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水龙头安全” 成都出台最严饮用水管理办法
2016-09-10
四川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座千年古城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水生态系统的滋养。2月14日,成都市政府网站公布了最严格的水管理办法《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对污水防治、节约用水、执法监管等190项工作进行了细化。
《工作方案》提出,三环内不再新建有涉水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今年起将向社会公开中心城区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成都市外环内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等。
改造小区供水设施 确保“水龙头安全”
从自来水厂出来的达标水,经过二次供水再从水龙头流出,依然还达标么?
因为不放心小区水箱二次供水的水质,成都市民谢女士多年来一直用矿泉水洗菜做饭。看似“矫情”,但二次供水水质可能被污染的问题,却实际存在。比如水箱箱体表面粗糙,极易滋生青苔和微生物;天气引发的“热污染”会导致水体中余氧加速挥发,细菌快速增长;水箱若不加以封闭,工厂等排出的煤灰、烟尘和废气等,都会直接造成污染。
成都本次出台的《工作方案》,对居民家中的“水龙头安全”,作出了明确规定。成都市将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建立和完善全市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评估、公布制度,对城市供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监测、检测和评估。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小区供水设施进行改造,保障用户水龙头水质安全。2016年起,向社会公开中心城区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2018年起各区(市)县向社会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
“红牌”“黄牌”警示 网上可查
如何控制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对水源的污染?《工作方案》明确,成都市三环路以内,原则上不得新建有涉水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工业项目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只减不增”。
各区(市)县将组织制定分年度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方案,重点推进上述行业企业的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
“城市规划区内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明确河流、湖泊等的保护边界;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城市湿地、河道、湖泊等水域。”成都市规划局相关人士介绍,2016年底前市规划局将编制完成《成都市域蓝线规划》,严控水生态管理。
“从今年起,市民可在市环保局网站查询到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据介绍,成都市环保局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对“双超”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整治后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
此外,“国控”、“省控”等重点排污单位将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消除黑臭水体,让更多的湿地和水体走进我们的生活。根据成都市水务局统计,成都市建成区(包括高新区管委会所辖区域、成都五城区所辖行政区域,及龙泉驿、新都、温江、双流、郫县位于绕城高速内的部分区域)黑臭水体共51处,总长度140.7公里。目前,相关区县已明确治理工作责任人,2017年成都外环内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到2025年,成都全市湿地保有量不低于2.13万公顷,环城生态区内湖泊河道水系面积比例达21%,市域范围内其他主要河流两侧控制林带宽度为50-100米,市区河道绿化普及率达到85%以上。
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
污水处理为再生水,再循环到城市的工业生产、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将大大改善城市的用水缺口。《工作方案》提出,2020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2025年达到50%、2030年达到60%。
那么按照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来计算,到2025年每天将产生125万吨再生水。假设将再生水回灌到河流或湖泊用于景观用水,按照锦城湖133万立方米的容积来算,一天就可灌满近1个锦城湖。
此外,从2018年起,成都市要求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都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
龙泉金堂试行退地改种经济林
“成都平原的东部低山丘陵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遇到干旱天气,首先会在这些地区反映出来。因此要把需水量大的种植物,调整为改种旱作作物、经济林等。”成都市农委总农艺师姚光贵介绍,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看,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可以协调用水的矛盾。
东部低山丘陵地区,主要是指龙泉驿区和金堂县部分地区,如果在这些容易缺水干旱的土壤里种植玉米、水稻等需水量大的作物,显然不科学。因此《工作方案》要求试行退地减水,适当减少用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改种旱作作物、经济林等,发展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比如柑橘树、梨树等,相对来说需水量小,还可以丰富市民的果篮子。”姚光贵举例说,在这些土壤上,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果树,既减少水需求压力,也供给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