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服务创新体系建设
2016-09-10蒲丽娟
蒲丽娟
【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互转,经济起伏波动日渐频繁,唯有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能为经济注入新动力。本文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分析了成渝西昆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试图有针对性地构筑“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服务创新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成渝西昆 服务创新体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服务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8.2%,已超过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服务创新也随之在经济发展中被日益关注。2015年,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城联合提出构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以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互联互通。
一、“成渝西昆”服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成都服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都市以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运筹决策、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三大核心功能为重点,以服务业聚集区为载体,推动服务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推进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促进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楼宇经济高端发展、发展总部经济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意见,构建了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的制度框架体系。新一轮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修编完成,构建了“双核、十一副、十九片”的32个集聚空间布局。细化了产业导入、建设管理等推动规划落地的建设管理和政策引导细则,为集聚区高端发展、集聚发展、提速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
(二)重庆服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重庆正引导都市功能核心区聚焦金融服务、国际商务、高端商贸、都市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做大做强都市功能拓展区,加快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全市科教中心、创新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
(三)西安服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西安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深度结合,如:拓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網等示范的应用;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建设,继续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如: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民间金融街等项目发展;着力发展检测检验、工程咨询、创业孵化等综合科技服务,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继续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如:东大街、解放路等传统商圈的改造提升,秦岭北麓环山健康休闲产业带的着力打造,丝绸之路风情街等项目的大力建设。在物流方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正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大力完善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基础设施,大力增进“西安港”的辐射聚集能力,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西部物流集散地。目前,哈铁快运公司正努力将西安作为货物集散地,开展发往哈萨克斯坦及过境哈萨克斯坦的国际物流业务。
(四)昆明服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昆明市注重会展业的发展,已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2届昆交会以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签订招商引资项目百余项。同时,综合保税区申报、招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旅游业方面,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落地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并荣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五)“成渝西昆”区域服务创新的合作现状分析
从成—渝的角度来看,由于成渝经济区开发较早,成都和重庆两地已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基础。成渝两地正加快建立现代服务物业聚集区,联手推进成渝两地金融、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在交通物流服务领域方面,连接两地最快的成渝客专将在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现正进行联调联试的阶段;连接亚欧板块的“渝新欧”和“蓉欧”国际货运班列正积极探讨整合运输策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科研服务领域,2012年组建成立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心”,现已有多项产学研成果被国家领导人、省市级政府机关、大型企业所采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金融服务领域,两地正努力建设成渝经济区金融创新试验区,共同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
从成—西的角度来看,成都、西安两地分别是西南和西北的科技中心,且均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在中介服务方面,两地现正努力共建“西部创新中心”,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下,在构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发展格局中,两地可以更好运用此平台实现服务创新的优势互补。在交通物流方面,成西高铁将于2017年10月建成通车。在金融创新合作方面,两地不同的金融定位将极大促进金融的辐射与合作,西安立足于大西安、引领大西北;成都立足于大成都,引领大西南,这种竞合关系将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从成-昆的角度来看,成都昆明两地积极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合作。在科技服务方面,成昆两地正努力加强在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的合作,共享资源与技术。在交通运输方面,利用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走向南亚、东南亚。在旅游发展方面,川滇旅游的合作历史悠久,如“大香格里拉”国际精品旅游区和旅游环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成昆两地正深度打造经云南通往印度等南亚周边国家的陆路通道,共创长线旅游的共赢局面。
二、“成渝西昆”服务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交通运输业服务创新能力不够
1.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联动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成渝西昆”四地虽然在交通运输业上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依旧偏小,无法满足四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铁路运输为例,四地间仅有成渝两地开通了动车,成-昆、成-西、渝-昆、渝-西、昆-西之间的铁路运输时间最快分别为18小时、10小时、19小时、10小时、34小时;这种在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的严重不足,将大大制约四地经济的联动发展。
2.区域间物流合作不利于各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逐步推进,各地贸易需求将不断增长,“成渝西昆”区域间的物流合作发展与创新将极大促进经济圈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受制于各市的行政壁垒和政绩考核目标,加之区域差异和产业定位重复,目前成渝西昆还未形成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没有专门的区域物流专业规划,这将无法适应经济圈物流商贸业的发展,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3.运输市场竞争不规范有碍各地优势的发挥。从目前“成渝西昆”四地的交通运输结构看,四地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运输占比上升较快,公路运输以其机动、灵活和“门到门”的运输优势占据运输市场的主力,民航则因其快速、安全的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性在四地间却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将不利于运输市场的完全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同时,目前“成渝西昆”四地各种运输方式在分工上仅仅停留在“走得了”的程度,面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应不仅仅停留在满足运输的需求量上,而应使得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扬长避短,避免出现在同类客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市场范围交叉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成渝西昆”四地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首先,除了一些区域性的服务产业外,较少有跨区域间的合作,服务市场局限性较大。其次,西部地区的一些制造业仍处于全国产业链的中低端,从产业布局上看“成渝西昆”区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业、酒店业、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而对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还未形成过多的关注和重视,未形成多元化的需求趋势。再次,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导致创新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民航、公用事业、港口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准入注册资本金要求过高,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制造业的创新积极性。
(三)电子商务创新模式不够科学有待整合
电子商务领域,基于网络的商业模式选择和创新不足也制约了“成渝西昆”经济圈发展的前景。目前,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较为成功的主要有:长尾式商业模式、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免费式体验商务模式、系统化商业模式等,但这些创新模式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成渝西昆”经济圈要打造互联网盈利新模式,还需继续深入区域和产业分析,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
三、构建“成渝西昆”服务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区域间交通运输服务业
1.打破现有的机制体制障碍。区域间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打破制约交通运输服务业健康成长的各种体制障碍。首先,要从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限制,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的建设;其次,要建立健全区域间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强运输服务业的转型和特色发展,努力为交通运输产品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最后,要打破目前交通运输服务市场的国有资本垄断,充分引入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交通运输产品市场与服务市场。
2.尊重交通运输的地区差异。目前,“成渝西昆”四地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贵阳和成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有很大的成本差异,我们要尊重各地在运输服务创新方面存在的客观障碍,有针对性的开发交通运输服务消费产品。由于不同区域对交通运输的消费意愿和诉求不同,区域间的交通运输业除了要尽可能积极开发消费市场潜力外,还应该尊重不同交通运输需求的偏好和服务开发。例如,重庆市由于山区占比较大,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空中交通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贵阳市的摩托车运输占比很大,在道路规划上可适当规划摩托车机动道,以缓建城市运输压力和拥堵。
(二)大力发展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合作
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要依托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发展优势,在空间上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相互协调的布局,这样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经济圈产业分工和产业集聚。
1.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准入门槛。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的准入门槛过高,加之资本市场的不健全,这些都很难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放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限制,可以很好地促进其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并从产业层面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通过适当降低生产性服务业过高的注册资本,大力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建立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机构对服务型企业的贷款抵押、质押及担保的种类和范围的方式,鼓励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
2.结合区域优势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度专业分工,从分工合作中寻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要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能力,促进“成渝西昆”区域间的服务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3.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激励政策。可以在经济圈内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从而推进该区域内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同时,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性的生成性服务业实施税收激励优惠政策;例如,按照国务院的指示,申请认定为高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三)促進服务业商业模式的联合创新
在四地企业中,有一些是专门提供服务的、有一些是经营实体产品的、还有一些是经营虚拟产品的,所以可以结合同类商品,打破行政约束和考量,共同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进行商业推销,加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元素,使产业升级能更有效的运行。这种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升级,还包括依托技术发展的规模化、同类化经营思想的更新,这样可以减小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和重复生产,促使圈内服务业的长期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过晓颖.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创新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09).
[2]吴朝晖,吴晓波.现代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网络视角[M].科学出版社.2013(07).
[3]李后强.“菱形经济圈”和“西四角”在国家战略中的突出地位[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5(04).
[4]华露艳,余书婷.“钻石”经济圈将大力推动城市间协同发展[N].成都日报.2015(03)
[5]孙超英,张华泉,林德萍.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探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