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09-10谭浩俊

决策 2016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给成本

谭浩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而且,明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意味着,明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供给侧改革”都将成为经济工作十分重要的抓手,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

那么,作为地方政府,应在“供给侧改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将如何实施地方的“供给侧改革”呢?地方政府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以及提出的措施和办法,将是衡量“供给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经济新常态

标志之一

若干年前,中国就有学者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必须从供给侧入手,改革长期以来由于粗放发展、规模扩张、盲目投资留下的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产能过剩、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偏低等方面的问题。

但由于受经济增长惯性影响,特别是对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缺乏有效的预测和判断,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更多的还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扩大投资、扩大需求方面。虽然在特定时期内,刺激投资和需求的措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那么多的定向稳增长政策出台以后,经济稳定的效果仍然很不理想,经济仍处于下行状态。所以,迫使决策层不得不对现行政策进行反思,从而开始从供给侧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新的改革目标和要求。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几十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但是,这种完全依靠需求端发力的增长模式,显然已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暴露出了其增长潜力越来越小、满足供给侧需要的能力越来越弱的问题。

如果继续把重心放在需求端,供求关系将更加不协调,企业也将更加难以走出困境。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极有可能成为经济的包袱。所以,把工作重心从需求端转身供给侧,也可以说是经济新常态的标志之一。

只有适应这样的新常态,我们才能对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三驾马车”有新的认识,才能不把压力全部转嫁到“三驾马车”身上,才能更好地释放“三驾马车”的新动能。否则,“三驾马车”会越来越难以前行,甚至反过来成为经济的负担。特别是投资,会给经济可持续发展留下太多的风险隐患。

供给侧五大突出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显然,“五大任务”就是目前供给侧存在的最为突出问题,也是困扰“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难点。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反之,需要更大力度地解决“五大任务”指出的五大突出问题。

去产能无疑是“供给侧改革”的最大难点。因为,去产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供应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居民就业、财政收入、银行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推进去产能过程中,化解这些方面的风险和矛盾,是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能力的。

去库存看起来要比去产能简单一些,但是,从地方的实际来看,其隐含的风险却一点也不比产能问题差。因为,多数库存严重的地区,都面临着政府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面临着较高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去产能的目标,直接影响明年及以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健康。

去杠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高杠杆运行,亦即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趋负面;二是企业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更是饱受高成本融资的伤害。如何去杠杆,直接关系政府、企业,也包括银行的命运。

降成本不是一个新话题,却是一个新课题。眼下企业的成本到底有多高,可能只有企业心里清楚,只有越来越低的市场竞争力清楚。高融资成本、高税负、高收费、高劳动力成本等,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企业并不坚实的肩上。如果说高劳动力成本能够带来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繁荣的话,其他方面的高成本,就只能对企业和市场产生摧残作用了。降成本,必须成为明年工作的重心,并抓出实实在在的效果。

补短板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为,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一直不同步,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也越来越多。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事业、公共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环保等,而要解决这些短板,不仅投入巨大,而且阻力很多。如何突破,需要严肃对待、认真落实。

地方是改革主导力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提出了改革的重点。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落实。在落实“供给侧改革”的各项任务中,地方政府是主导力量。如果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要想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难度是相当大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首先,地方政府要对“供给侧改革”有充分认识。这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做出的战略调整和战术安排。“供给侧改革”也不是中央或某一地区的事,而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的事。“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也不仅仅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等单项问题,而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是否协调与平衡的问题。所以,地方政府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自觉投入到“供给侧改革”中去,拿出改革的具体办法与措施。

其二,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有牺牲精神。由于“供给侧改革”重点解决的是存量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选择问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政绩、就业、财政收入增长等产生不利影响,如关闭“僵尸企业”、清理高能耗企业等。更重要的,还需要地方政府放弃一些自身利益,如“土地财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不积极配合,不具有一点牺牲精神和大局意识,就极有可能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阻力,且这种阻力会与企业紧紧地搅在一起。

再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主体作用。虽然说政府是“供给侧改革”的主导力量,但决不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主体是企业,是市场。政府只能通过营造环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改革条件,并在市场的无形之手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用有形之手来发挥作用。

应当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来看,多数都是能够通过市场和企业来解决的。前提是,政府不能再乱作为。如去库存问题,切不要再为了“土地财政”,再盲目地增加库存。又如去产能,在很多行业已经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要再为了一时利益去加产能,等等。相信只要政府不过多干预,市场是能够把“五大任务”完成好的。

最后,要给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支持。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依靠负债经营城市、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加上浪费严重,地方政府普遍面临财力拮据、偿债压力大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地方政府自觉地支持和推动“供给侧改革”,没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很难向纵深推进的。

所以,从中央层面来看,也必须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地方予以支持。譬如关闭“僵尸企业”带来的收入影响、就业影响,譬如去库存过程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乏力,等等,都可以减免税、财政转移支付等予以弥补。

(作者系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供给成本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