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与控制分析

2016-09-10王曦晶

时代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对策

【摘要】支付结算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传统的基础业务,其操作的合法性、顺畅性不仅关系着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相关理论为依托,首先阐述了非现金支付结算体系面临的风险,其次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防范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支付结算风险 支付结算工具 对策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支付结算工具为了满足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需求,也日趋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和监管体制也在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支付系统为核心,以银行间汇划系统为基础,同城清算并存的支付结算体系,由此支付风险管理就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支付结算风险也有了新的特征。如:高智商、高科技手段作案增多;发现风险和补救风险的缓冲期不断缩短;风险的危害性逐渐加大等。在这种背景下,重新认识、了解、掌握现代化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风险特征,积极的探索分析并探寻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现金支付结算体系风险分析

1.票据业务的风险分析。票据业务具有支付、结算、融资等多种功能,据统计至2013年我国票据签发的总金额已突破350亿元,占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比例达到50%以上(我国票据发行情况如表1所示),极大地改善了电子资金转账的速度和效率。但票据业务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风险,概括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票据付款人在票据流通过程中,无视票据法、票据信用原则所带来的风险,如:故意压票、签发空头支票、无故退票等;另一种是部分商业银行不遵循国家规定的信贷资金计划,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时,超出应有的规模以牟取私利,既造成了金融秩序的混乱,又为银行带来了信用风险[1]。

(2)纠纷风险。票据纠纷的原因有很多,如:背书不规范、不连续;银行压票;违规操作等,这些都导致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一旦产生纠纷,不仅持票人应有的权利无法实现,而且票据的信誉和商业银行的声誉也无法得到保障。

(3)诈骗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犯罪案件也在逐渐增多。概括来说,金融诈骗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票据诈骗已成为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年呈增长趋势;

二是诈骗涉及的金额巨大,往往给银行或者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金融诈骗的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增多。

由此可见诈骗行为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商业银行要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好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以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

表1 2010年至2013年我国票据签发情况

(二)银行卡业务的风险分析

1.银行卡业务的内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持卡人拖欠或恶意透支发卡银行资金,造成银行呆账、坏账;二是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操作或因操作系统自身缺陷给银行造成的损失;三是欺诈风险,是指持卡人以外的第三者以不法手段盗取他人资金,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损失。商业银行应予以警惕。

2.银行卡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也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跨行转接清算机构风险,这种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转接清算各个银行间的银行卡数据,若转接清算过程中数据发生错误,则持卡人和发卡机构都将遭受损失。在我国,中国银联负责转接清算,可以说中国银联能否正常运营直接决定了我国银行卡能够安全支付,金融机构能否安全稳定运行。二是特约商户风险。主要表现为:特约商户如果为了套取银行应用,与不法分子沟通骗取银行信贷资金,或特约商户自身违法操作等。三是政策性风险。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给银行卡业务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关于银行卡业务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给银行提供可靠地政策保护[2]。

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控风险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银行建立识别、计量、监控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风险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但从目前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还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据统计,银行空白凭证丢失频繁发生、被盗数量不断增长,已达数万张,给银行的支付结算带来了严重的潜在风险。对我国某商业银行空白凭证管理的专项稽核中还发现,凭证使用不规范、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和隐患都是与内控机制不完善有关。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如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复核不严谨;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有效的履行监督职能。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主要是为了防范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但现实中,内控机制的建设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管理者主要关心银行规模和效率,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重视度不足,从而诱发了许多违法违规行为。近年来金融案件统计也表明,大多是由于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

(二)支付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内外双重的压力。并且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未完善,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违规经营现象,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上升,使的银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如银行收购、兼并、重组退出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使支付风险日益积聚。由此商业银行往往年年搞内控检查,以解决支付结算风险管理问题。然而成效并不大,也并没有消除支付结算风险。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是支付结算业务的操作者,商业银行只有从员工管理方面入手,建立完整的考核机制,加强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避免员工产生疲劳厌倦心理、大胆冒险心理,才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

(三)系统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系统已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商业银行业务也逐步实施无纸化办公,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人为因素诱发支付结算风险的概率。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来看,管理手段和技术还相对落后,对支付结算风险的认识还不足,由此电子化手段进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在对电子商务、理财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时,纰漏往往不够充分,增大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难度[3]。

此外,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支付结算领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如:大额支付系统、网上电子支付系统、单位和个人的会计核算系统等。但与之相对应的技术软件和硬件却没有得到提升,由此给支付结算系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级操作,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盗用银行资金等现象。

三、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内控监督管理机制

1.岗位设置控制。依据内部控制原理,要求商业银行内部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理,如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相分离;信贷管理中的审、贷岗位分离等,能够有效的防治内部工作人员从事或隐藏不正常行为。

此外商业银行内部支付结算部门设置和职位分工应遵循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原则,要建立三道监控防线:一线岗位双人、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防线;相关部门、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工作程序作为第二道防线;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业务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的第三道防线。

2.疏通信息交流渠道,规范内控制度。有效的疏通信息交流渠道,有利于发现和纠正风险隐患,避免风险损失的扩大。在实际工作中,受职位等级的限制,一些员工害怕得罪领导,对于发现的领导工作问题或失职,不敢予以只出,长期积累,必然引发风险隐患,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广泛征集意见,建立信息交流和报告制度,让一线操作人员参与到管控制度的建设中,才能促进和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真正发挥内控在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不断梳理内控制度,对于繁杂冗余的制度,要及时纠正并实施,避免内控制度流于纸面[4]。

(二)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监督

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督职能,也即是要确保金融机构支付结算风险体系的安全,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防止商业银行出现结算支付困难。这就要求人民银行一方面要对商业银行系统内资金的调度进行定期考核,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控制在合理的额度;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还要进一步进度会计制度在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确保大额资金的实时清算。

此外,银行员工作为支付结算的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等基本素质,随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员工在支付结算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因此就必须要打造一支业务技能过硬、品质思想良好的员工队伍。同时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社会、人才战略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员工队伍的建设:

1.努力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

2.在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同时,结合当今社会的金融政策和理论,努力培养员工业务技能;

3.定期对精通会计、信贷、结算的专业性人才进行科技培训,促进员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4.让员工熟悉支付结算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训。

(三)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

计算机技术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服务效率,但其安全管理方面还较为薄弱。从银行方面来说,要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岗位职责,把计算机操作系统不相容的岗位分开;会计凭证的输入输出必须要经两人输入检验,并由监督员核对后方能保存确认;加强软件系统的口令、权限管理。同时电子支付工具和银行网络服务的虚拟性,也要求商业银行首先应从监督和管理好内部技术人员做起,对其权限设置、凭证管理要进行严格管控;其次还应加强防火墙和网络监测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网络系统;最后还要提高网络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并提高对交易双方身份有效识别的控制。

从国家方面来说,为了电子支付这一新型创新支付工具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当逐步完善有关新型电子支付工具的法律法规,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职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工具也在不断增多,服务类型也朝向多元化、多渠道发展,为了避免这类新兴事物带来的风险,客观上也要求我国应当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降低支付结算风险。

四、结语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一旦支付结算发生风险将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性。同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为银行间的资金划拨、客户资金的存取、经济体间的贸易都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提高了市场资金流通的时效性。因此支付结算系统的安全与效率问题是商业银行使好金融服务职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本文分析认为:只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健全我国支付结算方面的法律体系、构筑社会防范体系才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才能保障市场金融体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岭.商业银行新兴结算工具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3(09).

[2]李艳梅.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3(13).

[3]黄一康,任长宝.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防范职能[J].企业研究.2013(05).

[4]刘旭瀛.试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与防范[J].北方经贸.2014(06).

作者简介:王曦晶(1984-),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福建省兴业银行,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