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9-10蒋婷婷隋志纯
蒋婷婷 隋志纯
【摘要】近两年来房地产行业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投资和销售均呈现了大幅的下滑趋势。本文对沈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提出现阶段沈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给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沈阳房地产市场 库存规模 产品结构 区域分布
一、沈阳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概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房地产市场也从萌芽到发展,保持着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节奏步伐。沈阳房地产市场,也在房地产业被确立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政策的影响下,经历了从启动、壮大,到快速发展至如今“新常态”建立的各个阶段。
沈阳房地产市场启动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以壮大,并于99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后得到了高速发展,然而从启动至2003年的第一阶段,沈阳房地产市场的基数较小,规模不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后,沈阳房地产市场终于迎来空前的机遇,进入了规模扩大,发展高速的新阶段。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是沈阳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不仅投资额屡创新高,销售也稳步增长,即使是在2008年全国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也未出现大起大落,成为了当时全国市场上一枝独秀,更被国家住建部誉为“全国最好的房地产市场之一”。2014年至今,沈阳房地产市场却经历了量价齐跌的巨大变化,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次大幅震荡并非是受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而是在长期快速发展中的供需不平衡状态下的自发性调整,因此,对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冲击,2014年至今全国楼市的持续疲软,让我们有理由相信,2014年也许就是房地产市场“新常态”的开启之年。
二、沈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库存规模仍在较高的水平
2015年沈阳市商品房待售总量较之2014年虽有所下降,去化周期也从2014年的39个月下降到32个月,但仍高于2013年及之前的水平。在各业态类型中去化周期最短的住宅项目也达到了28.6个月,远高于10~15个月的合理水平,写字楼的去化周期更是达到了211月,产品严重过剩。库存规模过大是沈阳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土地出让量过大,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造成了产品入市量与销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供求比例明显失衡。虽然近两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去库存”政策,但是目前的这种高库存水平仍将存在较长时间。
(二)商业地产产品严重过剩
2010年国家的住宅限购政策实施以后,沈阳商业地产便呈现了空前的井喷式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沈阳商业地产总存量已达到839万平方米,超过2008年的4倍,人均商业面积超过1平方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人均1.0~1.2平方米的水平,未来五年内,沈阳还将有约354万平方米的新增商业供应。初步预计到2020年,沈阳商业地产总存量将超过1200万平方米,为2015年的1.4倍,人均商业面积将达到1.6平方米。而沈阳商业地产又集中于金廊沿线,该沿线上10万平以上的大规模购物中心数量不断增加,造成该商圈体量过大,造成了很大的销售压力。相反,三外环区域却呈现了明显的商业配套缺乏,大大制约了该区域住宅项目的销售。
(三)产品区域分布不均衡
由于在“十二五”之前沈阳市已基本完成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市中心可供出让的土地逐渐减少,而二环外的土地供应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而不断增大,然而,销售情况却并没有与投资相匹配,新城区房地产项目的销售不理想,房屋出现了囤积。这是因为,新城区房地产项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先天不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相对较弱的人口聚集效应均大大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目前主要是以价格优势吸引部分“刚需”消费群体。
三、沈阳房地产市场发展对策分析
(一)合理确定供地规模
控制房地产市场库存,首先要收紧土地供应市场,科学制定房地产用地供应计划,使房地产项目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体系在结构上更加合理,总量上达到平衡;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城市建设需要调整投放市场节奏。优先保障普通商品住房、棚改房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适度控制房地产业新增用地规模,尤其是严格控制商业用地出让。对商品房库存较大的区域,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特别是新增住宅用地,对商品房库存压力较小的区域,可以视区域发展需要增加土地供应,确保土地出让与商品房库存去化速度相协调。
(二)以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结构
沈阳商业地产高度过剩,2015年商业、公寓、写字楼的去化周期均超过70个月,尤其写字楼达到211个月。面对大量的商业地产产品囤积,必须以政府的土地出让性质规划为起点,尽量避免新增现有形态的商业地产项目。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一方面,规划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旅游开发、创意产业园区等特色地产领域,发挥其对城市转型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以商业性质出让的土地上的待开发项目,尽快落实“22条”新政,明确土地性质调整程序。对于房地产开发商,也应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人才的培养,以需定投,以需定建,对于在建商业项目可以考虑由销售模式向自持模式转变,对于住宅项目也应合理确定户型比例,避免极小、极大户型在销售上遇冷。
(三)加强新城区配套体系建设
对于沈阳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应着力于新城区项目配套问题的解决,只有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新城区房地产项目才能具备后续发展的良好动力。针对新城区潜在购房者的居住需求,配套体系的完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教育及医疗等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衡性调整;二、完善新城区的公共休闲娱乐基础设施及商业配套,保障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三、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网络,结合公交、地铁、有轨电车等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的配置,提高居住区的通达性。
可以说,全国包括沈阳房地产业已经告别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进入了不以高增长为内涵的新常态经济—白银时代,被高增长掩盖的问题也将逐步显现,但只要坚持转型发展、升级发展,沈阳房地产行业就一定能够在新常态经济中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董海浪,谭林,王莹莹.沈阳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探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1514-1516.
[2]邓李杰.利率调整对沈阳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5(08),66.
[3]谭颖.沈阳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4),82-85.
作者简介:蒋婷婷(1990-),硕士研究生,讲师,任职于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