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锻之父”
2016-09-10曾苏民卢雨潇
曾苏民 卢雨潇
2009年的一天,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锻造分厂。
机器的轰鸣声中,工程师扯开嗓门,向厂长汇报:“做过好多次试验了,C919项目的锻件材料稳定性还是欠佳!”
思虑片刻,厂长一挥手:“看来得请教曾老总了!”
厂长所说的“曾老总”名叫曾苏民,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尊为“中国模锻之父”。
“胆大如斗”
提起曾苏民,人们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三个字:胆子大。
1960年8月28日,苏联援华专家撤走。
新中国材料工业旋即迎来“寒秋”。由于没有3万吨水压机,国家急用的8个机种、共22个品种的特大型铝合金锻件全部需要苏联加工。
没有苏联支持,怎么开展生产?
上级将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
接到任务后,时任模压车间副主任的曾苏民夜不能寐。
沉默了几天,曾苏民对同事说:“我准备用1万吨水压机来做。”
“你疯了!别锻件没做出来还把设备给毁了,那才是鸡飞蛋打。”同事连连摆手。
曾苏民却信心满满。
他随即找到厂党委书记:“我在苏联乌拉尔铝加工厂学习时接触过3万吨水压机,了解它的原理,有信心用1万吨水压机来开展生产……”
听罢,党委书记点了头。
曾苏民立即与7名大学生组成攻关小组,以三个月为期,开展产品试验。
实验一开始,曾苏民就到实验室住下了。
一住就是20多天,直到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因患急性肾炎住院。
住院第二天,曾苏民还打着点滴,又回到实验室。
三个月后,“分部、高温、多次、横锻”新工艺试验成功。
“你真是大胆。”试验成功后,有同事跟他开玩笑。
曾蘇民憨厚地笑。
20世纪60年代,曾苏民被调到重庆筹建西南铝加工厂。
随后四五十年,他在工作上胆大如初。面对技术挑战,他始终不低头、不服输、敢琢磨、敢钻研,攻克了上百个技术难题。
“倔强文人”
2015年11月10日,九龙坡区西彭镇,西南铝集团职工家属区。
曾任曾苏民秘书的赵劲,正在家里看电视。
“嗖!”一架歼-10战机掠过荧屏。
望着战机直上云霄,赵劲的泪水涌出眼眶。
刚刚参加了曾苏民追悼会的他,恍惚间看到了曾苏民——那个须发花白的老人,正随雄鹰一起翱翔。
“曾总不仅胆子大,还有一股文人的犟劲,困难只会让他越战越勇!”擦干眼泪,赵劲说。
1979年,我国某新型飞机装备需要配套供应6种大型钛合金模锻件。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必须从国外进口。
1980年1月,时任冶金部副部长陆达来到西南铝视察。
其间,陆达问曾苏民:“你们的3万吨水压机能不能生产大型钛合金模锻件?”
“可以干!”曾苏民满口答应。
却不想,首次试验就彻底失败。
为此,曾苏民天天反思,却一直没找出问题症结。
一个月后的一天黄昏,曾苏民到长江边散心。
坐在江边,他时而静坐默想,时而投石江中。
百无聊赖之际,他看到江水聚在河湾时产生的漩涡,突然有了灵感。
“谢谢啦!”曾苏民向江水鞠了一躬,一路小跑回到实验室,对“灵感”展开论证——通过使用模锻新工艺,像漩涡一样循环锻模。
经8轮试制,曾苏民团队成功试制出合格产品,质量超过了当时苏联的生产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破难先锋”
2007年12月,西南铝向美国波音公司顺利交付了波音787客机的新型铝合金锻件。
掌声雷动中,被后生簇拥的曾苏民,苍老的面容溢出笑容,双眼却又盈满泪光。
纵观曾苏民一生,经历艰难挑战无数,他从未退却。
而在这些挑战中,和波音的合作堪称“惊心动魄”。
1986年6月,美国波音公司派员到西南铝洽谈铝合金模锻件生产合作。
“如果能获得波音生产许可,西南铝就等于赢得了与世界任何国家合作的机会。”时任厂长贺广瑷说。
要获得波音生产许可,又谈何容易。
当时,西南铝一直沿用苏联上世纪50年代的标准,还属于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由我来牵头吧!”尽管荆棘满途,曾苏民还是主动揽下了任务。
“我们一定要攻克难关,让西南铝的模锻技术一步跨过30年!”在攻关组的会议上,曾苏民给技术员们打气。
1987年3月10日,在经历了133次失败后,攻关组首批铝合金模锻件及48道生产工序迎来了波音公司专家组的验收。
验收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插曲。
“锻件上有一个垫片流线不顺,出现涡流,我们拒绝接收。”美方专家傲慢地说。
“请给我们48小时,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答复。”曾苏民当场承诺。
曾苏民立即组成了3人攻关小组。
“利用模拟均匀变形的相似理论,应该能够解决问题,你们赶紧组织试验。”分析问题原因后,曾苏民有了信心。
29个小时后,利用曾苏民创造出的“同步成型”新工艺,波音锻件问题被顺利解决。
“Ok,Ok!”美方专家对曾苏民连连竖起大拇指。
从1986年至今,曾苏民牵头制造的十余种高质量模锻件,已经被5700多架波音飞机采用。
“大匠情怀”
1988年8月,曾苏民到抚顺铝厂开会。
路过北京时,他停留了三天。航天部211厂总工程师是曾苏民的老朋友,他邀请曾苏民到211厂参观。
“最近在新型‘长二捆’火箭转接框整体锻框材料上遇到了难题。”饭桌上,两个人谈起了工作。
“当前使用的钢制大锻环比铝制大锻环重600多千克,按发射100次计算,将多花费16亿元。”老朋友忧虑地说,“我问过西南铝,你们现在的设备只能生产ф2500毫米的铝合金锻环。你们厂能不能想办法生产出ф3500毫米的铝合金大锻环?”
“这个事就交给我们吧。”思虑良久,曾苏民回答。
随后,西南铝成立了以曾苏民为组长的3.5米级巨型铝合金环件研制小组。
“我们的水压机最大能生产φ2080mm/φ1400mm整体2014铝合金锻框,而现在的规格是φ3500mm。怎样突破这个禁区?”讨论会上,组员钟诚道提出问题。
“常规热处理工艺不能保证获得稳定性能,性能指标也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组员郑廷顺也担忧地说。
“传统经验已经不够用了,得到知识海洋中去‘淘金’。”面对困难,曾苏民提出,依托现有技术理论基础,创造新工艺。
接下来一些日子,曾苏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中英俄文书写的各种书籍,草图、手稿很快就塞满了好几大筐。
“墩粗、拔长规则,霍尔—佩奇经验公式……”每当在实验室里沉思,曾苏民满脑子全是经典定理。
经过不停地试验、修正、再试验,3.5米级巨型铝合金环件终于研制成功,被外界评价为“亚洲第一环”。
更重要的是,曾苏民创新的“11号新工艺”和21条措施,为制造大推力运载火箭、神舟飞船、空间站、大飞机等大规格高性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技术基础。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当搭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点火升空时,在电视机前观看发射直播的曾苏民热泪盈眶。
“‘亚洲第一环’再次经受住了检验,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了。”他说。
随后,在国产大飞机材料研制过程中,曾苏民利用自己提出的“优晶理论”和“性能同步提高理论”,对新一代铝合金锻件材料的研制提出了宝贵建议,而这些锻件都被成功运用到C919大飞机项目上。
2015年11月2日,首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下线。
6天后,曾苏民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