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镌刻八十年的长征情

2016-09-10陈华

检察风云 2016年20期
关键词:印谱中央红军老张

陈华

多少英雄,长眠在雪山草地;多少忠骨,用生命换来幸福。长征精神要牢牢记住,长征丰碑要世代守护。上海篆刻家张燮璋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创作完成《中央红军长征地名印谱》7米长卷,把这一历史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向先辈献礼,也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耀日月泣鬼神的光辉历史。

细致探究 从内容到艺术日臻成熟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2日从瑞金、长汀出发,于次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合,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一路经过的地名,“印谱”上面都有。

张先生是“老三届”,爱好阅读。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全套19本和《文史资料选辑》130多本,他一本不漏读过两遍,还仔细阅读了《万里长征亲历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历史的真迹——毛泽东风雨沉浮五十年》(2002年7月第一版)和《新写长征图文档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书。

对长征,张先生早就心生敬仰,长久以来一直有创作冲动。他深知,篆刻这组图章,制成长卷,既是艺术创作,更是记录红色历史,颂扬红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此,从创作酝酿到实施,他倾注了极大热情。从图书馆查找刘伯承、聂荣臻、杨成武等长征亲历者回忆录,边读边做摘录,崇敬心情也越发浓烈。他深思熟虑制定编写条例,把长征地名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些地方红军并未占领,比如甘肃平凉,一些地方很小,比如包座,仅有三户人家,他都予以采纳,草原很广袤,他就以“松潘”记之,对几支部队都到过的同一地点,以中央红军到达为第一时间顺序;几次到过的地方,以第一次到达的时间为顺序,如“赤水”等;有特别重大事件发生的地方,如遵义(会议)、湘江(血战)的地名章,毛主席有诗词发表的纪念地如娄山关(忆秦娥词)等地的地名章,他“特别关照”,拟成“边款”文字,加以记录。如“遵义”一章的边款为“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的统治开始了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

接着,他查证《说文解字》,对印文和作品的风格以及布局作精心筹划,要求作品的篆法要规范,风格要浑朴、大气,面貌要精妙、丰富。篆刻前,每一方印都要设计几个甚至十多个草图,择其善者而刻之。在镌刻长征地名印章时,他采用了周秦小玺、汉印和西泠八家的表现方法,兼具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的特点,个别作品也参用了一些岩画、钟鼎、秦砖汉瓦和汉画像的装饰方法,四处寻觅,找来战国刀币、裤币造型的石材,力求每印一格,每一方印都有自己的面貌,呈现星汉灿烂的气派。

精益求精印谱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老张的《中央红军长征地名印谱》至2011年收录印花180余枚,是从近300枚中选出来的,朱白皆有。印章都放在抽屉的铁皮盒中,多在午休时刻就。新作放在书桌玻璃板下,时时审看,或有了新构思,则重刻一方。创作历时约一年,积下文字材料和草图百余页。至2016年,他又不断精益求精,从艺术上完善,以新的印花替换旧的。并弥补一些原来遗漏的地名。印章总数达到190余枚。

从1934年10月10日红军在瑞金发布长征宣言之日起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与陕西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记录的地名,有县(如“冕宁”)、镇(如“泸沽”)、村(如“包座”),也有江(如“金沙江”)、河(如“大渡河”)、山脉(如“六盘山”)、山口(如“臘子口”)、关隘(如“娄山关”)。红军长征中发生过重大战斗或召开重要会议的地方(如“遵义”,“通道”,“沙窝”),都包括在内。

细读《中央红军长征地名印谱》“瑞金”一章,古奥端庄,用的是秦印作法,“桃江”则为圆朱文,来得飘逸,而岩画风格的“湘江”令人回味,“曲靖”构图为半圆瓦当。红军到过六条水:川北“黑水”,云南“白水”,贵州“赤水”、“温水”,湖南“潇水”,陕西“渭水”,老张采用了六种写法,绝无雷同,令观者意趣盎然。

说起这套心爱的系列篆刻作品,静工集团退休的经营部经理老张说,“记录缅怀那段令人铭心刻骨的历史,永远不忘”,是我们在心底对自己和对后代要说的,治印、赏印,正可体味这种感情。他又说,当年红军到过的地方,我虽然一个都未到过,但在书本上我已经熟悉,这每一处几乎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红军百折不挠、爱民亲民等种种精神,在今天仍然闪闪发光。我每次看到这些印,心中就受到一次洗礼,涌起神圣之感,这确实很奇妙。

印章用两个大铁盒子来盛放,每次取出给人观赏,都是沉甸甸的,而这,分明已不仅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重量。后来,他的《中央红军长征地名印谱》长卷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五十多载学艺历经坎坷

张燮璋先生学篆五十余年,治印逾万。

1968年初,正是冬天,老张还是中学学生小张,家住愚谷村的他在市西中学操场上和别人闲聊,不知是谁发起,说比赛“引体向上”。他参与了——跳了两下没有抓住单杠,同学抱住他的两肋托举后他才勉强抓住,他想甩动身子借把力争取完成一个翻身上杠的动作,不料,从单杠上摔下,右手胳膊肘摔在沙坑边的断砖上。瞬间麻木,接着剧痛,血从袖管中淌了出来。

同学帮他脱下棉衣,看见衬衣破了,手臂上的伤口血冒得凶。天很冷,但小张疼得额头直冒汗。同学们弄来了纱布、红药水,帮他把伤口包得严严实实。

端着右手臂,回到家。小张以“不小心摔跤”搪塞,应付父母关切的询问,他实在不想增添父母焦虑和为他疗伤所需要支付的开支。当时,全家生活就靠父亲六十元的收入维持啊。他的摔伤的手臂,又痛又肿,熬了一周,肿痛渐消,而小臂以下麻木颤抖日甚。不过两个月光景,右手掌和小臂明显萎缩,那是肌肉萎缩,以致不能握笔写字,捏筷吃饭。父亲注意到儿子右手异常,伤情严重,取出当月家里的全部备用金,7元钱,带他上医院治疗。

医生的诊断是:外伤引起右手肘以下进行性肌肉萎缩,伴有神经功能衰退。在进行了强化刺激的针灸等治疗之后,医嘱身高1米74,体重不足百斤的小张加强锻炼,尤其是手部的锻炼。可是怎么炼法呢?

当时社会上女同志流行编结,小张跟着忙乎了一阵,一来缺乏兴趣,二来一个小伙子当人面做这事似乎有些“娘娘腔”,解释起来费事,得“偷着干”,不爽,而且穿针引线用不了多大劲儿,锻炼效果也不好。针灸医生建议他试着学篆刻,就是刻图章。

其时已经是秋天,同学送他一本从废品回收站里称份量买来的陈寿荣编撰的《怎样刻图章》,那书插图多,通俗易懂,让他如沐甘霖,视作通灵宝贝。后来,1969年,他费了好大劲,又找到一册《吴昌硕篆刻选集》,如获至宝,花费了5毛钱。书中刊载的153方印,对临摹学习很有帮助。1966年,“文革”发起“扫四旧”,狂飙突起,“朵云轩”书画店没能幸免,改名“东方红书画社”,卖书画材料,有青天石石材供应,价格按照印面大小而定,从3分到2角4分,顾客可以挑选。当年每天每人的生活费一般3角、4角,所以石材的售价不算便宜。小张拿着兄姐资助的一元钱,步行40分钟,提着一包石头再走回家。有时候囊中有更多钱,就多买些,到家的时候很累,汗流不止。

初学篆刻时没用印床,左手扶印,右手执刀。由于右手掌的功能衰退,手指无力,执刀不稳,常自伤手指,鲜血淋漓。至今,老张的左手上还留有不少疤痕。每天从早刻到夜,经常两手流血——右手是血泡磨破流血,左手是刻刀划破淌血,血和石屑粘在桌面上,桌面像砂皮似的糙手。

1984年1月,他参加上海市青年宫和《解放日报》社组织的“迎春文化艺术大赛”,获得篆刻比赛唯一的一等奖,授奖者是开国上将肖华。比赛时,他巡视赛场时候曾在小张身边停步,看到他用病变的手指颤抖着刻印,面露惊异之态。授奖的时候,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认出了他,把他的手握了又握,还抬到眼前细看。张燮璋永久地记住了这一幕情形。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30多年,他终于成了篆刻高手。2005年,上海书法家协会举办篆刻等级考,老张欣然前往,当场刻章,颇受赞赏,专家称其可以得“状元”,成绩出来,果然是头等。

如今,老张的右手仍不能握紧,但经多年的治疗,特别是篆刻活动,手指的功能得以部分保存和恢复。张先生创作《中央红军长征地名印谱》的成功,是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激励之下取得的,也是他的顽强精神,不懈努力的体现。看过《中央红军长征地名印谱》的篆刻家评说:“一个人一年里完成这么长篇作品,而且从头到尾丰富多彩、神完气足,沒有功底不行,没有毅力更不行。”

编辑:刘雨濛 lymjcfy@163.com

猜你喜欢

印谱中央红军老张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感谢老张
古意盎然说印谱
老张的猪会听锣
特殊的“古籍”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老张的手机
麦积山石窟艺术印谱
——王明亚篆刻作品
给乞丐发工资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