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三农建设 普惠金融正当时
2016-09-10汤雪松
【摘要】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基于自身优势大有可为:发挥网点和网络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战略定位;发挥零售和批发相结合的优势,积极将农村资金返还农村;为农村金融发展量身定制创新产品。将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产品要素创新、加强金融科技创新。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需 中国邮储银行 服务“三农” 农村资金返还 创新产品
农业是立国之本。自2004年直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导,离不开广大农民、涉农企业的努力奋斗,更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撑!然而,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却成为了农村金融资本的薄弱地区。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以及供给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化的持续推进,随着商业银行建设的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力度有所增强,农村资金需求量大幅增加,金融需求的种类逐渐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加快。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20万亿。农户、农村各类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商品流通加快,农民、企业也出现了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但现实中受农村金融独特形态、银行经营主业以及发展战略定位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受到制约:
(一)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成本高,农村金融资本回报低,使得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单笔收益低、风险高的显著特征。大多数大型银行对农村金融业务缺乏积极性和经验积累,业务开拓魄力不足。
(二)现有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种类较少
大型商业银行适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银行卡、票据、理财、信托等新兴金融服务涉及较少;涉农信贷业务缺乏信用体系建设、缺少有效抵押、质押品的涉农贷款主体匹配度较低,导致客户的认可度不高,业务竞争力大为削弱;另外由于产品设计理念的偏差,其相应的风险把控措施效果也有所削弱,不利于信贷风险防控。
(三)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农村地区较难吸引到外来资金,而且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吸储而流出的资金也是数量庞大。与此同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效益明显,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失血”状况。
(四)机构网点数量和布局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大型商业银行,在集中化管理和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下,大规模撤并地县级以下基层机构。即便金融支持“三农”新设的一批网点在数量、布局上滞后于区域规划,既不利于农村业务的拓展,又在银行核实贷款情况、贷后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不便,风险控制和监管难度增大。
(五)农村金融机构配置不合理
各行信贷重点正由农村向城镇偏移、由农业向商业偏移,贷款趋向于优质客户,其在农村业务有所萎缩,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有所削弱。由于金融服务点大量减少,各大银行贷款权限上移,使得银行农村地区基层机构的贷款权萎缩。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搭建起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坚实的桥梁有其必然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依托原本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效应,始终践行“普惠金融”之道,坚持服务“三农”的发展定位,成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力军。
(一)发挥网点和网络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战略定位
中国邮储银行现拥有的39000个网点中60%以上位于农村。“取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理财送下乡、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就是其服务“三农”最生动的写照。
为了给广大乡镇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网点优势转化成网络优势,形成服务优势:所有网点实现了全国联网,各储种可异地通存通兑,为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探亲及旅游提供了可靠的结算服务。针对农民工汇款时间比较集中,邮储银行采取了增加服务台席、延长服务时间、主动上门进厂服务等措施,推出了预约汇款、电话汇款等新服务,尽量减少农民工汇款的等候时间。
除提供储蓄、绿卡和汇兑业务外,邮储银行还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代理保险、代收农村电费、电话费和有线电视费等服务。此外一些地区的邮储银行还积极和各地的财政部门合作,办理了代发粮食补助金、退耕还林款和计划生育奖励金等业务,实现了直接、足额发到户,使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能够及时有效传导到农村居民手中。
在创新服务的同时,邮储银行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为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小额提现难问题,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地区选择有一定经济实力、信誉良好的商户,通过为其安装“商易通”固定设备;以商户先行垫付现金的方式为农民提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及余额查询服务……将助农取款机深入到没有设立网点的乡村,延展金融服务的触角。
此外,邮储银行为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全面了解客户实际需求,积极开展“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宣传活动”——围绕金融理财知识、电子银行新知识、假币识别、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等宣传主题,主动上门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知识普及服务。通过与客户群体的零距离接触,引导农村居民运用金融知识,提升生活品质。
(二)发挥零售和批发相结合的优势,积极将农村资金返还农村
从2004年起,几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邮储银行资金返还农村提出要求。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邮储银行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和商户保证贷款四个全国性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县域内的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经济主体。通过对这类客户发放贷款,支持他们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截至2014年底,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900多亿元,是2011年的4.4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00多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84.9%;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3万亿,有效解决了1200万户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
邮储银行还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借助其他金融机构良好的资产营销和管理能力,将大宗邮储资金批发出去,投入到国家“三农”重点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使资金间接回流农村。
(三)创新产品,为农村金融发展量身定制金融服务
针对农村金融的独特形态,邮储银行加快农村金融产品推广和服务方式创新。目前已形成农户贷款、商户贷款、家庭农场、家庭专业合作社四大类较为完善的小额贷款产品体系,为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其中通过打造针对家庭农场的专属信贷产品——家庭农场贷款品牌,为家庭农场提供“开户、授信、电子银行、结算”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提升农村的金融覆盖面。
邮储银行针对涉农企业担保难,一方面与当地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开发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解决客户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在担保模式上,重点探索创新“公司+农户/商户”、“农村专业合作社”、“政策平台+农户/小微企业”等模式,大力推广“一次授信、循环支用、随用随贷”的农村循环贷模式,满足生态发展区域内融资需求。此外部分地区还创新推出了“互助基金担保”贷款模式,通过与行业协会、商会等开展合作,探索现代农业的新型融资服务体系,解决客户因为缺乏必要的担保措施而融资难的问题。
金融服务“三农”的另一个难点在于缺少信用体系。为建设农村的信用体系,邮储银行发起了信用村镇建设,信贷员选择一些客户相对集中的乡村,确定目标信用客户,优先给予信贷扶持,信用好的乡村可整村集中扶持,同时可由信用农户担保其他农户,以信用村镇辐射周边村镇,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
三、服务“三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发挥更重要作用
服务“三农”,是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向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还应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建设“三农”,服务“三农”的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需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确保“三农”贷款继续保持高增长,实现“三个不低于”,将全行的资源更多地投向“三农”领域。
(二)加快产品要素创新
近年来,邮储银行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先后推出了多款“三农”专属信贷产品,下一步需要在推广“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林权、大型机具、订单、技术专利等抵质押方式打破“三农”担保瓶颈,同时加快研发推广供应链融资产品,增强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拓展能力,努力满足农村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三)加强金融科技创新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有力工具,未来,邮储银行需要在全面丰富手机银行功能的同时,积极推动移动金融生态圈建设,抢占农村移动金融发展先机,同时进一步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大数据应用技术,在客户准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方面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批量化和专业化运作,降低单笔业务运营成本。
(四)加强内部资源整合
邮政是具备“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行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网络、品牌优势,只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充分挖掘网络、品牌潜力,一定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3):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84-190.
[2]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中国农村金融前沿论丛.201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76-89.
[3]丁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探析——基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2014.06:68-71.
[4]何丽媛.完善农户联保贷款的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4.01:184-185.
[5]纪艳香.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J].中国市场.2014.24:156-157.
[6]刘仙娥.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2014.5:113-113.
[7]时磊.对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问题的思考[J].新经济.2014.20:33-34.
[8]杨谊.农地金融创新的深度突围[J].中国农村金融.2014.12:34-36.
作者简介:汤雪松(1973-),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大学本科,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就职于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财经讲师,研究方向:金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