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机床:用5%成就100%
2016-09-10刘桂池
刘桂池
提高供给品质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向设计升级、品质升级与体验升级多方位结合的高品质供给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重庆速度向重庆质量转变、重庆产品向重庆品牌转变。
一次,在和英国子公司高管交谈时,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明智提了一个问题:“如何让重庆机床产品能够走向世界市场?”
“重庆机床集团具备了95%的能力,但还有5%的差距。”一位外籍高管说。
“剩下的5%是什么?”
“思维方式。”
看着张明智不解的眼神,外籍高管拿起一张名片,在一角折了一下问:“这还是不是名片?”
“还是名片。”
“对,是一张不完美的名片。”外籍高管补充道。
张明智恍然大悟:欧洲企业工人崇尚“匠人精神”,而中国制造企业普遍存在“差不多就行”心态。那5%的差距,就是对高品质精细化生产的不懈努力。
执着追求“5%的差距”,重庆机床集团终成为世界齿轮机床产销量最大的制造商。
两端受压
2009年初,重庆机床集团,一位姓张的销售经理拨通了一位客户的电话。
“今年打算定购多少台机床?”
“不打算订购了。”
张经理不禁大跌眼镜——对方是一家齿轮生产大户,当年也在扩大生产规模,为何会没有订购需求?
“你们不是在扩大生产规模吗?”张经理问。
“我们已经跟国外厂商签了订购合同……”对方说。
张经理上报了“坏消息”。
“意料之中。”张明智平静地说。
近年来,传统机床行业行情下滑,早已引起重庆机床集团领导团队重视。
2000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机床工具行业迎来10年井喷式发展,也积累了庞大的生产能力。
近年来,在世界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下,传统制造业整体下滑,产能过剩随即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最大困局。
2011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9%的国产齿轮机床,平均单价仅为进口机床的一半。
价差为何这么大?
“国产机床产品的品质尚不能和国际大牌抗衡!”有学者如是说。
对此,重庆机床集团领导团队深表赞同。
对标管理
美国格里森公司是全球顶尖的机床设备制造商。
2009年7月,张明智吩咐下属:“买一台格里森最好的滚齿机!”
当时,重庆机床集团正在开发一款高档数控滚齿机产品,却为何要去购买对手产品?
有些摸不着头脑的下属,跑去买了一台格里森机床回来。
张明智让人将两台机床并列排放:“你们站在一米开外,看两台机床有什么差别。”
员工们照做,然后纷纷摇头:“看不出任何差别。”
“走进一米之内看,有什么差别?”
“格里森的外观更精美、功能更齐全。”
“把两台机器运行一次,再做比较。”
两台机器一运行,众人均赞叹格里森机床性能优越——
“几乎没有噪音!”
“运行速度更快!”
“加工精度更高!”
…………
“将国际顶尖机床制造商作为生产标准,才能制造出一流产品。”张明智说。
格里森的机床产品,成为重庆机床集团提升产品质量的标杆。
“中国制造与国外制造的差距,是一种和国际综合产品品质标准上的差距。”张明智说。
于是,重庆机床集团开始从研发到制造、外购等每个环节都加强品质提升,看齐国际标准——
成立“重庆机床—PTG欧洲机床研发中心”,建立“产学研用”创新机制。
在制造上,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从技术到观念全面改进。
在配套上,采购西门子等世界一流企业的机件,以实现机床产品最佳性能。
经过艰苦攻关,重庆机床集团的新型数控滚齿机上市,一举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
客户导向
产品好不好,最终还是客户说了算。
因此,重庆机床集团严格实施客户导向的产品战略。
浙江双环机械公司是重庆机床的老客户,其董事长吴长鸿见证了重庆机床集团产品体系的升级换代。
2010年,国内沿海省份“用工荒”进一步加剧,吴长鸿向张明智诉苦。
“你们的经济型数控机床尽管便宜,却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吴长鸿说。
“为什么?”
“熟练技术工人越来越难招,新人培训成本又太高,我们想用全自动生产线替代工人。”
“我们一定按照你们的要求来研发制造产品。”张明智承诺。
当年年底,重庆机床集团就给浙江双环机械公司交了货——一款六轴四联动高速数控滚齿机。
2012年,吴长鸿又跟张明智见面了。
“在自动化基础上,能不能把机床性能进一步提高?”
“具体有哪些要求?”
“转速要更快,精度要更高。”
业内人士都清楚:转速与精度其实存在一定的矛盾,精度要求高时,会降低转速。
尽管如此,张明智依然承诺:“我们努力满足。”
2013年,重庆机床集团推出齿轮加工自动生成线,整条线由滚齿机、倒棱机、剃齿机等组成。
“生产任务管理、质量信息采集、装备运行状态等功能全有了!”收到新机床设备后,吴长鸿竖起大拇指。
精益求精
如今,客户导向已成为重庆机床集团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很感谢那些对产品吹毛求疵的客户。”重庆机床集团总工程师曾令万说。
2015年9月,日本爱信齿轮公司向重庆机床集团订购6台滚齿机。
“你们的执着精神感动了我。”爱信齿轮公司负责人说。
作为丰田集团独资公司,爱信齿轮公司对细节非常挑剔,行业人尽皆知。
重庆机床集团如何将其“拿下”,并保持了28年合作关系?
这还要从双方首次合作说起。
上世纪90年代,爱信齿轮公司提出:公司的制齿机床必须单独生产,且每次订购的机床与都不同于前次的机床。
这句话看似简單,实则意味着制造方必须调整多套生产设备,并重新设计所有生产工艺和标准。
“这些要求在当时看来太高了。”曾令万回忆。
连外行人都说:这笔买卖必亏无疑。
“接,必须接!”但重庆机床集团领导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
然而,爱信齿轮公司的苛求并未结束,又提出为其制造用手动推挡更换机床分齿等要求。
重庆机床集团不得不重新设计生产设备和工艺……
到2015年,重庆机床已经与爱信齿轮“切磋”了28个年头了。
“对这6台滚齿机,有什么新要求?”曾令万主动问。
“在更换刀具等工序上,要求无人化操作。”
“人工更换会影响产品质量?”曾令万不解地问。
“人工操作的话,有可能放错刀具,机器永远不会犯这样的错。”
“我们一定改进。”曾令万说,“你们的‘匠人精神’也真正地影响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