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课题研究在学校特色形成中尽管发挥着作用,但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阶段性的促进作用。
3.学校发展项目与学校特色发展的直接关系
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更应该是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的计划项目,而不是课题研究。从课题本质来看,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问题,解决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学校特色建设所预设的不是问题,而是追求教育的特色,这种特色是教育形态中的一种“好”。在追求这种“好”的过程中,只有问题呈现后,才可以通过课题形式去研究和探索,找到解决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应该在这个点上发挥其作用与价值。
北京十一中学在2011年学校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构想,这是学校发展的大项目,一定需要历经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学术性高中特色,需要学校各部门全方位联动,各项工作整体协调,而不是通过某项具体课题研究就可以完成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依托课题针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如学术性高中的内涵界定是什么?学术性高中实践途径与策略是什么?实践中的效果评价如何?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校承担了国家课题“学术性高中的内涵与实践研究”。显然,课题研究能帮助学校的特色建设厘清思路,找寻途径,并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能否形成“学术性高中”特色,却非课题研究力所能及,而是学校发展中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课题研究打造学校特色的可行路径
在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中,课题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学校发展规划形成的科研项目的实施与开展,对学校特色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学校特色形成并非在短时期、单一因素影响下就可以达到,需要创设条件和寻找发展时机。
1.课题研究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
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它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产物,是文化积淀所成,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和社会广泛认可性等特质。课题研究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可以在某个方面发挥其功能作用。如某项课题研究刚好切合学校特色建设的内容,顺应了特色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那么就可以促进学校特色形成,甚至可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课题研究涉及到学校教育工作内容的方方面面,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不都是为了学校特色建设而存在的,其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在于探索和找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课题研究的短期限特点,具有阶段性促进作用,也决定了课题研究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学校特色。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课题研究仅属于其中的某个具体环节,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并可能发挥了促进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的功能作用。
2.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打造学校特色
通过多个课题围绕同研究主题中呈现的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而持续的研究,形成学校发展规划项目,不断深化、持续开展,可以成为打造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学校发展项目实施中,在学校特色建设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形成阶段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如计划期问题、实施期问题、形成期问题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基于不同问题,但又服务于学校特色建设的多个课题研究。
正如李吉林所在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学校就在全国率先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积极支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展全国教育规划“八五”至“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与实验,创立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影响力的情境教育思想。李吉林所在学校及其个人通过二十年的努力,始终围绕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特色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持续不断地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推进了学校特色建设,形成了特色学校。
3.文化积淀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先决条件
从可能性上来说,每个学校都有可能成为特色学校。就学校而言,特色的呈现如同人的个性形成,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具体问题,在追寻教育真意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性内涵,积淀文化。就此而言,形成特色是不可能事先有一个完整方案的。尽管很多学校可以达到“标准化学校”“规范化学校”等有预先方案的目标状态,但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具有了可以称之为“特色”的思想内涵、精神氛围和教育文化传统。所以,“特色”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够形成的。[5]这个假设前提,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课题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无法完成特色学校建设的任务的。因为某些学校本身并不具备成为特色学校的资质与条件。如果学校无法提炼形成自己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课题研究再有力,水平再高,也无法完成学校特色建设。只有等到学校通过发展战略与规划部署,并通过努力实践探索,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积累之后,课题研究才可能在某个阶段发挥助推器作用,而绝非决定性的作用。
五、结语
特色学校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探索与学校文化积淀中产生的,而非课题研究出来的。在特色学校形成的过程中,课题研究发挥了促进作用,但通常不是决定性作用。纯粹为了打造学校特色而提出的课题研究,其研究对象大都会停留在学校发展的问题领域,不应提倡和鼓励。但可以鼓励学校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学校工作项目的形式分阶段推进学校特色品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再以研究者的视角,通过课题研究加以解决,发挥其解决学校发展中问题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大年主编.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崔玉婷.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的特色类型——以70所特色项目学校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6(3):38-42.
[3]黄学军. 论学校特色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局限——兼对“李希贵之问”的回应[J].教育发展研究,2015(24):11-14.
[4]唐信焱.学校发展需要“真科研”——科研引领高中办学质量提升的个案与实践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5(10):85-88.
[5]李醒东. 从“办出特色”到“特色学校”:问题及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2009(5):14-17.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