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初探
2016-09-10谢莉
谢莉
目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教材适用于全省小学3~6年级学生。因为要兼顾省内发达及欠发达地区,所以内容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然而,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软件、新应用层出不穷,课程内容已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课程所讲授的内容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呢?本文阐述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与实践。
● 模块化教学研究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模块化教学伴随着程序教学运动悄然兴起并产生了深远影响。60年代初,在CZ70教学方法中,教学研究者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包,模块(module)一词是对个别化学习包组合的特性描述,促使模块的概念得以进一步阐明和贯彻。21世纪,在我国,随机运行模块、线性运行模块和中心螺旋式运行模块等课程运行形式被引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过程,并取得一定成效。
模块化课程是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而且不需要按照统一的进度学习固定的科目。由于每个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不做重大修订的情况下,只要替换或修改其中的部分模块,就能够实现模块新的组合和功能,并能够和其他模块一起组成一个系统的学习“组件”。另外,虽然模块与模块间相对独立完整,但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差异性发展的要求。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重组知识内容、调整课时及容量、展开开放式评价等方面,尝试开展模块化课程,解决教材内容落后、课时安排不科学、评价方式不全面等教学问题。
● 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以教材知识点为主线,搭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各学校的课题组成员可以将省编教材所要求的小学阶段需掌握的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提炼成知识点,形成学习包,教师再根据知识点的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包的学习,选择的课程内容可来源于省编教材、区本教材或其他地区的教材及网络等。模块化教学操作灵活、方便,教师可以随时增加、删减模块;学生完成学习包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后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学时,当达到一定的学时就能够完成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任务。例如,教师通过梳理、归纳出的“文字处理工具”知识点如下页表所示。考核标准为:完成三级知识点记合格,完成四级知识点记良好,完成五级知识点记优秀。
2.灵活选择软件,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多为微软公司出品的操作软件,如Office,大部分教师反映教材中的内容不够科学、开放。因此,在展开模块化教学时,可以不限定软件的选择,赋予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性。例如,教师在教授“文字处理”内容时,除了Office word,还可以选择WPS、记事本等;在教授“电脑绘画”功能时,除了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还可以选择金山画王、奇异画笔等;在教授“程序设计”时,可以灵活选择诺宝机器人、萝卜圈虚拟机器人、Scratch等类型。最终,教师找出各软件的共同点,将其梳理成技能模块。学生在模块化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3.活化学习时间,自主个性发展
教师采用模块化教学时,可以根据学情,自主调节课时安排及教学内容,简单的内容少讲或不讲,难的内容多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两节连堂,甚至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例如,语文课接信息技术文字处理课,学生直接选择已学的文章学习信息技能。又如,美术课的作品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上的素材。
4.化任务驱动为项目驱动
项目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或学习小组独立完成,学生通过项目学习,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常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但由于知识点零散,任务只能是点对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难到位,存在片面性,综合运用能力较差。而使用项目教学模式则能很好地整合各知识点的子任务,以情境穿插在一个学习模块里,从学生的内需出发,促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发展。例如,在教授“文字处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先制定学习计划、搜集相关信息,再制作小报。同时,教师要把学习文字处理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点穿插在制作小报的项目中,并辅以微课视频,加强答疑解惑和课堂讨论、学习分享。这样不仅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解深刻。当学生掌握了技能,学会了过程与方法,就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及途径,完成学习和工作的任务,而不再是单独地学习某一知识点。
● 结语
目前,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新尝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仍需进一步更新、实验和完善。笔者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能够一起将小学模块化教学实验做好,并逐步形成体系,在中小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