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经济提出中国方案
2016-09-10
9月5日下午,以“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美丽的杭州落下帷幕,达成了包括《G20创新增长蓝图》《G20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G20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反腐败追逃追赃高级原则》等30项成果。
G20杭州峰会的召开,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性事件。此次会议上,“杭州共识”的提出,其意义不仅在于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贡献,更在于中国首次系统地阐述对于“新型世界经济”的看法。峰会虽然闭幕了,但对于世界经济中国“药方”的讨论仍在继续。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理解,更多将之作为外部发展环境,以适应者、追随者的角色进行自我定位。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定位尽管发生了变化,但更多作为参与者进行多主体互动。此次峰会,习近平主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经济变化的全新看法,表明中国作为引领者对于全球经济的独立看法,以及中国视角的解释和期待。因此,从“新型世界经济”角度,对于“杭州共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同时,“新型世界经济”的建设,需要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双重响应。国际化城市作为全球要素流量的枢纽和承载空间,应当成为世界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的示范者、承载者与推进者。
全球经济疲软催生“杭州共识”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10年,世界经济历经刺激、调整、复苏,正进入转折期。未来一个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力量对比、地缘布局、网络建构等方面均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革。
从发展模式上看,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平台期。联合国发布的《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修订版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预计2016年和2017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2.4%和2.8%。在这一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亟须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强化创新的动力作用。
从力量对比上看,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得到重大提升,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趋向更为明显。金砖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和影响力已日益接近西方国家。
从地缘经济角度上看,经济全球化力量的空间拓展目前仍处于“世界岛”的外围区域,大量发展中国家仍未受到全球化要素的辐射。而后者恰恰将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空间”,全球的地缘经济空间拓展需要新的引领。
从经济的网络链接基础上看,世界经济的互动网络结构正发生新的变化,其网络建构基础从传统的全球生产网络(GPN)向全球创新网络(GIN)进一步发展。信息化、创新化、多样化的经济体的经济地位将得到日益提升。
从“融入”到“塑造”
G20杭州峰会的意义,不仅在于20国集团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提出想法和行动,更在于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引领。在中国主导下的“杭州共识”中,充分表现出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全新看法,即“新型世界经济”观。这种理念的构建,反映出中国超越“融入”世界经济阶段,进入“塑造”世界经济的全新阶段。
杭州G20峰会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进行议题设计与最终成果塑造,并针对世界经济新模式建构而首次提出“中国方案”。峰会贡献的“杭州共识”,其重要的意义内涵,在于对传统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扬弃,在此基础上对“新型世界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展示。
中国提出的“新型世界经济”理念,反映在世界经济在发展动力、制度框架、运行方式以及发展目的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在发展动力上,提出世界经济将进入技术、制度、文化等“全方面”创新驱动的新阶段,着力强化创新在推动世界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对传统全球化中“资本驱动”的架构实现超越和再认识。在制度层面,以多主体互动为核心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架构,将取代西方主导的,以“新、旧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旧有世界经济秩序。在运行方式上,在重振投资、贸易拉动作用的基础上,促进政策、基础设施等多层次联动发展,创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将成为新的选择。在发展目的方面,应以惠及最广大全球民众为目标,形成包容、共享的发展格局,将有别于传统的“零和”经济博弈与“排他性”利益分配体系。
“新型世界经济”理念的核心,在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共识,形成全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最终达成两个层面的世界经济“再平衡”,即经济结构“再平衡”与地缘经济空间“再平衡”。其中,经济结构“再平衡”在于,通过创新、联动、治理、开放等方面的积极推进,形成全球收支、金融、贸易、产业等领域的平衡发展。而地缘经济空间的“再平衡”在于,以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理念,引领传统经济全球化所“忽视”的边缘(edge)与腹地(hinterland)区域国家和经济行为主体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拓展世界经济“新边疆”。
“新型世界经济”的地方响应
“新型世界经济”理念,源自杭州共识,为中国所引领和塑造,是此次G20峰会的重要财富。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全新观察视角,也是中国需要在国家、地方两个层面进行着力推进的重要领域。而中国正在崛起的诸多国际化都市,无疑是承担“新型世界经济”推进职责的重要主体。
在创新层面,中国的城市需要创新增长方式,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开辟和抓住新机遇,提升城市经济增长潜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成为国际创新成果交流的枢纽节点。
在活力层面,相关的大都市应以多层次改革释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形成具有国际引领水平的城市治理体系和制度环境,提升城市的国际话语权与议题引导能力,充分体现城市在制度层面的“协调”功能。
在联动层面,应构建城市的“新开放”观,全面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流量重要节点功能,促进基础设施的国际性互联互通,对接“经济-创新-城市”三重国际网络,建构全球城市网络,塑造多层次城市网络交流的新枢纽。
在共享层面,应推动城市的包容、联动式发展,实现国内、国际参与主体、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发展。以“绿色”、“共享”为核心,促进城市发展成果的国际共享性、开放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发展和谐、环境宜居、社会多元等的多层次国际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