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十三五”进发
2016-09-10秦德君
秦德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是一段新旅程,一种新挑战。十三五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项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本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成败。按照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十三五确立的重大任务目标相当艰巨:
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核心任务,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需看到的是,十三五要实现的是2.0版的小康社会,与当初邓小平规划“小康社会”已有很大不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新的综合性目标,大大拓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标志性建构。
其次是基本建成法治政府。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方略,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至今19年。201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已从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个巨大进步。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推行法治的基础和条件,不等于实现了法治。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法治,核心是“治权”,即有效制约公共权力并形成权力制约的科学体系。十八届四中会全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其中“法治政府”是关键。十三五期间要从法律体系推进到法治体系,从工具理性推进到价值理性,才能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联动建设,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三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宣布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目标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6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到2.5%。2012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创新型国家”是一个世界性概念,有严格衡量标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革故鼎新的大举措。
四是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资源配置的高度市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二是经贸活动的高度开放性,按世界通行法则开展经贸活动。这就要把“自贸区逻辑”普遍化,使“负面清单”成为经济活动普遍遵行的通行法则。在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迈出更大改革步伐,使自贸区培育出的创新种子尽快在各地开花结果,这对真正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个极为重要的变量条件。
最后是各方面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时提出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制度和体制建设作为十三五发展的动力和主线,把各方面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列为重要目标。“各方面”不是“一方面”,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是初级性、变动性的,而是稳定的、科学的,可谓任重道远。
从根本上说,只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因为只有制度和体制,才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