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研究

2016-09-10刘绍滨

经济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东莞

刘绍滨

摘 要:东莞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研究价值,东莞能敏锐抓住承接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先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制造业大市的方向迈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引人瞩目。旧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固有的弊端逐渐显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制约到东莞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潜力,导致社会进步乏力。因此,加快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加快全市各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关系到东莞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莞的纺织服装产业具有代表性,通过对东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东莞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东莞 纺织服装 产业优化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191-02

一、引言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全面部署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设,要求全国上下“破除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这样,为东莞市深化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坚固动力。

东莞原是个农业大县,1978年全市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只有7亿多元,当时以农业为绝对主体地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上世纪80年代起,东莞以发展“三来一补”为起点,成功承接港台制造业的区域转移,东莞积极灵活运用国家赋予的对外开放政策,抓住了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发生新变化所提供的有利机遇,利用临近港澳、海外侨胞多、物资丰厚、劳动力素质较好的优势,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对外加工业,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大力发展对外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循环,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外源型经济”发展道路,并被外界称为“东莞模式”。

到2002年,东莞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个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市之一,东莞市虎门镇被评为“中国女装名镇”、东莞市大朗镇被评为“中国羊毛衫名镇”。部分地区能够抓住了港台传统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一镇一品、主业兴镇”策略,积极引进外资,扶持壮大民营企业,主业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带动了原材料、辅料、零配件、生产机械、运输、会展等一系列配套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结构紧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培育造就了虎门服装、大朗毛织、厚街家具、东莞鞋业、长安五金模具等几个大型的生产基地。纺织服装行业做到异军突起,成就引人瞩目。

二、东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概述

东莞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产品可大致分为三大类,包括纺织产品、服装类产品以及服装配套产品。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纺织服装加工生产企业4821家,企业从业人员68万人,企业总资产169亿元,企业年销售收入452.1亿元。初步形成了分别以虎门、大朗、中堂为中心的纺织服装、毛纺织、牛仔服洗水印染三大产业集群带。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迅猛。2000年至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工业增加值由97.6亿元增长到311.02亿元,增长幅度达3.18倍。多种所有制并存,大型外资纺织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在全市31家年销售超亿元的大企业中,大型外资纺织印染企业有15家。民营企业迅速崛起,自有品牌逐渐成熟。2013年,全市7个获广东省名牌称号的民营品牌服装企业总销售额近18亿元,占全市纺织服装企业销售收入的5.1%。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了产业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必须看到,虽然东莞纺织服装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自主品牌较少,出口产品市场定位雷同;服装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科技创新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缓慢等。因此,东莞纺织服装产业必须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泛珠三角等区域加强合作带来的机遇,围绕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努力建立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和产业支援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企业信息化战略、品牌化特色战略和经营国际化战略,尽快走上一条科技质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全面提升东莞纺织服装工业竞争力。

三、东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东莞已初步形成了三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带。一是以虎门镇为中心,向沿珠江口海岸线两翼延伸而成的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带。其中,虎门镇以生产女装为主,是中国女装名镇,长安、麻涌、沙田等镇以纺织印染为主,集聚了福安、德永佳、丽海等大型外资龙头纺织企业。二是以大朗镇为中心,向南北两端延伸扩展的丘陵、莆田毛纺织产业带。其中,大朗、常平、寮步等镇毛织企业集聚明显,大朗镇是中国羊毛衫名镇,东城、桥头、石排、石碣、石龙等镇区主要生产针织和梭织服装为主,茶山镇以生产针织内衣为主,东坑镇以生产西服为主,镇内的长江西服、观奇西服都是国内外知名品牌。三是以中堂镇为中心的水乡片牛仔服洗水印染产业带,这一产业带有一定的集聚雏形,但规模不大,主要是生产牛仔服装及其洗水、印染等服装后加工整理工序。这三大产业带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纺织服装工业的82%。

1.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00年至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工业增加值由97.6亿元增至311.02亿元,增长幅度达3.18倍;年销售收入由99.8亿元增至197.5亿元,增长幅度达98%;企业利润总额由1.45亿元增至2.82亿元,增长幅度达94%。10多年间,全市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年均增长达两位数,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两番多。

2.多种所有制并存,大型外资纺织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全市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中,集体企业239家,占全市总数的5.3%;外资企业996家,占全市总数的22.1%;民营企业3266家,占全市总数的72.6%。在全市31家年销售超亿元的大企业中,大型外资纺织印染企业有11家,其中长安镇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麻涌镇的东莞德永佳纺织有限公司、沙田镇的东莞沙田丽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综合实力排名全市纺织服装行业的前3位,3家企业累计总资产达69.2亿元,总销售额87.6亿元,分占全市的42.5%和20.6%。外资大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劳动生产力水平明显在小企业之上,成为推动全市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3.民营企业迅速崛起,自有品牌逐渐成熟。东莞的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在人才、技术、管理方面打好基础,不断发展壮大,已逐渐从过去的单一为外商配套加工、贴牌生产的经营模式,走上ODM自创品牌、自主技术的路子,通过特许经营、加盟、专卖店等形式,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如虎门镇的东越服装有限公司,从几年前只有20多位工人的小厂起步,创立“以纯”品牌,走特许经营品牌之路,国内特许加盟店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短短几年间在国内已发展了近3000家专卖店,加盟店网络覆盖了全国二级以上城市,发展到如今拥有1O多家工厂、近万名员工、年创税利2千万元以上的集团化服装公司,“以纯”品牌服装继获得了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之后,还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的称号。2004年,全市7个获省名牌称号的民营品牌服装企业总销售近16亿元,占全市纺织服装企业销售收入的3.75%。

4.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促进产业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东莞的纺织服装业起步于承接港澳台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在引进资金和人才的同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对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大朗镇有年生产能力超过百万件(套)的企业几十家,拥有机械横机20多万台,世界最先进的电脑横机600多台,主导产品羊毛衫产量大、成本低、质量好,50%以上销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大量国外先进纺织服装生产加工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是全市纺织服装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保持竞争力优势的技术基础,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自主品牌较少,出口产品市场定位雷同。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虽然拥有部分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好、技术水平高的优势企业,但多数企业仍以进料、来料贴牌加工为主,没有自主品牌,加工贸易出口占五成多,利润流失严重。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产品存在着低档次,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粗加工多,精细加工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新技术、功能环保型产品少的“一低三多三少”情况。“以廉取胜、以量取胜”造成了低档产品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单价多年保持不变而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缓慢,产品利润不断下降,造成了全市纺织行业产量、产值、出口量大,但经济效益低的局面。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企业过度依赖香港市场,出口渠道单一,产品定位趋同,缺乏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极大地制约了纺织服装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6.服装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缓慢。全市纺织服装产品的更新主要来自境外先进技术装备引进和对中国香港等地的流行信息的模仿,而自主研发的能力仍处于低级阶段。大部分民营服装企业由于品牌创新意识淡薄,服装设计人员严重缺乏,并过度依赖中国香港市场和国内良好的市场销售渠道形成了对自主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的长期漠视,使得全市纺织服装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全市大量的民营纺织服装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由于整个行业处于盲目的无序发展和竞争中,产品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科学的产业政策规划,使得全市的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当缓慢,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已逐步减弱,正受到“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和“长三角”后来居上的强劲挑战。

四、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要全面提高东莞纺织服装工业竞争力,就要尽快走上一条科技质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发展战略是推行“东莞市纺织服装产业振兴123工程”:一是实施一个核心工程,即东莞市纺织服装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程;二是重点建立两大服务体系,包括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产业支援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东莞市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措施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使纺织服装产业结构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即以市场经济的手段为主,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辅以必要的法律、行政和市场准入与通行规则等手段,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引导的有机结合。

2.把调整、改革、改组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技术进步、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转换机制结合起来,实现整个行业的战略性改善。

3.抓大放小,扶优扶强。重点放在抓好一批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提高生产的集中度和竞争能力,发挥经济规模效益,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素质。

4.统筹规划、抓好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在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毛针织服装、印染为重点;在区域战略上推动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和资源的高效重组。

5.以存量调整为主,调控增量结构。通过丰富产业链条,以有限的增量带动盘活现有存量,加快采用国内外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成果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提升,拓展市场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坚持文化经济战略,发掘东莞服装文化。弘扬东莞纺织服装文化,营造时尚文化氛围,以引导消费和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在企业的管理和产品中更多地注人文化内涵,融人文化理念,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创造知名品牌。

(二)重点建立东莞市纺织服装产业两大服务体系

1.建立东莞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一是要尽快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设立行业公共信息平台。二是建立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实行资源共享,有偿服务的技术信息机制。三是建立面向行业核心自主技术的联合攻关组织体系,集中资源倾斜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核心自主技术的研发。

2.建立东莞市纺织服装产业支援服务体系。一是构建纺织服装产业人才教育培训新体系。二是加快专业化市场物流体系的建设。三是规范发展会展服务业整合会展资源。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岳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3] 中共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东莞转型[M].人民出版社,2010

[4]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2015.10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投资服务中心 广东东莞 52377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东莞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