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的上海印迹

2016-09-10朱少伟

检察风云 2016年21期
关键词:随军共产国际陈云

朱少伟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胜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挫败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体现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英雄业绩。陈云最早向国际社会宣传这一伟大壮举,而且他是在上海开始撰写的。

长征之前,陈云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五军团中央代表。1934年10月,陈云随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先后担任军委纵队政委、渡河(指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职。经过四渡赤水、突破乌江、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艰难历程,部队于翌年5月31日抵达四川泸定。当晚,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和陈云等出席。会议决定由陈云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上海领导恢复白区党的组织,设法与共产国际联络并报告长征及遵义会议的情况。不久,在中央红军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际,陈云装扮成商人模样,悄悄离开了部队。因事关核心机密,知道他行踪者极少。

1935年7月初,陈云辗转来到黄浦江畔,用自己在中央特科工作时的化名“李介生”登记投宿上海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新永安旅馆。由于在1934年6月后中共上海中央局接连遭到三次破坏,无法立即取得联系,陈云就打电话给上海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章乃器,从而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员章秋阳。章秋阳是章乃器的胞弟,早先曾与陈云一起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展革命活动,这时的公开身份是上海东方信托储蓄公司高级职员。章秋阳出于安全考虑,马上把陈云接到自己家里即上海法租界霞飞路尚贤坊(今淮海中路358弄)21号。此后,在章秋阳的安排下,陈云又相继转移到上海北山西路(今山西北路)附近老泰安里和近北京路(今北京东路)、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口的一家钢铁商店楼上暂住。

陈云逗留申城期间,除了努力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外,还抽空核对相关资料,准备给共产国际的一个报告;而且,还挑灯夜战记下长征中许多难忘的情景,初步形成一部叙述长征的书稿。

当年7月下旬,中共上海中央局和江苏省委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在章秋阳的协助下,陈云几经周折与在申城的中央特科取得联系,接着又见到从香港返沪的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部长潘汉年。随即,中央特科传达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来电:鉴于上海环境十分险恶,暂时难以立足,请陈云等尽快赴莫斯科。

当年9月上旬,陈云秘密乘坐一艘苏联货轮前往海参崴,再从那里乘火车去莫斯科。10月15日,陈云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作报告,他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前期情况,并指出:长征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兵心团结,二是受到民众帮助,三是拥有一批“非但聪明,且有才能”的领袖。这份报告被整理成文,冠以《英勇的西征》标题,署名施平(陈云化名),在翌年春发表于共产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第一、二期合刊。在世界革命阵营内,它是最早宣传长征的重要文献。随后,他暂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直至年底奉命回国。

同年秋,陈云还对从上海带去的书稿进行整理,形成约4.5万字的纪实作品《随军西行见闻录》。翌年3月至4月,《随军西行见闻录》署名“廉臣”,发表于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中文杂志《全民月刊》;7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1937年夏,它又由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连载。

为了便于公开发行,陈云在撰写《随军西行见闻录》时,假托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医之口,生动叙述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直至越过泸定桥,历时八个月、途经六个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其中,高度赞扬红军将士不畏艰险,浴血奋战,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有许多细节描写,例如:“赤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兵士同甘苦。上至总司令下至兵士,饮食一律平等。赤军军官所穿衣服与兵士相同”,“赤军之作战方法常以出奇制胜”;“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毛泽东、朱德非但是人才,而且为不可多得之天才。因为没有如此才干者,不能做这样大的事业”。在最后,还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

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文笔优美,情节感人。其中,多处描写涉及上海,例如:“贵州居民之贫苦真是远非我等居住于江浙十里洋场者所能想象。做庄稼的(农民)冬穿单衣,且无完整者。每人有一件已补缝千百次的‘家常衣’,小孩则隆冬还是一丝不挂。当我等行军经过时,立于路边之小孩,正在发抖。而居民唯一御冬之物,即为‘烤火’。也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这个贫穷的地域中,煤炭却到处可得。上海卖三十余元一吨之无烟煤,那里只要一吊钱”;“赤军之渡金沙江为自离江西以来,最险要亦最得意之事。渡河情形,我见上海及各地报纸所载者,不确也不详……金沙江宽约等于黄浦江之一半,立于江边不能闻对岸之呼声。水流自西而东,流速极快,计每秒钟约有四五米特。上游山高,水如瀑布而下,平时水浪已有一二尺,而风雨作时,则水浪骤增至三四尺。”

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面世一年多,它首次戳穿敌人制造的红军“逃窜”谎言,使各国人民开始了解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的英勇事迹。西方学者把长征称为“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和“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

后来,《随军西行见闻录》曾以《从东南到西北:红军长征时代的真实史料》《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长征两面写》等书名在国内出版,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有幸目睹《随军西行见闻录》的各种不同版本,感到特别亲切,心里非常激动……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随军共产国际陈云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有效破解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难题
发挥军事机关协调职能 推进随军家属就业安置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
军属随军政策调整
广东省丰顺县随军家属安置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