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途径
2016-09-10韩翠丽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青少年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中小学校要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并用其对青少年进行品格教育和行为引导。当前从国家到社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较重视,在这一背景下,种下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的途径过程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加以完善。而要研究传统文化的途径,需要分析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使用的教材、师资和途径,唯有如此才能完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小学教育 必要性 教育方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发展是在继承先前的文明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发展也是在继承前人创造的文明基础上而发展至今的。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引导其学习认识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其爱国情感。同时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着的精神内涵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
一.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延续中华文明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文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技术早在汉朝时期就已文明海外,使得邻邦国家来学习。然而曾经的文明与辉煌由于种种原因,流传到至今面临着中断的危险。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成长在文化多元时代,这使得其从小便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每年的12月24前后校园里的橙子和苹果特别受欢迎,因为这天是孩子们喜欢过的洋节---平安夜。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青少年对于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却知之甚少。
基于以上考虑,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学龄段的孩子从小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势在必行。不能让我们的文明在孩子的头脑与记忆中只是一片模糊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与发扬下去。
2.是提高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需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国内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更为混乱,价值取向更为迷茫。在加上社会上一些良莠不齐思想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因而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有利于弘扬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多种价值观存在,在多种价值观众必有一种价值观为多数民众所认可,成为一个社会中所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规范,这就是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理念,更是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因而为了让青少年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让其了解与认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兴起,各地纷纷编制适合本地的国学教材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实践与积累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精髓,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代哲学思想、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制度等。但是目前中小学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单一的经典内容,因而在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只选取一些古代经典文献,而在经典文献的选取上,有多以《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教育的内容为主。忽视其他内容,比如传统民俗礼仪,传统的艺术鉴赏等。
2.传统文化教育师存在的问题。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基因的教育,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火热的进行,但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师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存在200万的缺口。一方面传统文化专任教师缺乏,虽然一些学校有传统文化教师,但大多数都是由语文教师担任。但由于两者教育的目的不一致,因而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老师的国学素养也令人担忧。在学者顾青、吴魏对一些学校做的调查问卷显示“63%的老师无法正确回答出四书五经的名字、74%的老师没有读过论语.....”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的现状,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结果远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提升国学教师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与课程不统一。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增设科目;二是融入相关课程。前一种途径即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课程,并编制相关教材,并由专门教师教授。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要求教师国学背景知识深厚,但若把握不好度,则是变成单纯的灌输教育。第二种模式是指将传统文化融入相关学校课程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逐步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求任课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也应有相应的文化知识,还要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目前对于采用何种方式,仍没有统一的标准,两种模式都有使用。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教材的选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涉及让中小学生接受和传承哪些传统文化,因而要慎重。目前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弟子规》、《三字经》等为主的蒙学教材。传统经典类和选编类。
三.提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1.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历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多彩纷繁,不仅有使人深思的哲学思想。也包括使用至今,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汉字、四大发明等等。因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选取也要全面。既要包括以诗词为主的古代文学,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也应包括古代艺术、古代风俗礼仪和古代技艺。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于中小学的影响不同。因而中小学传统文化管理者和教育者首先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要能区分出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愚孝等糟粕思想,要坚决抛弃。
2.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充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缺口。解决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紧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设立国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即设立国学教师资格证制度。设立国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从制度上解决传统文化师资短缺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国学教师资格证在设计和操作上,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报考人员上,应适当的扩大报考人员群体既可以包括应往届毕业生,也可以包括在职教师。第二,加强对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目前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实施状况不统一,既有单独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也包括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学校已有课程。情况参差不齐,但共同的问题是教师国学知识缺乏。因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在教师进修方面,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帮助相关学科教师,比如地理、历史、思品和语文教师,挖掘本学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让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国学素养。
3.丰富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全国25个省区,共500册的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经研发完毕。也即前面提出的选编类,并不是一本经典的内容全部包括,而是选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与此同时,在专家调研的基础上,为各省加入了符合当地特色的内容。该教材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阶段,并兼顾了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这使得传统文化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统一,但是对于如何开设,是单设课程,还是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尚不统一。笔者以为在国家统一规定教材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开设相关课程,将单一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一方面,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增设专门传统文化课程,但此类课程的开设不能做量的评价,也不应纳入考试体系。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利用语文课进行诗词的鉴赏,利用思品课进行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等。对传统文化教材中的内容,由于时代变迁,有的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因而需要要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
4.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因而利用传统节日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增进青少年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计较热衷于过西方的感恩节、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受到年轻群体的忽视,因而利用节日热别是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和习俗教育对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但利用传统节日教育既要注意节日的精神内涵,也要尝试将传统节日与时代因素相结合,将传统节日中不适于今天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在这一天除了传统的知识普及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也要从天文学的角度对去进行解读。比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更要告诉学生屈原的爱国故事进而引导学生要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爱国精神进行现代解读。同时要避免方式的单一化,要注意方式的灵活多样,利于学生接受。比如角色扮演、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朗诵等方式。
参考文献
[1]廖婧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J].教育探究,2015(5).
[2]胡晓丽.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模式与原则[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7.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注 释
[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介绍:韩翠丽,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