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6-09-10杨肃昌姚宜之
杨肃昌 姚宜之
【摘要】自“互联网+”计划实施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猛,国内外学者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冲击影响研究不多。本文选取国内上市的十六家商业銀行作为样本,通过对面板数据的处理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加剧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文章根据这一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信贷风险 面板数据 随机效应模型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共同进步下产生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及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也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较为明显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其技术、成本及政府监管相宽松的优势,逐步蚕食传统商业银行在存贷及中间业务层面的利润,这在直接引致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利益竞争,加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晚,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不够全面。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金融是否会显著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加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承担,为商业银行应当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并依托互联网金融加速转型和结构升级提出合理的建议。
互联网金融有着特有的时效性高、交易成本低、投资门槛低等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分流传统商业银行某些职能,可能对商业银行包括信贷风险在内的风险承担带来冲击影响。冲击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削弱传统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职能。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转账汇款、贷款分期等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给客户了,一定程度上瓜分了银行在资金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削弱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二是抢占小微企业的信贷市场份额。阿里小贷等网络借贷模式,为小微企业开发了满足其特定需求的业务,削减部分传统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上的收益及市场占有率。三是分流了商业银行储蓄存款。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网络支付模式,因其特有的延迟支付模式,通过该平台沉淀交易、结算的客户资金分流银行活期存款。
二、实证分析
本文将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文章将选取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指标。其次,根据之前文献资料选用我国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
(一)指标选取
文章选取了已经在国内主板上市的十六家商业银行2011年~2016年各个季度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选取的这十六家银行涵盖了三类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且资产规模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90%以上,因此作为研究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作为冲击变量。
(二)研究设计
命题:互联网金融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承担水平。为了检验该命题,设计一下方程:
CRit=β0+β1Ln(IPS)+αi+μit
其中,CR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期的信贷风险承担水平,该风险水平被描述为互联网金融Ln(IPS),互联网金融的代表数据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数额过大因此取对数进行实证分析。商业银行固定效应αi以及随机误差项μit的函数。β1描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依据文章理论部分的分析,我们预测β1显著为正。
(三)实证分析
为防止“谬误回归”,在模型构建之前运用ADF检验对变量十六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十六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CR是非平稳序列,对CR进行一阶差分后,ΔCR依旧为非平稳序列。再对CR进行二阶差分,发先5%的显著性水平下CR的二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是平稳序列。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的增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实证结果,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的增加会加剧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承担水平。信贷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变大了。历史数据再一次验证了互联网金融风险增大定理,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三、政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发展在短期内都会加剧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传统商业银行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须在经营策略上进行改革创新。我国的征信系统发展较晚且不健全,商业银行不能对借款人的行为实施有效约束,加剧了平台坏账率,拖欠还款和逃废债务等信贷风险问题突出,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境中,借贷双方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我国有必要也必须要加快对征信体系的建设。其次,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时期,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前,要设立自己的信息技术团队,配合一线工作做好产品开发,发挥合力,才能在其业务发展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4(4):9-13.
[2]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5,(4): 80-97.
[3]张金林,周焰.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 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5,(12):8-11.
[4]李明选,孟赞.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 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4,(11):165-170.
作者简介:杨肃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会计学、金融学;姚宜之,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