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加快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2016-09-10
《金融时报》9月3日消息,近日,多家上市银行陆续公布了半年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平安、浦发、华夏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半年报显示,在净利润整体上保持小幅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持续承受压力,不良贷款率大多出现小幅上升。例如,今年中期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3%,较上年年末上升0.05%;交行不良贷款规模新增51.58亿元,不良率微升0.03个百分点至1.54%;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5%,较2015年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相比年初上升0.11个百分点。根据今年8月初银监会发布的监管指标数据,截至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与上季末持平。
点评:从公布的半年报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尽管上半年不良贷款的增加规模、不良率增幅的确有所趋缓,但很难说行业所期望的不良拐点已经到来。
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因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层面的原因。本轮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与经济新常态有着密切关系,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的资产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从商业银行自身层面来看,一些银行对当前新常态和新形势下的风险认识和估计不够客观;部分商业银行仍停留在过去对顺周期的认识状态中,麻痹思想犹在,导致管控措施较少;还有些商业银行片面强调当前经济增速下行的客观因素,错误认为信用风险出现存在必然性。
面对本轮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跨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跨地域(境内外)和跨行业(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即利用包括资本市场化解、联合处置、互联网渠道在内的新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最终实现“用时间换空间”和“用空间换空间”的不良资产处置的新生态。
首先,做好不良资产处置的顶层设计。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之间加强协调,从供给侧入手,运用市场化机制切实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
其次,从供给侧入手,增加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建议设立1~2家全国性民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发挥民营体制和机制优势,实行市场化经营,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程度和处置效率。
再次,重视不良资产转让的市场建设,提高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扩大不良资产处置参与的市场主体,丰富不良资产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提高证券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投资银行、信托公司合作,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灵活设计符合市场投资需求的证券化产品,依托资本市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