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金融的逻辑与发展
2016-09-10张新茜
张新茜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使各个行业的运行模式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金融行业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移动支付、云计算以及搜索引擎等各方面的发展,使人们对金融模式的认识产生了转变,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逻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尽一丝微博之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逻辑 发展 对策
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的总称。从狭义上分析,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服务者通过主机,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终端客户为操作界面的金融模式;从广义上分析是指与互联网金融机构配套的各种金融市场、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等外部环境的总称。互联网金融是信息网络技术与金融行业结合的产物,在互联网以及金融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金融模式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逻辑、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金融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逻辑分析
市场经济使得互联网金融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能够利用互联网重构的产业必然有着雄厚的发展基础,需要具备利润丰厚、规模庞大、服务领域广以及标准统一等特点,同时对经济活动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而金融产业完全具备以上的条件。从世界发展的角度来看,全国的金融资产规模持续增长,其服务的业务不断的丰富,支付、投资、储蓄、理财等业务已经完全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的产业之王[1]。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同样是产业帝国,但是结构过于臃肿。中国金融业缺乏外部的竞争,从而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压力,而没有压力就没有发展的动力,所以中国的金融行业还需要有外部的竞争和压力来唤醒其创新能力。而中国需要的活力是在基因上的变革,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种基因的变革主要的来源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量,这是互联网金融诞生的基础。
互联网与金融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可以说仅从市场经济提供的发展空间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只有互联网和金融的耦合性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其发展的逻辑前提。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行业的自律性
当前,我国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中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哈哈贷”倒闭后,互联网行业的风险逐渐的显露出来,这也引起了银监会的重视,并于2011年发布了相应的风险提示通知,但是从通知的内容中可知,当前的P2P信贷业务并没有被划分到银监会的管辖范围内,所以银监会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的监管,而发布通知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商业银行认识到P2P信贷的风险性,使其能够与P2P信贷间建立起防火墙,避免一旦P2P发生风险会使相关的商业银行受到波及,导致大规模的金融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中,不仅外部的监管缺位,同时内部的行业自律也极度缺乏,从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来看,只有一小部分加入了中国小额贷款联盟签订的自律公约中,其他大部分的企业都游离在无人监管、无自律性的状态中[2]。
(二)信用信息交换难度大,违约成本制定较低
西方发达国家P2P借贷业务的起步相对比较早,所以在信息交换意见、违约成本制定中都比较具有主动性。在这些国家中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及借贷人账号的注册都需要以社保账号为申请注册账号,在社保账号的记录中包括申请人的银行账号、信用记录以及学历等全方面的信息,所以信息的共享性非常高,而且违约成本也比较高。而我国的信用环境以及信息系统相对来说透明度比较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通过人民银行系统进行信誉认证,而且信用信息的共享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借贷人的信用审核只能够通过借贷企业自身的审核策略。由于信用信息交流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事后的奖惩机制也无法有效的完成,借款人如果出现违约也无法受到严厉的处置,这些因素都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受到威胁。同时如果信用信息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还可能会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获取和审查客户信用信息时的时效性受到影响,从而使互联网金融的诈骗等恶性事件频发。
(三)互联网技术风险性强,金融安全受到挑战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成功对接提升了金融业务的效率,同时也使金融业务更加多元化,实现了金融业务的便利性,但是同时也使得信息以及资金的安全问题受到威胁。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技术直接影响和金融行业的风险,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黑客、病毒等侵犯性的“破坏分子”也一直对借贷平台形成一定的威胁,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仍无法完全避免技术上的风险。在P2P借贷平台的设计中,主要的技术为web2.0技术,该技术与传统的金融网络理念相似,所以传统网络金融中的安全问题,在互联网金融中也同样无法避免。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正规的金融企业相比,在技术和管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和解决的能力上都比较弱,而且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借贷人的信用审核以及风险管理等都是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的,这进一步增大了网络技术和P2P借贷平台的经营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分析
(一)加强行业自律性,提高行业透明度
要想使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性得到提升,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通过与各个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在充分了解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信贷行业自律组织以行业协会的联系,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循序渗透到各个相关组织中,并对这些小型借贷企业进行引导[3]。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需要鼓励自律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在内部形成一定的自律规范,对行业的准入要求、业务性质、禁止的行为以及信息披露等信息进行明确;其次,为了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使外部的监管部门或者投资人能够及时了解风险情况和管理问题,使行业自律切实得到有效的落实。需要在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在行业协会中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从而使行业的信息能够透明的呈现在公众的面前。最后,建立行业内投诉机构,由协会进行受理,负责对投资人以及借贷人的投诉进行处理,并定期公布受理的结果。
(二)注重人才的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所以在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中必须要注重人才的培训。首先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和物质投入,注重对人才的资质培养和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外部人才引入和内部培养两方面来提升人才的素质,但是从经济和实效方面考虑,内部培养更可行。通过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能够使人才的从业能力、职业素养得到迅速的提升,从而使互联网金融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技术应用性,推进行业的发展
首先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要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积极对电子商务进行创新,提高电子商务流程的效率。可以根据客户的身份、需求等各方面的要求对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化,然后根据客户的具体类型来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对用户的服务方式进行改善,可以通过对客户资料的搜集、分析,进一步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支付工具,从而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和经营效率。其次,不断的更新服务理念,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电子商务革新运动。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基础对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将客户的信息形成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资源进行细化管理,通过主题划分方式对客户源进行分类,并利用先进的软件来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利润分析,掌握每个客户可能为企业带来的利润。最后,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的创新,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都有所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各类的信息都能够有效的集中起来,而如何能够利用这些数据去获取更高的价值,则需要依靠对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整合,把握发展机遇,有效的规避经营风险,使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
(四)健全法律及法规,实施动态监控制
首先,要将互联网金融的立法提上日程,对电子交易、电子银行等相关的行为和内容给予明确的规范,制定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以及管理的章程制度。加强对网络应用信息的重视,明确其在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作用,并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将网络信用信息纳入到人民银行的诚信系统中,从而使电子商务诚信平台能够更加公开、透明。同时还需要对电子商务中的安全保密系统进行完善,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计算机窃取商业机密、实行犯罪等行为根据法律进行严惩。从而使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能够生存在一个法制化的环境中[4]。其次,从监管和规范的角度来说,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并从法律的角度来对其发展进行引导,使互联网金融能够获得更为健康、自由的政策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技术、产品都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信息时代下必然的金融行业产物。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国政府、金融行业、金融监管机构等需要形成合力,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发展环境,使其为当代的金融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章悦,刘忠璐,李后建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基于金融与互联网功能耦合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7):140-145.
[2]王海军,王念.互联网金融的逻辑推演: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6):39-45.
[3]胡锦娟.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产生机理、风险考量及监管重塑[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83-84.
[4]刘兴.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运行逻辑及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和挑战[J].海南金融,2014(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