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发行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管理的影响
2016-09-10罗沛凡
摘要:2015年,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用以置换当年到期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这有效缓解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化解了债务风险,但银行大量高收益固化产品被长期低利率债券置换,商业银行收益大幅减收。本文通过分析地方债发行的特点,探讨地方债发行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地方债发行 商业银行资产 配置与管理影响
2015年1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预算法》颁布实施,破除了地方政府发债的法律限定,当年,地方债出现“井喷式”增长,全年发行总量3.8万亿元,是2014年发行地方债的8.5倍。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债权人,大量高收益固化产品被长期低利率债券置换,银行收益及资产配置面临较大压力,亟需完善地方债发行机制,创新金融产品,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一、当前地方债发行的主要特点
(一)公开发行与定向承销相结合
除采用公开招标发行,针对存量置换债券还采用了定向承销方式。2015年,各省以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总额约0.8万亿元,占到当年地方债发行总规模的21.05%,定向承销的主要对象是商业银行。
(二)债券期限长且利率水平较低
一是长期债券占比过半。地方债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一般债券期限有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5档,专项债券相对于一般债券多了2年期档。2015年,5年以上长期债券品种占到全国新增地方债的53%;二是债券利差与地方经济、财政实力不相关,整体水平较低。2015年8月之前,公开发行地方债利率普遍与发行前5日国债收益率持平,之后,受辽宁债部分发行流标影响,市场风险意识逐步增强,不同地区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出现分化。以2015年8月7日为例,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开发行地方债券利差均值,江苏省、山东省利差均值分别为23%、24%,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9%,厦门市为0。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利差均值约15%。
(三)发行频率高且规模大
受财政部下发额度时间影响,2015年地方债公开发行主要集中在6月、7月、9月、11月,4个月公开发行额占到全年地方债公开发行总额的73.3%。全年发行规模远超国债和政策性银行,2015年,全国发行国债2.1万亿元,政策性银行债2.58万亿元。预计未来2到3年我国地方债发行规模、频率还将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上马,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在PPP模式、新融资券种尚不成熟,融资平台政府融资权限被剥离背景下,发行地方债仍将成为地方政府主要融资方式。另外当前地方政府还存在庞大的存量债务需要解决。2015年12月26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介绍,国家将用3年完成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置换,2014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余额15.4万亿元,剔除已置换债务及过往批准发行的,未来两年仅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发债规模年均就达5.57亿元。
(四)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央行宣布,地方债可纳入中央、地方现金管理和部分货币政策抵押品,使其具有一定流动性,但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在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交易还未打通,机构间相互转让也未实现,商业银行仍是地方债的主要持有者。
二、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管理的影响
(一)从银行收益看
过去,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收益率一般在7%—8%之间,期限多为2年期、3年期,而地方债利率水平在2.69%至3.78之间,期限在5年以上占比达53%。债券的长期化倾向虽然符合政府延长债务偿还期限的需求,但期限长、利率低、银行大量高收益产品迅速被长期低利率债券置换,收益大幅缩水。据浙江省财政厅估算,置换后,浙江省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成本从平均约8%降至3%左右,每年减少债务利息支出100多亿元,多为银行让利。
(二)从银行资产质量看
近两年,我国经济形势正处于下行阶段,财政收入、土地收入出现双降,而地方政府债务却处在偿还高峰期,审计署口径,仅2015年政府到期债务规模就达2.8万亿元。在收入下降,巨额债务到期双重压力下,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很可能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发行地方债置换政府银行存量贷款,直接改变了债务的可持续性,有效避免了银行贷款损失,不良率的产生。另外,虽然地方债、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都是以地方政府信用为保证,看似为同等风险,但地方债由省代为发行,国务院下发限额,其中有省、中央隐性信用担保,其信用等级实际高于融资平台贷款;加上,地方债纳入央行抵押品,并可按规定在交易场所开展回购交易,无疑也增加了地方债的流动性。
(三)从银行信贷结构看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在原先地方政府以融资平台筹措建设资金的历史背景下,56.57%的建设资金来自银行贷款。2015年8月7日,建设银行网站公布,2010以来,该行4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融资平台政府融资权限剥离后,地方政府不再新增融资平台政府贷款,加上原先政府存量贷款被地方债置换,将释放大量的信贷规模,原先受信贷规模影响,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三农”、小微企业有望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商业银行以基础建设贷款为主,过度集中的信贷结构将向多元化发展。
(四)从银行经营管理看
一是促使银行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以地方政府信用作担保的贷款,一直是各商业银行追捧的“香馍馍”,而作为地方建设的重要支持者,政府往往也通过在贷款单位存放财政存款,提供优异的经营环境等予以回馈。然而,随着地方政府发债,不再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原先形成的良性的银政关系将逐渐弱化。为了确保之前政府回馈的利益不受损,银行必须转变营销理念,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开拓新的产品,培养与政府新的合作点;同时,随着高收益固化产品减少,单一银行贷款的市场竞争力减弱,将促进银行开发针对客户综合化、多元化个性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金融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二是降低银行监管成本。地方债由中央结算公司托管,基本不需要监督管理,而融资平台贷款则需要调查、评估、审批、发放、跟踪监测、回访等一系列管理,商业银行需要花费的精力和监管成本都比较高。
三、相关建议
(一)完善地方债发行机制
一是科学设定发行规模。在确定年度发行规模时,应结合我国国债、国开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其他债券发行情况进行全盘考虑,实行总量与结构调控,充分发挥各项债券在不同领域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减少定向配置,加大公开发行力度。鼓励企业及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投资地方债,缓解应配置地方债规模过大对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三是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避免债务置换引发银行信贷扩张,与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引起通货膨胀,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二)推动地方债券合理定价
在外界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影响债券价格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点,债券的流动性与信用级别。流动性越好、信用级别越高的债券内在价值越高,相反价值越低,债券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越高。但地方债与国债流动性不同,负债主体更不同,但部分地方债享有与国债相同的市场定价;部分省份经济发展趋势好,财政综合实力强,但地方债定价水平却高于部分财政综合实力较弱地区,这种现象显然不符合市场定价规律,未能真正体现政府债券的内在价值和真实风险。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信息披露,提高地方债的流动性,尽快实现机构间自由转让,以及在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交易活动,推动地方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定价。
(三)优化银行资产配置结构
在当前高收益资产减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一是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入,分散经营风险,以期获得更高回报;二是把握国家改革脉搏。切实抓住长江经济带及“一带一路”等国家重点建设机遇,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三是打破传统的单一依靠信贷投放获取收益格局,发展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实现综合回报最大化。
(四)积极推动金融创新
一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适应客户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化,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充分借鉴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开拓互联网金融新市场,新产品,不断寻找利润增长点;二是创新PPP合作模式。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剥离后,PPP很可能成为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方式,商业银行应积极研究PPP合作模式,加强经营业务创新,为区域内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在国家“盘活存量”政策的支持下,存量优质资产盘活手段在逐渐增加,应利用这一契机,发展以优质资产为核心的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管控现金流、核心资产,在实质上控制风险,提高资本收益率。
参考文献:
[1]王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遇阻的原因[J].当代金融家,2015(8)
[2]杜程,曹阿雪,高晓婧.资产荒背景下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思考[J].债券,2015(12)
[3]封北麟.地方债发行与市场建设[J].中国金融,2015(18)
(罗沛凡,1976年生,浙江义乌人,中国人民银行义乌市支行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