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威让越窑青瓷薪火相传
2016-09-10李娜
李娜
父子俩都是越窑非遗传承人,作为一名“80后”,他十几年扎根在这片青瓷的故乡,为恢复沉寂千年的越窑而努力
它从泥土中走来,身上肩负着传承的使命、历史的尘烟,让它在千年轮回中寂寞的等待,期待有一双巧手能够重新唤醒它的灵魂,它就是被陶瓷界称为母亲瓷的越窑青瓷。
“青瓷是什么?这只是后人给它定下的一个称号,当我们抛开那些古董的历史价值,其实它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它来自百姓的生活也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蜕变”。作为越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孙威对青瓷有着最朴实的诠释。
孙威做青瓷十多年了,他说越窑青瓷就是返璞归真,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他的父亲、义父和师傅都是制瓷高手,父与子的传承、师与徒的教授让35岁的他小有成就。2001年,孙威随父亲孙迈华从龙泉举家搬迁到慈溪,2011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威和父亲都是越窑非遗传承人,作为一名“80后”,孙威十几年扎根在这片青瓷的故乡,为恢复沉寂千年的越窑而努力。
三忆初识越瓷,印象深刻
孙威现为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越窑青瓷传承人、慈溪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从小耳濡目染父亲传统青瓷烧制技艺,2004年大学毕业后跟随父亲从事越窑青瓷烧制,从选土、淘洗到最后的装饰、烧窑,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技艺渐进,并转益多师。“在人生百年中,现在的我已经走过三分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初识陶瓷印象最深的有三次。”孙威说。
第一次的记忆可以说是模糊的,只有隐约记得小溪、水车、水碓,“那是我只有几岁的时候,父母带我去了龙泉上垟瓷厂,那是父母第一个工作的地方,1972年时,父母就在那里工作,相互结识,后来走到一起。”孙威说,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家中不乏青瓷的摆设品,他小时对瓷器没有什么很深的印象,只有打破瓷器时的印象很深刻,因为要受到父母的责备,“有时会遭到一顿打骂,那时我才知道,这个瓷器是很精贵的,此后就会刻意地去呵护它。”
第二次的记忆十分清晰,“那是1996年,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原国营瓷厂相继改制和解体,因此出现了很多的私营瓷厂。当时我父亲在龙泉市的水南区租下一个大仓库,与人合伙创办了‘华兴青瓷’,我那时15岁,大仓库的卫生是我约了一帮同学整整干了一天清理打扫出来的。‘华兴青瓷’在龙泉市算得上是青瓷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了,在艺术陈设瓷中,产销量都是最大的。我人生中第一次拉坯就是在那的大仓库中实践的,当时只是好玩而已。”孙威说起来还是记忆犹新。
第三次的記忆却是刻骨铭心的,也让孙威开始对青瓷有了不同的想法,因为从小看着父亲做陶瓷长大,耳濡目染,也会一些拉坯、捏泥的技术,但孙威一开始却对这个行当不感兴趣。“那是2001年夏天,我已经读大学了,那年慈溪市政府为了重续千年前的越窑辉煌,特邀请父亲到慈溪,在上林湖畔恢复越窑青瓷生产。那年8月,我在暑假期间,与父亲一同前往了慈溪上林湖,在上林湖畔我看到了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青瓷碎片,彻底被震撼了。眼前的情景着实让我惊呆,使我这个从小在瓷厂玩的小孩都惊叹不已,这么大片、这么多的瓷片,古人得花多少时间、人力、物力才能展现在我们眼前,当时我内心无比的感动,对瓷器的认知有了不同的理解。”
想发扬光大,得先学会守规矩
对于陶瓷爱好者来说,上林湖是个神圣的地方,最早的成熟青瓷就在这里烧制成功,如果从东汉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爱陶者来到这座全世界最大的青瓷“露天博物馆”,参访、寻幽、思古,拾掇记忆的碎片。林湖作为“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点之一,其烧成的“秘色瓷”曾经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高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于东汉时期的上林湖越窑青瓷烧制了一千多年,消失近一千年,直到当代才重放光彩。
2001年,慈溪市决定全力支持恢复越窑青瓷生产,孙威的父亲孙迈华就是在这一年被“引进”到上林湖的。同年12月,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在匡堰镇成立。经过几个月的瓷土采集、瓷釉配方实验,几十次的试烧,越窑青瓷终于在这里烧制成功。孙威也是从那时起一直跟随父亲定居在上林湖,大学期间,每年假期孙威都会去慈溪上林湖畔,看父亲和工匠们制作越瓷,直到他大学毕业,被安排在慈溪育才中学教书。“但是当时我内心隐隐感觉父亲希望我在他身边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在2004年9月,我下定决心,从学校辞职,跟随父亲学习陶瓷制作技艺。”
那段时间,孙威翻阅了很多关于越窑青瓷的书籍资料,还经常跑到上林湖越窑遗址捡碎片、找瓷土,把弄回来的黑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泥土按照不同的比例搭配,反复做试验。2010年的一天,他突然从炖骨头上获得了灵感,文火照样能把骨头炖熟,甚至味道还好过大火炖煮。他觉得他们应该把80%的功夫花在烧窑上。试验证明,他成功了,从而也突破了这10多年来父亲公司制作青瓷尤其是“秘色瓷”的技术瓶颈。
孙威说,越窑青瓷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瑕、无纹素雅,而恰恰这点才是最难的工艺 。“当你在揉泥时候,手的体验度就能感觉到陈腐的土。在揉泥之前要过筛和压滤,用80目的筛子和120目的筛子筛洗多遍,以便得到更细腻的泥。等泥阴干3天之后,摸起来不粘手就可以揉泥了,揉泥的目的是排尽泥中的多余空气,使泥料均匀而且软硬适中,揉泥最考验工匠的心性,每一个大师都要经过长时间揉泥,锻造磨练性子,才慢慢悟出制瓷的奥妙。师傅在真正教我之前,让我揉5年泥,在揉泥过程中也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在揉泥过程真正学到的是一颗沉稳的心,如果心都静不下来,怎么做瓷?”
拉坯是制瓷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是工艺中智慧和技巧的体现,把正、开孔、提拉、放形,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好的匠人可以在拉坯中一次成型,“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难做,因为极致的纯净,所以有一丁点凹凸或瑕疵,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再好的手艺,到了烧窑的环节就是一场赌博,时间、温度、经验看似有迹可循,但是谁也保证不了开窑后的它会变成什么样子。”
窑炉里,泥与火进行着完美融合,舞动的火焰围绕着质朴的泥土,期待着一场全新的蜕变,等到开窑那刻,就是青瓷绽放的瞬间,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磐,我们分明看见“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风骨,体会着青瓷匠人苦心孤诣的巧技。
“现代工艺美术讲究创新,而我认为青瓷这门手艺要想发扬光大还是得先学会守规矩,毕竟这是一门源于生活的艺术,老祖宗几千年的传承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能学的完?我做瓷器十几年,敢说拿手的也就这些杯杯盏盏,哪怕这些成就也是站在我父亲和师傅的肩膀上前进。未来我也希望孩子能继承这门手艺,青瓷的复兴不是一代人的事情,他的传承需要好的环境,也需要手艺人的耐心,当然我也渴望有生之年,能够用自己的印象去创造表象,创造真正属于我的作品,所以我还在努力的学习中。”孙威说。
守望青瓷又一春
如今,上林湖国家级“非遗”、上林湖商标、原产地标记,都以孙迈华、孙威父子位于上林湖边的工厂为载体进行保护。慈溪上林湖越窯越来越被公众所知晓,目前不断有人循着“上林湖越窑”这一标记来到越窑发源地,追根溯源感受青瓷的魅力。
“青瓷是慈溪三大文化名片之一,如何让整个社会都感受到这个文化,我和父亲都希望能出一份力。”孙威说。
作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慈溪市青少年教育基地,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一直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孙威父子也经常受邀为慈溪市多所职高、初中、小学学生上陶艺课,宣传陶瓷历史的文化内涵。
守望青瓷这一路,孙威也有失落,“留不住人才。”他说,制瓷是一项十分辛苦和乏味的工作,大多数时候就是对着一堆泥土。正因为如此,年轻人不愿在这些传统工艺上花心思。
“曾有不少美院毕业的,到我们这边实习或工作,但是最后没有一个人留下来。”但孙威没有放弃,作为越窑技艺的传承人,他有更大的理想,在上林湖畔建立青瓷文化基地,融研发、生产、鉴赏、旅游、普及于一体,将越窑青瓷的工艺延续下去。
而今慈溪市正在规划的上林湖越窑文化产业创意园,将成为青瓷产业的创意研发、文化交流中心。孙威在受邀参加创建创意园论证会上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创意园,吸引更多人来关注青瓷文化。在他看来,通过市场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无疑是青瓷守望的又一春,在原产地标记的护航下,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必将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