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手出招:应对环境和食药品犯罪新特点

2016-09-10施坚轩

上海人大月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假药犯罪案件食品药品

施坚轩

“本市污染环境犯罪大多是无证作坊的超标排放废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呈现出由“单打独斗”向“链式作业”发展的趋势;性保健假药犯罪居于危害药品安全首位;假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现象突出”。这是市检察院对近年来,本市环境资源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分析,提示的新特点。

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2015年3月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在最高检统一部署下,开展为期两年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以下简称“两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至同年11月底,共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上述两类犯罪案件共计201件264人。其中,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23件43人,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类案件178件221人,并立案侦查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件2人。

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六大特点

1、污染环境犯罪主体多为无证经营的加工作坊业主,犯罪行为以超标排放废液为主。这类违法犯罪大多数都是在较偏僻的郊区,违法排放等行为主要通过河流、田地、农用井、窨井、自挖渗坑等来进行,犯罪成本较低,但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租赁青浦区赵巷镇方夏村某号的李某某及妻子黄某某,无证开办了金属件加工厂,对金属件除锈氧化,操作时却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通过渗坑排放,造成土地严重污染。经检测,非法排放的废水含重金属浓度超过上海市标准三倍以上,且含有铬重金属有毒物质。去年8月经青浦区检察院建议案件移送公安立案侦查。目前李某某被判处徒刑8个月、罚金2万元;黄某某被判处徒刑6个月、缓刑1年,罚金2万元。

2、破坏资源类犯罪涉及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件呈上升态势。在全市检察机关受理提请批捕环境资源案件中,涉及濒危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件占3成,同比上升20%,主要涉及象牙制品、收购濒危保护动物、非法狩猎野生动物等。去年10月,崇明县检察院获悉,该县林业部门正在查处两件私自拉网捕捉野生鸟类行政案件,及时了解案情,认为该两件均已涉嫌非法狩猎罪,遂向林业部门制发了《建议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函》,目前公安已对上述案件立案侦查。

3、食品领域犯罪案件涉案食品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主要犯罪手段是,在麻辣烫、牛肉汤、小龙虾等食品内添加罂粟壳等有毒有害物质;非法销售病死肉、过期肉,走私并销售疫区牛肉、含瘦肉精牛肉等,以鸭肉、猪肉假冒牛羊肉等;面制品中滥用明矾等含铝食品添加剂。去年7月,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区重固镇一家烩面馆进行检查时,当场查获添加罂粟壳、吗啡、可待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面汤用调味品,经该区检察院建议,公安机关对经营该面馆业主吴某某刑事立案侦查,目前吴某某被判处徒刑3年、罚金3万元。

4、食品领域犯罪呈现出由“单打独斗”向“链式作业”发展的趋势。犯罪分子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分工协作,“互惠互利”,形成了相对稳定、隐秘的利益链。犯罪嫌疑人沈某等人获知上海一食品企业有超过保质期的冰冻螯虾待销毁,即充相关人员承揽销毁业务,却将待销毁的70余吨螯虾出售给茅某、谢某等人,几经转手流向市场销售。日前经浦东新区检察院建议,已经移送公安立案侦查。

5、在药品领域,性保健假药犯罪案件居于首位,美容微整形领域假药案件有增多趋势。全市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生产、销售假药案件中,销售性保健假药案件占到九成。一些不法份子利用美容微整形市场需求增多,在无销售药品许可证情况下,购进美使痒丁注射液、溶脂针、玻尿酸溶解针等,加价向整形医院、机构、医师及做微整形的客户销售。犯罪嫌疑人蔡某某从境外购买复合维他命B注射液等加价销售,经相关部门认定,上述涉案药品未取得药品注册证书均为假药。蔡某某因涉嫌销售假药罪被徐汇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6、假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现象突出。由于网络同步监管和治理水平相对滞后,犯罪分子未取得经营许可,通过互联网销售假药成为假药犯罪的重要手段。

多管齐下监督执法 检察官在行动

今年3月活动启动以来,本市检察机关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依法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立案侦查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严肃查办背后的职务犯罪,打击负有监管职责和侦查职责的“保护伞”,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以重大疑难案件联动执法为切入点,加强协作配合,充分运用涵盖了包括食药监在内的22家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两法平台”),及时发现可能涉嫌犯罪的案件。

针对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领域的犯罪案件涉及的专业知识多、取证难、鉴定难、定性难等问题。今年8月,全市检察机关由22名检察官分别组成的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领域两个研究小组,并将食品、药品领域犯罪案件细分成肉制品、奶制品、性保健假药、美容整形假药等类别;将环境领域细分为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类别,分别对每一类别的定罪标准、取证要求、法律适用等进行专题研究,为提高办案质量提供保证。

市检察三分院发挥集中管辖重大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案件职能作用,依法提前介入备受社会关注的“11.25特大跨境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日本牛肉案”,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寺田伙同陈某某予以接运、仓储,并分别销售给他人,总计销售金额达人民币3603万余元;徐某某销售疫区牛肉金额达235万余元;顾某某在明知非法销售的情况下,仍提供冷库帮助非法贮存。整个过程中的采购、走私、运输、接货、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均由专人专门负责,环环相扣、紧密高效,形成了一条稳定高效的灰色产业链。目前该案已向法院提起公诉。

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犯罪多发,往往与一些部门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一些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包庇纵容有关。全市检察机关结合“两个专项立案监督”,重视摸排深挖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闵行区检察院在办理某公司生产、销售过期牛肉案时发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员王某,利用职务便利,以“加班费”名义收受该公司贿赂8.2万元,对该公司违规贮藏12.4吨过期牛肉的行为隐瞒不报。还伙同该所凌某共同收受另一家公司贿赂4.2万元,对该公司违规问题,未及时上报并督促做无害化处理,导致该公司对外销售8000余公斤过期牛肉。目前,王某和凌某涉嫌受贿、玩忽职守案正在审查起诉中。

综合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结合办案,检察机关深入分析案件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检察官认为,目前由于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强,以及担心打击报复等方面的原因,社区群众对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行为的监督举报力度还不够,群防群治的效果还无法体现;当前,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案件中跨区域实施犯罪情况层出不穷,跨区域的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单方面执法往往效果不佳;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的案件信息通报机制还不够健全,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案件移送的标准和程序还需要完善。

对此,市检察院建议行政执法机关加大监管力度和范围,确保监管不留死角和盲区;鼓励广大群众在发现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线索时及时投诉举报,确保违法犯罪行为能够被及时查处;要建立犯罪危害后果应急处置机制;要建立跨区域行政执法合作机制;要健全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以及重大敏感案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统一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提供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假药犯罪案件食品药品
Minor Offense
聊城“假药”罗生门
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国公安5年破经济案81.5万起
济源紧盯食品药品安全
中国一年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1万余起
济源紧盯食品药品安全 (配图)
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出台
制售假药入罪就该“零门槛”
制售假药入罪“零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