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面小康
2016-09-10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古代所说的小康社会,是一种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小康社会形态,但持续时间不长,更多时间处在贫困状态。正因为如此,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于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中共十二大到十八大,小康社会的标准伴随着实践不断深化。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就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一直以来,很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强调工业化发展程度,这是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线性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使得一些新兴发展国家在短时间内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过大、生态严重破坏,等等。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物质富裕不等于幸福,于是开始反思这种发展模式,以应对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不仅要强调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转型、民主进程、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一个综合、广泛、系统的范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只有全面体现了这种系统性和综合性,才能科学地评价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全面小康进程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对世界各国与地区全面小康进程进行必要的定量考察、比较与评判,揭示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其难度不在于完成定量指标,而在于完成定性标准。如果片面地认为有限或者定量指标就是全面小康目标,就会出现可量化的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是广大人民实际感受不符的被动局面,或者出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导致思想上的懈怠和放松。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全面小康的标准简化成有限指标的倾向,更要防范有限指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误导,要全面、正确认识全面小康“五位一体”的目标任务,重视量化指标,但不迷信、滥用量化指标。既重视定量指标,也重视定性标准,真正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到实处。因此,全面小康的标准应该是定量与定性目标的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发展是核心,经济建设是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脱贫攻坚是重点,建成是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一目标的实现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努力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也要继续深化对小康社会评估的相关研究,通过一整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找出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不足或短板,中央层面也可以通过评价方法较好地统一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全面小康应包含哪些内容?在构建全面小康进程测度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有关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应当如何确定?全面小康与现代化两者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全面小康一定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阶段吗?目前全面小康评价中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全面小康实现过程中必须严肃回答的问题。由此,本期“中国的全面小康”策划,组织专家从经济、社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法治等各个维度对全面小康的评价标准进行梳理,以飨读者,敬请期待。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