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化“熊孩子”应循“位育之道”

2016-09-10朱向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熊孩子林斯基苏霍姆

朱向明

何谓“熊孩子”?百度的解释是惹人讨厌的孩子,他们年龄在5到12岁之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这些孩子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淘气,普遍属于好动的,经常破坏东西,做让人生气的事情;喜欢恶作剧,不守规矩,喜欢乱涂乱画;不按常规“出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做出很多难以想象的事情来,其中许多孩子更是“差生”的代名词。

如何有效地转化“熊孩子”,是许多教育人不懈探究的一个课题。一般老师对待“熊孩子”,往往施以简单粗暴的呵斥、责骂、体罚等,许多人特满意这样的处理方式——来效快啊!那些“熊孩子”不是立马“低头”了吗?事实上,“反复发作”是“熊孩子”的显著特征,而且,就像一位久病的人一样,愈反复愈增强其“免疫力”。有没有一个更成熟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近读社会学家潘光旦的《位育之道》,倏然有悟——只要依据“熊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因循“位育之道”,为他们量身定制得当的改进方法,就一定能迅速转化“熊孩子”。

何谓“位育之道”? 《位育之道》一文借用《中庸》里的一句话来阐释:“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教育就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

事实上,一些教育先贤善用“位育之道”,给我们遗下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典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就喜欢对“熊孩子”行“位育之道”。

费佳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过五年的一位“熊孩子”。他健忘,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他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费佳做这类题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感兴趣,愿意动脑筋。这类习题极大地激发了费佳的学习兴趣,他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集中找到了乐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搜集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苏霍姆林斯基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有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成员。因循“位育之道”,费佳终于回归到正常孩子的行列。

后来,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种法子“嫁接”在其他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孩子身上,并屡试不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多数“差生”不一定是“差生”,他们仅是“闪光点”尚未被“开掘”或思维还没有“觉醒”的学生罢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呈现低迷状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教师的职责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因循“位育之道”,及时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向他们输入自强和成功的“意念”。一旦教师将他们的“思维”唤醒,采用得当的方法,那些问题多多的“熊孩子”自然会“醍醐灌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教育过178名“熊孩子”,这178名学生中多得益于“位育之道”而致“开蒙”。

作为一个用心班级管理近30年的“老班”,每每遇到“熊孩子”,我也常行“位育之道”,效果不胜欣忭!

J是我班,不,应该说是全校赫赫有名的学生。若不是亲自带他,你是绝对看不出他有多闹人。

刚接班的时候,前任班主任就谆谆告诫我:“J在课堂上总会趁老师不备时,偷偷地从后门溜走……你可要多长点心,注意不要让他溜出去出事了,安全大于天呢!”

果不其然,只要在位上熬过5分钟,那家伙就会“躁”起来,你稍一疏忽,他人就没了踪影——不要说,溜号了。唉,不溜号才怪呢!都五年级了,除了约略认识自己的姓名外,其他汉字几乎一个都写不全,音节又不识一个,老师讲的内容他哪里听得懂。教室对于他来说一定如“炼狱”一般呢!

没办法,每次上课时我都吩咐将后门上锁。如此,“课”倒是没得溜了,可又衍生出了“赖课”——那每天在课堂上如冬眠的蛇一般慵懒地蜷躺在教室后面水泥地上的定是他。通过一段时间的用心观察,我发现他对一些“闲事”倒显出一定的“热心”——如学习委员正发作业时,他会突然强抢了一些去发;小组长因病不在时,他争着把作业收齐了再交给学习委员;卫生扫除时,他总爱指指戳戳:“这儿有灰那儿有草”什么的……显然,他爱“管事”。于是,我决定送给他一个“官”,任命他为纪律委员。

从此,J每天总是到班最早的那个。无论是哪组学生打扫的清洁区,他都要亲身参与;门窗的玻璃被其他学生擦得够亮了,他还要再用一块洁净的抹布片儿复检一遍;擦黑板几乎被他“承包”了,每次还都擦得干干净净,一点儿灰星都没有……

当然,改变最为明显的是大家再也看不到J “溜课”“赖课”了——虽然课上他时不时地还表现得那么不安分,许多时候还出现“睡课”,但显然那已经是他所能调整到的最好的状态了。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J在学习上近乎一个白痴,都五年级了汉字还不识几个,当然更少有会写的。我有点儿不甘心,虽觉着他差,但不至于差那么多。于是,我为他在学习上做了“私人定制”——每天认写两个“字”。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把五年级上册所有“一类字”都单独整理出来,让他每天从早到晚就盯住其中两个“字”临写临写再临写,我免费供他“田字格”。每天放晚学后,我总会把他叫到办公室,领读该字N遍,直到他会读为止。第二天早自习的时候,我还要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复习前一天的“作业”,并大声地读出来。而后,在全班同学的掌声中再布置新的“作业”……

如此的“位育之道”,竟收获了超大惊喜——在学校组织的“一类字百字竞赛”中,J竟获取了97分的绝好成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倘假以时日,我有足够的信心用 “位育之道”助其“脱胎换骨”!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句箴言:“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细想起来,这不就是“位育之道”的最好理论支撑吗?

敬爱的老师们,做个教育上的真正行家吧,请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因循这些孩子身上的毛病,采用“位育之道”。只要我们“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那些“熊孩子”身上的“熊味儿”自然就会寡淡很多!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熊孩子林斯基苏霍姆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