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心理干预对胃癌病人社会适应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6-09-10粟琼瑜李淑霞
粟琼瑜,蔡 琼,李淑霞
行为与心理干预对胃癌病人社会适应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粟琼瑜,蔡琼,李淑霞
[目的]探讨行为及心理干预对胃癌病人社会适应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胃癌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干预,如宣讲知识、饮食及药物指导等;干预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行为及心理干预。观察两组胃癌病人生活质量及焦虑评分。 [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社会适应能力各项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胃癌病人进行行为及心理干预可缓解、消除病人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胃癌;行为心理干预;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及作息、饮食结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人数较往年显著增加,胃癌目前已成为胃肠外科常见疾病。尽管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早期胃癌治愈率已超过90%,但大部分病人确诊时已为晚期,远期生存率较低。另外,由于治疗时间长且效果不显著,病人除需忍受自身病痛外还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极易产生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正常治疗及预后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除定期进行化疗及服用药物外,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有利于促进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预后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行为及心理干预改善胃癌病人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胃肠外科胃癌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隐痛、饱胀感、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胃癌TNM分期标准可分为Ⅰ期21例,Ⅱ期30例,Ⅲ期37例,Ⅳ期12例。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严重损伤病人,排除自身免疫系统及免疫缺陷疾病病人,排除抑郁症、精神疾病病人。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50例。干预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3岁~56岁(50.0岁±5.7岁);常规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岁~61岁(53.0岁±7.1岁)。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常规组病人给予日常护理干预,如宣传疾病相关知识、进行用药指导及注意事项讲解,并督促病人进行身体锻炼等。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行为及心理干预。①病情分析认知疗法: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发病机制、易感人群、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对病人病情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及解释,帮助病人全面、正确的认识疾病,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及自我保健的重要意义。②医护人员采取和蔼亲切的态度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内心所想及存在的疑虑,积极主动帮助病人解决困难并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嘱家属多与病人交流,从语言及行动上多给予关心及鼓励,帮助病人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及信心,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另外,需告知病人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使病人了解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及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提高疾病治疗效率。③饮食指导:保持合理膳食,尽量食用营养及蛋白丰富食物,多食瓜果蔬菜及粗粮等。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以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为主。帮助病人戒除烟酒嗜好,不食用辛辣刺激类食物。每日保持充足的休息及睡眠时间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1]。④督促病人加强体育锻炼:保证每日适当的运动量,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帮助病人增强体质,改善情绪。鼓励病人积极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可通过听音乐、看书、读报等方式改善焦虑、紧张情绪。⑤定期举办知识教育讲座,为病人宣传疾病治疗相关知识。邀请康复较好的病人讲述治疗经验,加强病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获得鼓励与支持可有效帮助病人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⑥对于治疗过程中疼痛等症状明显病人以及紧张、抑郁严重病人可适当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或止痛药物缓解病人症状。当症状缓解后可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或音乐治疗,帮助病人改善负性情绪,放松心情并调整自身状态,坚持治疗。
1.2.2疗效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及焦虑评分等指标。生活质量判断标准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QL-C30)评分。焦虑评分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评分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焦虑/抑郁、自尊与自我接纳、态度、归属感、自我控制与自我效能5个方面,社会适应能力随得分增高而增强[2]。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后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2.2两组病人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比较±s) 分
2.3两组病人焦虑、抑郁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s) 分
3 讨论
癌症对病人来说不仅是躯体上的创伤,更对其精神、心理造成严重影响。相关研究指出: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超过90%病人出现如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悲观等各类不良情绪。胃癌发病主要受到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及心理、情绪产生影响,从而对病人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有研究指出,通过行为及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胃癌病人机体免疫能力,对改善病人预后、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治疗时间较长,易使病人失去治疗信心。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病人并了解其心理状态,为病人创造轻松和温馨的治疗环境。同时,为病人提供治疗相关信息,帮助正确认识疾病[3-5]。另外,对病人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是护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通过与病人交流,帮助病人转移对自身病痛的注意力,从而缓解疼痛[6-8];通过运动、饮食指导帮助病人调整饮食结构及运动方式,在促进疾病治疗的同时帮助病人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身心放松,对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及免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行为与心理干预可帮助病人调整人际关系,培养适应能力,矫正不良行为并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提高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对病人重返家庭、社会创造有利条件[9-10]。本研究根据胃癌病人身体情况、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疏导、解释、支持、鼓励及指导等方法帮助病人分析、认识自身疾病,并通过心理护理、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病人最终达到宣泄、转移、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结果显示:对病人进行心理及行为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控制病人身体疼痛,更有助于减轻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痛苦,对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及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护理模式也不断转换与完善[11]。精神心理因素在癌症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常规治疗前提下结合行为及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胃癌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稳定病人情绪[12]。同时有利于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对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及远期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朱亚丽.心理干预对胃癌胃出血患者减轻恐惧心理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4,11(2):402-403.
[2]洪士焱,何静静,裘华森.认知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抑郁、焦虑及失眠的疗效[J].医学研究杂志,2013,12(3):29-32.
[3]喻志艳,徐丹,邓前红,等.心理干预对晚期胃癌化疗患者负性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21(4):13-14.
[4]冯华扬,余权珍,黄宏英.心理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7,11(3):321-322.
[5]黄兰,麦洁岚,余田桂.心理干预对胃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8,12(4):37-39.
[6]马丽梅,李玉霞.胃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调查与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3,11(6):867-868.
[7]岳利霞,岳燕霞,林琳,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胃肠肿瘤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13(9):1414-1415.
[8]程火玲,刘忠云.个体化综合心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8):81-82.
[9]徐映华,吴玉琼,梁子东.胃癌患者抑郁和焦虑心理的行为干预作用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0(4):1367-1368.
[10]张娟,王桂香.胃癌患者抑郁和焦虑心理的行为干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23(10):111-112.
[11]孙丽华.胃癌患者抑郁和焦虑心理的行为干预作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2(4):97.
[12]王慧萍.心理行为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前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4,11(5):73-74.
(本文编辑范秋霞)
Influence of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social adapt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Su Qiongyu,Cai Qiong,Li Shuxia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Guangdong 510180 China)
粟琼瑜,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蔡琼、李淑霞单位: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R473.73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6.20.041
1009-6493(2016)07B-2545-02
2015-02-27;
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