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问题探讨
2016-09-10苏少英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提高社会资金运用效率的过程中,其合法性难以界定,影响了国家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入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 监管 探讨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具有较强的数字化基础,表现形式较为灵活,极易受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改造。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庞大的互联网信息库,提高了金融业务的信息透明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然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的问题,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其意义主要在于赋予传统金融业务高参与度、低成本以及便捷的操作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为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是在互联网信息语境下对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纠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思维为客户提供了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以及现代化的服务形式,接近一般均衡定理中描述的无金融状态,是区别与资本市场的直接性金融交易市场。互联网金融自身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度高、中间成本较低、支付便利、信息处理效率较高等优点。互联网金融为资金需求方以及资金供给方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这种金融模式依赖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信息部队称以及客户信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分散了交易风险,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金融业的缺陷[1]。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种新兴业态,我国政府尚未针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政策仍有待完善。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成立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调研小组,然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仍较为缓慢。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当互联网金融业务发生财产问题以及经济纠纷时,相关投资者难以根据相应的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与安全隐患。
(二)金融机构合法性难以保证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企业形式较为复杂,有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投资理财公司等多种企业形式。国家对此类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难以保证金融机构的合法性,难以有效地抑制变相吸收存款行为以及非法集资行为等问题,甚至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就是非法集资组织以及传销组织的伪装。现阶段互联网金融领域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以及市场准入制度进行约束,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按照金融行业法定市场准入程序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程序进行注册登记。投资者难以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法性,也就难以掌握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质与信用度,使得投资者正当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互联网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互联网金融是依托庞大的互联网信息库以及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技术具有虚拟性、不稳定性等问题,易受到互联网运营自身问题以及外部黑客对系统的攻击,具有较高的运营风险。由于互联网自身信息安全存在风险,互联网金融模式难以有效地保护客户敏感信息与认证介质,难以有效地维护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互联网金融运营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风险防控意识,难以保证其实质性的防控措施,仅能对客户进行简单的风险提醒,难以保证整个交易体系的可靠性。
(四)监管体系不完善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相关监管机构却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自律机制,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实现了传统金融的职能时,却没有接受与传统金融相同的监管[2]。现阶段央行仅仅出台了第三方支付的行业规范,而且这种规范仅仅停留在企业管理表面,难以有效地维护支付竞争秩序,防范支付清算风险。互联网金融交易对象的国际化以及虚拟化,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现场监管经验与手段方法已经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监管队伍难以适应网络金融监管的实际需要,因此依靠单独的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较为困难,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需要较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策略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存在非理性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现有金融法律法规的修订力度,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制定专门面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预警管理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企业形式、企业性质以及法律地位,并对其准入条件、业务模式、风险控制制度以及监督机制进行规范,可以有效地将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以及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纳入监管范围。传统金融行业具有较为严格的监管体系,而现阶段我国法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较为有限,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进行立法,构建出合理的监管框架,从而有效地完善个人信息,维护互联网的安全稳定,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进行细化,可以保证互联网金融模式运行的可靠性,从而推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当着手制定相应的部门规章以及国家标准,为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借款方、收款方进行规范化引导,保证互联网金融机构有序发展[3]。
(二)構建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为了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力度,首先应当构建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明确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监管主体,界定金融监管的业务范围,在监管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业务属性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对应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在对互联网金融的各类业务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定期组织大型会议加强各部门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的资源共享,从而加强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了构建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还应当发挥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间形成自律诚信的行业风气,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并制定相应的自律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以及会员的合法权益。通过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准入制度以及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在风险发生前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与此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力度并不是单个部门或是组织能完成的,为了加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力度,不仅需要加强我国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而且需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实施互联网统一监管。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具有一定的创新型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政府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督,难以有效地规避非法集资等问题,因此在寻求创新与监管平衡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4]。首先,应当将互联网金融模式纳入我国金融业统计范畴,并在社会融资总量统计范围内加入网络信贷资金。在互联网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应当周期性上报相关资产负债以及财务资金状况等方面的财务数据报表,方便有关部門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系统。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动态实时性监测,可以有效地强化对贷款利率的审查力度,从而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动,实现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要求,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力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的透明化建设,纠正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时,应当建立健全的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保证投资者在虚拟性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实际权益。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法,加强对交易过程中的责任承担以及风险分配,从而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进行规范。与此同时,还应当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建立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机构,设立相应的赔偿与诉讼机制,尽可能减少互联网金融机构虚拟平台的金融纠纷[5]。
综上所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下带动的传统金融行业的革新,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虚拟性。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消费以及融资理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交易结构,代表了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业态,不仅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冲击,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我国政府应当正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陶震.关于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问题的探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06:74-78+158.
[2]谢青青.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0:15-16.
[3]史林东.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问题探析[J].甘肃金融,2014,03:41-44.
[4]干云峰.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监管问题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4,02:12-16.
[5]夏荣静.关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探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4,36:38-45.
作者简介:苏少英(1984-),女,福建省晋江市人,就职于宜信卓越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