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2016-09-10朱群永
朱群永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2015年一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泪》,让无数网友为之揪心,被网友称为“最悲伤作文”。面对“最悲伤作文”,如何让其成为永远的过去时,这就是扶贫的问题了。
因为凉山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所以国家对凉山州给予了巨大的物质投入。在2010到2013年间,仅在该地的10个扶贫项目中,政府就投入了83.56亿元;在2007到2012年,政府累计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政策的扶贫当然是必须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的扶贫。
“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象的根源有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思想。”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李明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人的头脑中还保留着伸手去‘要’的观念。物质上的贫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也认为,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民族习惯和文化原因造成了贫困人群的发展意愿较低。“依赖政府扶贫政策的‘等靠要’心态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说是普遍存在的。”
上罗马村是传统哈尼族聚集村寨,是大兴镇2015年美丽家园建设的重点示范村。今年3月5日,马宗村委会成员及驻村工作队员前往上罗马查看美丽家园建设情况。
村子入口是一幅20多米长、独具民族特色的壁画,走过长长的壁画,是一幢幢新建漂亮的农家小院,开阔的活动场地,国旗在村内活动室楼上迎风飘扬,“原来我们农村还可以建设得如此美丽。”绿春县大兴镇马宗驻村工作队员李诸说道:“但接下来的一些细节,让我感觉到村子的建设与村民的意识不相匹配,建筑垃圾、食品包装纸、生活垃圾布满道路两旁空地、水沟,牲畜粪便随处可见。”
针对此情况,驻村工作队长闻张平喊来了村小组长,让他组织村民来打扫卫生,等了许久也没村民前来。在场的工作队员只有向村民借来了打扫工具,自己动起手来。
“看到我们打扫,部分村民仍蹲在墙角看着,并没有参加进来的意思,顿时心情跌到了谷底。”李诸说,“村民的意识要改变,须由我们队员、村官、政府的引导、教育,从观念上改变,从思想上抓起,扶贫工作亦是如此,一味地给钱帮扶,可能会助长他人的懒惰之心,要从源头抓起,激发村民们主动脱贫的斗志,加上政府、企业的帮扶、引导,扶贫工作也就完成一半了。”
类似这样的扶贫故事还有很多。这就给了我们警醒,物质投入扶贫的同时,思想观念的转变更重要。
“现在,农村除了五保户,多数贫困户的贫困根源在于思想观念上的落后。物质扶贫一时,思想扶贫一世。扶贫款吃光花净等例子,都证明了如不先解决根源问题,扶贫就会事倍功半,永远缓行在路上。”漳州市政协委员方艺荣表示。
“精神对生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很多贫困地区文化生活单一,日常的娱乐就是打牌喝酒,亲友间情意淡薄,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状况堪忧,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猖獗。”全国人大代表冯月菊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及时跟上,贫困者自身文化贫乏、个性懒惰、缺乏进取心有很大关系。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实施精准扶贫,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要注重扶‘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多方施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尤其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近年来,“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扶贫更要扶志”等热词更是一浪盖过一浪,表明我们的调查研究还在深入,反思还在持续。然而,当我们的物质逐渐丰富之后,我们的“精神”真的跟上了吗?这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