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公立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分析

2016-09-10李丽

时代金融 2016年26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

【摘要】随着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竞争也日益激烈,公立高校与外界的联系也日益复杂,而会计信息作为高校重要的管理决策的依据,它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与高校管理决策的质量紧密相关,其真实性也愈发重要。所以,对公立高校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的管理、投资决策,也有利于我国高校资源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 公立高校 会计信息

一、高校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高校的财务部门每天都吸收并生产出大量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与高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等各方面,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财务管理过程中经过各种加工生产的各类汇总数据和各类报告、以及财务会计人员向各级管理部门、债权人或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相关的信息等。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满足真实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这四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是用来衡量会计信息是否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是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二、公立高校的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现阶段公立高校的行政领导机构主要是教育部和教育厅,而全国的公立高校有2500所左右,这远远超过了教育部和教育厅的管理能力,因而教育部和教育厅不能事必躬亲,高校也就逐渐获得了部分的办学自主权以及经营管理权。众所周知公立高校是由政府出资主办,高校资产是属于国有资产的,而国有资产属于国家人民,政府作为国家人民的代表,对国有资产的进行经营管理。公立高校的领导正如国有企业的领导,只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使用者、代理人,并不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因此,政府与公立高校之间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政府代表国家人民向公立高校进行财政拨款出资,委托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公立高校既是政府公办的高等学校,所有权在于国家人民,又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以及经营管理权,他向国家人民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社会服务。这里所涉及的公立高校、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有四个层面:

第一,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教育资源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是归属于我国全体公民所有的,而全体公民将其所有的教育资源委托政府—人民的代表进行经营管理,这就构成第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个人作为“初始委托人”,委托政府对教育资源进行经营管理,政府就成为公众提供所需要的教育服务的“中间代理人”。

第二,政府与公立高校领导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是通过高校来为公众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服务的,因此政府与公立学校领导层之间构成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作为“中间委托人”,委托公立高校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服务,学校领导层就成为向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代理人。

第三,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于公立高校内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例如校领导层和院系、部门负责人之间,校领导委托院系领导对各院系的教育资源进行运营管理。学校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还存在于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院系管理层与各教研室之间,各科室管理层与各科员之间等。

第四,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于学校教育服务消费着与提供者之间。例如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这可归为“初始委托人”与“最终代理人”的关系。

本文研究的主要从政府与高校领导层、学校内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度,分析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一)政府——学校领导层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公立高等学校中,高校所有者的代表(即政府)作为委托人授权学校领导层(即代理人)管理高校。在该层“委托一代理”关系中,政府与学校领导层的存在委托代理矛盾如下:

1.委托方和代理方的目标效用存在偏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委托方和代理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的都是各自的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委托方,追求的是实现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高校领导层作为政府的代理人不具有对高校资产的所有权,这就决定了他的目标利益是多元的,除了提高本校的办学效益、促进本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等这些目标之外,还有对金钱、名誉、权力、社会地位的追求。因而委托方和代理方的目标效用存在偏差,这也使得两者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即代理方可能会牺牲、损害委托方的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学校领导层掌握着高校的经营管理权,很可能利用职位之便篡改舞弊会计信息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由此会直接导致高校的会计信息失真。

2.委托方和代理方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所谓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双方拥有的会计信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不对等。在多数情况下,政府没有直接参与高校的经营管理,因而政府在获悉高校的会计信息方面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地位,而高校领导层直接参与了高校的经营管理,因此双方能获取的会计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对称。若高校的领导层只注重本校的办学效益、教育事业的发展或者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通常会把握信息不对称这一契机,例如为了不违反经费使用相关规定,会去粉饰财务信息、隐瞒经费真实的使用情况等。信息不对称为高校的领导层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学校领导层——会计人员的委托代理关系

反映和监督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并向外披露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是高校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但是高校的领导层作为会计人员的领导,可以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的职位升迁以及奖金的发放,会计的监督职能会因此受限。当高校领导层出于理性经济人的考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损害高校所有者的利益时,就可以选利用其职位之便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而会计人员由于自身权利有限往往选择妥协退让,成为会计信息舞弊的同谋者,由此形成“内部人操控”会计信息的局面,会计信息质量将不尽人意。

(三)学校领导层——院系、部门负责人的委托代理关系

学校领导层基于学校的自身发展,调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希望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高校的领导层是将各院系、部门的管理权委托给各单位负责人,而院系、单位负责人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更注重的是其所在院系、部门的发展、提高院系的经费预算、个人的福利等等,这样学校领导层和院系、部门负责人之间也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最显著的冲突在于学校预算的使用上。

预算分配机制使得多数院系、部门负责人误认为,当年的预算应当全部用完,否则会影响下一年的预算拨款数。因此在当年的预算不能使用完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地自造名目、收集发票将其花掉。有的院系为了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鼓励让教师收集各式各样的票据进行公务报销,以此作为教师的工作补贴。而对于这些原始凭证和公务活动,会计人员很难判断其真实性和相关性,如果将这些非真实的或者和教学不相关的经济活动记录于会计凭证、账簿中,就会虚增会计的支出类科目金额,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高校的领导层基于失真的会计信息来调配教育资源,很难达到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政府与高校领导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的领导层会干预会计信息的形成,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政府不得不委托外部中介机构对高校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监督,所以产生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注册会计师是独立于公立高校的第三者,但也面临着立场选择:既要保持独立性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又要争取审计业务,从客户处取得报酬。在这种情形下,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难以保证其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因此,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能够保证有效的外部监督,进而防范高校会计信息的失真。

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由政府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让注册会计师不用面临立场的选择。第二,进行审计轮换,对高校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的会计事务所每隔几次要轮换,防止注册会计师与高校关系过于密切而丧失独立性。最后,建立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制度,注册会计师因串通舞弊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高校的会计造假,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充分利用经济处罚强化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提高执业水平和责任心。

(二)完善并推广会计委派制

高校领导层和会计人员同时作为高校的内部人,容易形成“内部人操控”会计信息的局面。在利益的驱动下,高校领导层过对会计核算的过程进行多的干预,甚至是指使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会计信息被异化为掩饰内部人败德行为的工具,完全丧失其真实性。因此,要保证高校会计的监督职能,就必须使会计人员不受高校领导层的制约。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政府对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的一种制度。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人员将不再受高校领导层的制约,没有利益威胁,从根本上摆脱“内部人操控”的局面,高校会计能够客观公正地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此外,由政府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高校的会计人员可以直接将会计信息反馈给政府,这样也减少了政府和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的可能性。

(三)加强对院系、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考核

为了避免院系部门领导一味地追求增加预算、滥用预算,应当加强对院系、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考核。高校的年终绩效考核一般都是从德、勤、绩、廉等方面来考核,但这些指标并不能反映院系、部门负责人是否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来签字审批经济业务的报销,是否按规定的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严格执行预算。各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批是经济业务报账的第一道关口,把好第一关就能减少一些原始凭证失真现象。

五、结语

会计信息涉及到高校的管理活动、经济活动等各个领域,因而影响其真实性的因素很多,解决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会计造假舞弊等违规违法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保障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的管理决策的有效性。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变和相关制度的变迁,也还会出现许多新的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因素,所以解决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在以后的财务工作实践中分析总结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高校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数据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邓克俭.我国公立高校委托代理关系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大学2008.

[2]李建奇.我国政府与公立高校关系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

[3]曾春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财会通讯2011.

作者简介:李丽(1987-),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任职于湖南工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和对策研究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联想集团内部控制效果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在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