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器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6-09-10李志勇
李志勇
摘 要:通过对《单杠向前摆越成骑撑还原转体90°挺身下》教学展示课的分析、启示与运用,讨论器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器材;体操棒;运动负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2-0068-02
笔者对观摩的全国第六届体育展示课中《单杠向前摆越成骑撑还原转体90°挺身下》一课进行分析,探讨器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妙用体操棒,解决课的难点
片段呈现:“向杠前侧上方摆腿”是课的难点。为解决难点,教师采用体操棒组织学生练习,具体方法:5人一组,2人持体操棒,练习者站在地上手握体操棒向杠前侧上方摆腿成骑撑,然后还原,练习后与持棒者交换。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上杠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该技术环节。
分析:假如直接让学生到单杠上体验“向杠前侧上方摆腿”,效果肯定不好,一是学生有恐惧心理,二是单杠少,学生练习次数不够。利用体操棒练习,由于体操棒比较多,保证了练习的次数,更重要的是降低了难度(练习者站在地上手握体操棒练习),学生可以在没有恐惧的情况下轻松地体验动作,无疑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启示:教师要善于借助器材解决难点。课的难点是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技术。解决难点的好坏直接与教学效果相联系,难点解决好,教学效果肯定好,反之则差。解决难点的方法很多,如利用正反对比明确难点、利用形象的语言解决难点等。从上述案例看出,借助器材解决难点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段。我们在借助器材解决难点时通常会利用器材的助力、阻力、保护、标志、降低难度等作用。“助力”是指借助器材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如学习挺身式跳远,大多数学生由于起跳能力差,难以完成挺身动作,此时,教师让学生在助跳板上起跳就能让起跳能力差者体会挺身动作。“阻力”是指借助器材的阻碍作用解决难点。如蹲踞式起跑的难点是“躯干逐渐抬起”,通常我们利用语言提示学生,但效果较差,假如利用橡胶带套在练习者腰部,然后同伴牵拉橡皮筋给练习者阻力就能很好地解决难点。“标志”是指利用器材的标志作用解决难点。如在双手向前掷实心球教学中,出手角度是难点,为了解决难点,大多数教师会在练习者前上方拉一根一定高度的橡皮筋,学生就会在橡皮筋的诱导下不知不觉做出合理的投掷角度。“保护”是指借助于器材的保护作用解决难点。如在双杠倒立前滚翻教学中,由于存在恐惧心理,学生不敢倒立,对此我们可利用保护带让学生练习,由于保护带的存在,学生就会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状态下练习,不知不觉解决了难点。“降低难度”是指借助器材降低难度解决难点。如上述案例中,难点是“向杠前侧上方摆腿”,如果让学生在单杠上解决难点,由于学生有恐惧心理,效果甚微,而利用体操棒让学生站在地上体验难点,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议:(1)要对动作有深刻的理解。如教师对动作理解不到位,虽采用器材解决难点,但徒有形式,缺乏效果。(2)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如一位教师教学蹲踞式起跑,难点是“身体逐渐抬起”,针对难点,他采用“钻山洞”游戏解决。方法:在起跑线前上方拉橡皮筋,让学生从橡皮筋下跑过。教师本意是通过橡皮筋限制学生身体过早抬起。但从练习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屈髋跑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害怕橡皮筋缠头。(3)放置器材要细致。采用器材解决难点对器材的放置有明确的要求,但部分教师往往不注意,导致效果不佳。如在《双手前掷实心球》教学中,难点是“出手角度”,大多数教师采用投过一定高度标志线突破,这种手段运用合理是非常有效的,但部分教师在设置标志线时欠深入思考,往往随意地在练习者前上方拉一根标志线就完事,结果效果较差,甚至有些标志还干扰了学生的练习,因此放置器材要细致。如设置标志线诱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角度,我们不仅要体现个体差异,而且还要对高度、距离进行合理设计,并反复实践和调整,唯如此才能真正解决难点。(4)充分利用器材。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体操棒解决难点,但解决后就把体操棒放置一旁,这未充分利用体操棒,一定程度上造成器材的浪费。假如教师在主教材的教学中利用体操棒设置一些组合练习,如先让学生手握体操棒做“向杠前侧上方摆腿”,然后让学生上杠练习,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器材,还增加了练习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自制单杠,提高练习密度
片段呈现:教师用钢管自制8个单杠连接成一个5m×5m的正方形,教学中将学生分成8组进行练习。由于器材和分组较多,主教材的练习密度高,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分析:教师采用自制的单杠进行教学,不仅减少了学生等待的时间,保证了课的流畅性,增加了练习的次数,提高了课的效果,而且节约了学校的开支。同时,单杠摆成正方形还有利于教师观察与指导,学生相互学习与讨论。
启示:正规的体操器械一般比较昂贵,资金缺少的西部农村学校通常难以购买,即使学校肯花钱,数量也极其有限,而学生人数较多,导致器械体操课的运动负荷较低。因此,自制器材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该问题。
建议:(1)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2)自制的器材要安全。(3)自制体操器材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如未得到学校的支持,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个人要承担较大责任。(4)严格按照程序自制器材。自制器材是一项严密的、科学性的过程,教师事先要组织组内教师论证,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制作,器材自制后不断试验,了解安全风险和注意事项,同时报有关部门审批,领取合格证。这一系列的程序不可少,特别是合格证书,它是教师的护身符,缺少了它,如出了伤害事故,教师就要负主要责任。前几年,有一位教师用竹竿自制栏架教学,一位女生过栏时不小心骑在栏架上,导致下身出血,家长将该老师告到法院,法院判教师负主要责任,原因是自制的栏架没有安全许可证,而且又未得到学校的允许。(5)要加强自制器材的保管。我们不能重视自制,忽视保管,要两者兼顾。
三、妙用体操棒,提高课课练的效果
片段呈现:主教材所用的器材有单杠和体操棒,在课课练部分,教师用体操棒先组织学生进行顶棒练习,然后让学生用体操棒创新下肢练习为主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自创的方法进行练习。主教材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练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分析:采用主教材的器材进行课课练能减少交换器材的时间,增加练习次数,保证课的流畅性。在课课练中,如果练习方法都是教师安排的,学生只是被动执行,长此以往,就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很难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教师在课课练中先让学生集体练习顶棒,然后让学生分组创编以下肢为主的练习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各组迅速地创编了方法,并积极地练习。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启示:(1)课课练尽可能与主教材相联系。课课练与主教材相联系体现在器材、技术、负荷和情境等方面。课课练与主教材联系越紧密,越能体现设计的严密性、科学性和高效性。(2)在课课练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反思我们组织的课课练,大多数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练习,这易导致学生“身顺心违”。因此,在课课练中适时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
建议:(1)课课练的目的要突出。众所周知,练习要有效果需有关肌肉产生轻微的酸痛。课课练的时间有限,一般为5~10分钟。如果在课课练中安排过多目的不一的练习,效果甚微。如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先安排集体“顶棒”,然后组织学生创编以下肢练习为主的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创编出了“竹竿舞”“连续跳障碍”“跳钻练习”等,但笔者课后询问学生练习后腿部的感受,学生都说没有酸痛感觉,由此可见,该课课练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课课练安排了两个目的不同的练习(顶棒和跳跃),导致目的不统一,虽然方法吸引眼球,但效果不佳。因此课课练的目的要突出,在该课课练中,如果省略集体顶棒,直接让学生创编以下肢为主的练习方法,然后组织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再组织学生轮换。这样目标集中,方法多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发展了下肢力量,一举两得。(2)最好让学生课前创编练习方法。创编练习方法需要时间,而课课练时间有限,因此尽量让学生课前创编练习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节省了时间,增加了练习次数,提高了运动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