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金钥匙

2016-09-10林采凤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纲要校本中华

林采凤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乃至大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了提纲挈领式的指导。在此大背景下,笔者从中学教育的角度来解读了一下《纲要》,其中不难发现,系统的教材和有序的课程,乃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关键。

系统的教材。理想的人才

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切需要系统的教材,让教师有本可教、学生有本可读,也让高考、中考有本可依。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历史上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范本,如修身教材《四书》《三字经》《弟子规》等。古往今来,这些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造就了各领风骚的杰出人才。可见,教材对于科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多么重要!

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说:“影响我一生的两本书,一是《论语》,一是《圣经》。”西方社会以《圣经》为基石,那么,中华民族也应以《论语》为精神导引。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德缺失的春秋末期,他用儒家思想拯救了社稷,安定了国家。《四书》是他的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现代人不仅要传承之,而且要和现代生活相链接,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创造性地指导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就教育领域而言,在中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体系如果能够以《四书》为蓝本,取其精华,再将其发展为浅显易懂的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述形式,一定会受到中学生的欢迎。

看看台湾,他们有修身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这是台湾学校的必修教材,总共六册,内容是对《四书》的解读,供台湾高中一、二年级使用,每周安排1课时。这套国学教材在台湾沿用了40年,80%的台湾人是读此书长大的,所以台湾人的儒雅与这套书的普及教育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要借鉴古今中外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范式,特别是比较成熟的教材编写模式、教材的使用技巧、育人的成功经验,然后再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需要,来编写自己的系统国学教材。

目前大陆高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教材(以人教版为例),有两本选修教材,即《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将《论语》选读了7节,将《孟子》选读了7节,将《荀子》《老子》各选读1节,将《庄子》选读了5节,将《墨子》选读了3节,将《韩非子》选读了2节。

由于福建省语文高考的文化经典部分只考《论语》和《孟子》,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只教《论语》和《孟子》,并且没有完全依据选读里的内容来开展教学,更谈不上补充课外的必要营养了。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又过于深奥,而且高考也没有“必考”,故很多教师就基本上“无暇文津”了。可是,我们看看台湾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虽是由民间编写的(经“教育部”审定后由民间发行),各个学校可以自由选用,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必编必选必教必考的。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能够在台湾得到很好的传承不是没有原因的。

因此,我们要系统地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就要鼓励多方国学有识之士来共同研编。如厦门松柏中学就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国孝文化》《中国士文化》《中国礼文化》《中国义文化》《中国友文化》《中国仁文化》《中国信文化》《中国廉文化》等国学系列校本教材。一个学校的编写力量很有限,如果两岸的有识之士能够携手编写一套中华文化经典教材,那将是利国利民、有益于千秋万代的好事。

有序的课程,有序地推进

在先秦百家各种思想流派中,儒家之道以其积极人世的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纲要》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处世、修身”,与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纲要》从宏观的角度,要求传统文化教育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人手,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则应从认知开始,教育学生在认知中修身,在修身中处世,在处世中正己,在正已中对照治国的理想,从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纲要》在“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指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实际上,这就是引导学生从理解感悟开始,慢慢体味,最终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力,提升理性认识,以便在实际生活中达到取精华去糟粕的目的。

“有序推进”过程中涉及的课程,在初中阶段主要有:书法、语文、历史、音乐、戏剧、美术、校本课(含地方传统礼仪习俗)等,在高中阶段则有:语文、文化经典、古典文学、艺术鉴赏、历史(含世界历史)、古代人物传记、校本课(含民俗风尚文化遗产)等。《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这就意味着:在中学阶段,几乎所有课程都要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最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当属语文、历史和校本课。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于纷繁复杂、五花八门的校本课中,很多学校规定《国学》为必设校本课,每周一节,持之以恒,旨在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传统文化精神底蕴。

为切实贯彻《纲要》的要求,中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重在有序落实。如学生在(初一年级)刚进中学的懵懂期,可先学习“礼”和“怎样交友”;在初二叛逆期,可学“孝顺父母”和“明确学习的方向”;在高一年级要学习“仁”和“义”,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义利”的能力;在高二则要学习“诚信”和“廉耻”,进一步提高学生诚信以及面对诱惑的定力。对于以下课程,我们可以每学期上一个模块或专题。

初中阶段:初一开设《中国礼文化》《中国友文化》;初二开设《中国孝文化》《中国士文化》;初三便把以上内容列入中考考试范畴,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高中阶段:在高一开设《中国仁文化》《中国义文化》;在高二开设《中国信文化》《中国廉文化》;在高三则把以上内容列入高考考试范畴,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教材和有序的课程是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循序渐进地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保证,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延续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的金钥匙。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纲要校本中华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