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农民工就业适应性对策研究

2016-09-10卢琰

决策探索 2016年18期
关键词:市民化适应性农民工

卢琰

农民工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家庭和谐以及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笔者对河南省农民工就业现状及适应性进行调查,了解农民工就业环境、就业种类、职业技能、工资待遇、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适应性。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民工就业适应性整体处于较差等级。本课题用实证数据分析经济、政治、文化、心理与农民工就业适应的相关性,以及从人口学特征分析不同群体的农民工就业适应的差异性,从而探讨影响农民工就业适应性的相关因素,并从政府、社会、单位、个人层面提出提高农民工就业适应性的相应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推进市民化进程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的法律法规及社会保障

法律法规是维护个人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保障。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呼吁就业公平,围绕就业平等出台维护农民工就业权利的文件和政策。其次,应加强非正规就业社会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明确就业的劳动关系,对于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政府有必要采取强力的干预措施,拓宽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法律救助渠道等。同时,要加大劳动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规范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管理。此外,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大病医保等,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就业稳定和生活安定。

(二)加快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农民转移进入城市,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与实质,解决其就业等问题是让农民进城后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保障。加快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有助于提升其就业的心理适应性。

二、完善社会各项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载体发布信息,比如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微信微博、手机短信、信息查询机、社保卡、村社区广播等手段,提供就业服务政策咨询,发布用人单位空岗信息、最新培训信息、各类补贴查询等。网站还可建立专业的劳动力就业信息分析模块,为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有关的行业需求供给分析,引导其理性就业。此外,积极引导农民工学会使用就业信息化平台,使之成为他们就业的好助手。

(二)用工单位要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改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劳动安全有保证,处处体现人性化管理,让农民工感受到人文关怀,做到以厂为家;比如企业可以适当安排农民工带薪休假,使其能定期与家人团聚。其次,用工单位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少单位的农民工维权意识比较弱,单位遵守法律规则制度的意识也较差。因此,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利。最后,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工意识,尊重每一位农民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

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就业能力低、就业适应性差的主要原因。各级政府应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农民工的就业意向和自身优势选择专业技术方向,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尤其注重适合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外出就业的能力,增加就业行业选择的空间,多为她们提供与丈夫共同外出务工的机会,这样可缩小因环境差别带来的思想差异,有助于增进夫妻双方感情。

(四)改善家庭生活环境,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

只有家庭稳定和谐,农民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要尊重和满足他们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务工所在地应采取相应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申请“公租房”;也可以在条件许可的地方,为农民工建立“夫妻房”“农民工公寓”等,为家庭生活提供私人空间。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还要与城市文化生活相协调。只有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才能有效提升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例如,当地图书馆可向农民工提供免费借阅图书,或开设一些免费知识讲座、网络知识培训、影视欣赏等,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的场所,提供学习进修的便利条件。同时,还要发挥社区服务的功能,在农民工居住集聚的地方开展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这样不仅能增进农民工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

用工单位成立农民工工会,是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群众性组织,能够代表农民工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沟通,帮农民工说话,解决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农民工群体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增强城市意识,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

(一)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职业能力

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发挥农民工的资源优势,激发他们的就业潜能,同时这也是提高就业率、增加工作稳定性和适应城市生活的前提条件。尤其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良好的职业规划更加重要。农民工要结合自身实际,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自我评价,再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行业发展的前景与空间,给自己做出合理定位,进而选定与个人发展相符的职业生涯路线,减少择业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有目标、有方向的职业选择有助于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二)建立社会关系网,满足归属感

农民工远离自己的故土家园和亲朋好友,到陌生城市务工,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这时,农民工就要有意识地利用业缘关系和政府组织的就业渠道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并同当地人和其他外来农民工积极交往,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农民工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加入一些社会群体组织,并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这样不仅能丰富自身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有效地释放情感,使自身不断感受到安全感、喜悦感和幸福感,增强归属感,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就业稳定性和适应性。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身份认同感

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自感文化程度低、观念守旧、经济条件差,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容易对自己“农民工”的身份产生自卑感。一个人要想尽快适应新环境必须先从心理上去融入。因此,社会各界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市民沟通的渠道,增加交流机会,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摆脱身份认同危机,使他们在心理上不再畏惧,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新环境。

(四)树立城市意识,增强城市适应性

农民工进入城市开始工作、生活,就要使自己在“知”与“行”的方面适应城市的节奏,自觉接受并学习城市规范、文明准则,包括城市现代观念、精神文明准则和城市维护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使自己的言行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树立城市公共意识、卫生意识、文化意识,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等,加快自身适应城市的进度。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的适应性研究(实证分析)”(2015B18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市民化适应性农民工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