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县级政府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的对策分析

2016-09-10张鑫

时代金融 2016年2期
关键词:编制机构改革

【摘要】编制是指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定额和职务分配。优化部门内设机构配置、优化人员编制配置,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率,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县级机构编制现状做了研究,对影响县级政府人员编制规模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基层政府人员编制规模的对策。

【关键词】编制 机构 改革 对策

一、县级政府机构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超编

内设机构超编是政府人员超编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单位过多的设置业务部门,这样导致总体配备的人员编制数量增多,职责划分过细、职责交叉,办事流程增加,不但使办事的效率降低了,还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地方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不同所以待遇的差别,导致许多待遇相对好单位、岗位上存在人员超编问题。例如某局原有30个编制配置,却挤进53个人,但毕竟是国家的部门,财政还是有保障的,所以个别超编的单位和个人也不以为然了。虽然岗少人多,但还是有进无退。所以经常导致老人不愿意出,新人进不来。而一些待遇相对不好,工作环境较差的部门却常年缺人,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这种总体编制平衡下的“隐形超编”和配置不平衡的问题存在了。

(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

所谓领导职数是指由财政统发工资的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在人数上的规定。按文件规定一个单位,只有一个局长,2个副局长,1个纪检书记和1个工会主席。但是,我们显示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普遍存在超过文件规定的数额配备领导。如果文件上规定2个副局长,实际上可能会有4个副局长甚至更多。尤其是副职人员,往往会存在超数额配备。工作量上其实并不需要。由于落实具体政策的执行力度还不够,监督体系不完善,所以地方还存在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着。

(三)混编混岗

地方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擠占、挪用。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对A区调查发现混编混岗问题包括以下几类:第一,事业身份人员占了行政岗位。这类人虽然身份性质都比较明确,个人占的是事业编制,人事关系等也在事业单位,但是他们长期被行政机关借用,在行政岗位上工作,履行行政职责。属于混岗人员。这种人占混编混岗的大多数。第二,是非公务员身份占了行政岗位。这类人不是事业人员,也不是公务员,是参照公务员待遇的管理的参公人员。这类属于混编人员。第三,街道的临时合同编制人员,借用到编制指数少而工作量大的单位,用来填补不足和临时性应急工作。这部分被看作是临时借调人员。第四,超编人员占行政岗位,这类人员实际已经具有公务员身份,但是却是在所属单位行政编制满员的情况下占用行政岗位,因此将其划分到混岗的范畴。此类人占少数。

(四)吃空饷

“吃空饷”是一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吃空饷”现象的存在会导致我国公务员队伍素质下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近年来“吃空饷”人员表现为在干部擅自离岗或单位擅自批准干部职工停薪留职后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和调出不销毁编制等,其形式多种多样。这损害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挤占了编制限额,扰乱了编制管理;浪费了人力资源,挫伤了在岗职工的积极性。

二、县级政府机构编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机构编制部门的体制问题

包括机构编制体制不完善,机构编制的统筹工作不够精细,缺乏创新的积极体制,机构编制部门自身队伍的素质不高,对自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机构编制监督体制不完善,外部环境不够良好等问题。

(二)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协同不够

包括编制部门设置的不规范,和相关部门的衔接不够顺利,缺乏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效机制,机构编制部门干部队伍建设薄弱,和相关部门的合作不如意。

(三)约束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不够完善

编制办、财政、人社部门实际上处于行政事业单位考录、招聘和调配人员的三个重要部门,三个部门既有具体分工,又有相互协作。但实际上编制部门职责增加了,而权利并未同步增加,地位仍处于弱势部门。三个部门权责失衡,缺乏有效的综合约束机制。同时,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上,存在这监督不力、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三、优化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对策

(一)理顺机构编制部门的体制

各地区各级别的行政事业单位涉及机构设置、职能调整、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事件,均须先写出专题请示并附相关政策依据报编办,经编办审查后再提交编委会研究审批;涉及须报上级编制部门审批的事项,由编办提交编委会议研究通过后报上级编制部门审批,审批后再行文,做到不越权、不违规。这样严格的审批制度,是为了保障人员编制的严格性。

(二)加强部门协调性

每一项改革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编制改革需要编制办、人社局和财政局三者联动共同推进,统筹兼顾。要理清自己的权利和职责,做到进人先增编,出人立减编,让人事和编办相互协调配合,财政局必须看到编制办和人事局手续都齐全才能开单子。具体实施中,编制办先审批,人事局办手续,财政局开单子。让编制办、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三)压缩机构和人员编制

对县级政府各部门人员编制进行精简,一是压缩人员编制,按2%得总体比例,进一步压缩编制规模。二是压缩部门处室按照20%的比例分别压缩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等,三是压缩非业务人员,按照15%的比例压缩非业务人员比例。四是充实业务机构和业务人员力量。将改革调剂出来的机构编制资源充实重点工作以及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按照“五项标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炼化、法制化”重塑部门内设机构职责,压缩人员编制,通过优化内设机构对人员编制重新核定。

(四)建立机构编制执行评估机制

根据我国机构编制的特点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机构编制情况评估方法,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想结合的方法。各机关和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评估,监督检查也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各机关和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评估,监督检查也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确保评估的公正性。

作者简介:张鑫,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编制机构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市场一线人力资源编制配置模式探索与研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