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改增”对银行业及其税负的影响分析

2016-09-10雷霞

时代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银行业营改增增值税

雷霞

【摘要】营业税作为我国银行业现行承担的货物劳务税,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征税现象,并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银行业发展产生抑制作用,银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简称“营改增”)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和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业存贷款利差日益压缩、利润空间逐渐收窄,如何设计和实施银行业“营改增”的具体方案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从公平税负、降低征纳双方税收征管成本与税法遵从成本的角度,提出在银行业“营改增”前期以建立在6%增值税税率基础上的简易计税方法为主,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后,再分阶段、分步骤采用一般计税法深化增值税管理体制的思路,从而促进银行业整体的稳健、持续发展。

【关键词】营改增 银行业 增值税

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11月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提出“金融保险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的试点思路;上海2012年初率先拉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序幕;截止2015年末我国仅金融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行业尚未开展“营改增”试点。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0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将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渐趋缓,有效提振经济发展并建立和完善更加合理的流转税制,持续开展银行业“营改增”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以实现税制改革的平稳过渡,是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现状

(一)营业税税基宽且税率高,存在重复征税现象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形成对货物征收增值税、对服务征收营业税的货物劳务税制,营业税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诸多缺陷。

我国银行业营业税适用“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范围涵盖包括贷款、融资租赁、金融商品转让、金融经纪业和其他金融业务在内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经营业务,其中作为核心业务的贷款利息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现行税率为5%,并附加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根据所在地为市区、县城或镇以及非市区、县城或镇的不同,分别适用7%、5%、1%的税率)、教育费附加(费率为3%)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率为2%),营业税及其附加的名义税费率达到5.3%-5.5%;我国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营业税税率仅为3%,实行营业税的行业之间的税负差距较大。其他国家较少采用营业税进行流转税征管,其中德国采用的营业税并非增值税的替代税种,而是一种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盈利的3.5%计征。我国银行业采用营业税税制,不仅间接承担了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导致的税收负担,而且营业税计税依据不考虑实际发生的营业费用及银行业的盈亏情况,无论在税率还是计税依据方面均高于对银行业计征营业税的国家和我国其他实行营业税的行业,税负较重,一定程度上对其发展速度与盈利能力形成制约。

在营业税制度下,银行业为提供金融服务购入货物或劳务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导致其营业成本和费用压力增大;我国企业对外筹资的主要来源为银行贷款,但由于银行业征收营业税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企业财务费用中占较大比重的银行借款利息支出无法进行抵扣,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我国近年来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流转环节延长带来的重复征税矛盾更加凸显。

(二)未充分体现税收公平

国外银行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为中间业务收入,承担的营业风险相对较低。我国银行业由于社会经济结构、融资惯例和市场机制发展的制约,收入来源更多依赖于信贷业务,并以承担较高贷款违约风险作为代价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基于信用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承担了较高的信用风险,但营业税框架下并未针对银行业设置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对银行业流转税的公平性造成影响。

我国现行营业税制度下,对贷款利息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对各类存款利息和包括人民银行再贷款业务在内的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不征收营业税。上述经济业务虽然属于不同的银行业务,实质上并不存在差异,却采用了不同的征税政策,导致相关业务之间税负的不公平。

二、“营改增”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其难点

(一)增值税管理模式的影响

增值税具有中性调节作用,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欧盟成员国、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新加坡等国家采用增值税进行银行业流转税征管,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不课征或免征流转税,美国则既不征收营业税也不征收增值税,由于银行业业务的特殊性并普遍实行混业经营,已建立增值税制的国家大多采用银行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服务不纳入增值税体系的做法。我国银行业则实行分业经营,“营改增”无法向其他国家取得适合我国税制改革实际的增值税课征模式及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了保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并实现各类企业税负的公平性,在我国银行业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业务转型压力、监管制度变革的严格约束以及“营改增”后相关业务流程和结构改变,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环节难度大幅增加的状况下,“营改增”仍是提高银行业竞争力和发展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银行业利息收入来源具有多元化特征,在税收征管实务中,如针对每一笔业务逐笔进行税收核算,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导致银行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并对其正常的经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还将导致税务机关的增值税征管工作效率降低。目前银行业所提供金融服务价格中包含作为价内税的营业税,增值税则为价外税,伴随“营改增”所实现的价内税向价外税的转变,将导致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及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方式、业绩指标的考核模式发生相应改变,并有利于银行业将税负向最终消费者的转嫁。

(二)增值税具体管理环节的制约

银行业是经营资金和风险的行业,其服务价格包括所提供服务创造的价值,还包括其承担与管理各类风险所产生的风险溢价,如针对银行业所使用的真实资源和风险溢价征税,将导致过度征税,但实务中难以单独区分真实资源与风险溢价,因此,银行业“营改增”如何合理、准确地划分和计量相关业务的增值额,将是具体方案和实施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思路,银行业的存款与贷款普遍存在价格和期限错配,最终导致无法准确划分银行业各笔业务和交易的增值额并确认纳税时点,构成增值税征管可行性的障碍并使征管成本增加。

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获取收益,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外购货物和劳务相对较少,如仅允许抵扣外购货物和劳务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则流转税税负压力将明显增加,不但违背“营改增”的初衷,也将严重影响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如何设定增值税税率,兼顾税收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是当前银行业“营改增”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税法遵从成本和税务风险增加

“营改增”对我国银行业的现实影响,不仅体现在其会计核算层面,也将伴随其预算管理、财务报表管理以及纳税申报、增值税发票管理等方面的长期变化,从而增加银行业的财务压力;“营改增”还将对银行业相关业务流程、业务营销、客户关系和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及各类业务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银行业业务种类繁多、核算较为复杂,涉及数量众多、金额巨大的营业网点以及各类客户和业务,且各类业务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依赖性较高,要顺利实现增值税相关的价税分离并建立配套的增值税开票管理系统以适应增值税征管模式,必须更新、改造相应业务管理系统并修改和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银行业增值税征管即使采用成本较低的简易计税方法,上述因素也将使银行业面临较高的税收遵从成本。此外,银行从业人员适应增值税税制并正确掌握相关税收知识和技能,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增值税发票的严格管理和增值税的合规申报可能伴随着潜在的税务风险,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执行也将成为银行业“营改增”面临的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银行业“营改增”相关政策建议

(一)有效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营改增”整体完成后,增值税将占我国税收总收入的55%以上。我国现行分税制以“分权、分税、分管”为原则,银行业“营改增”将导致地方政府主体税种缺失并相应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缺口,由于增值税由国税部门统一征收,再由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按比例进行分成,形式上比较合理且可以简化税收征管流程,但也将导致国税部门工作量剧增,并直接导致地税部门的税收收入来源减少。如何优化分税制体制,结合改革进程进行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和共享比例的调整,充分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减少税制改革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冲突,真正确保改革平稳进行,是银行业“营改增”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在确保地税部门按比例分享增值税的基础上,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增加地方税源渠道,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的有效补充,同时确保国税部门与地税部门相关信息的及时、顺畅沟通和协调,是有效建立地税部门辅助国税部门有序开展“营改增”相关税收工作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二)合理设计增值税征税对象和税率

银行业的各类业务可以按照性质划分,主要包括存贷款等传统中介业务、直接收费的手续费及佣金等代理相关业务、债券、衍生工具交易等间接实现盈利的业务、一般商品买卖业务以及投资增值业务等,为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连续性并维持税收的公平性,降低征管难度,应以对银行业全部业务征收增值税为最终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渐进改革模式边试边行,确保税收政策落地及其改革实效,避免“营改增”对银行业经营管理产生较大冲击和负面影响。

国外针对银行业增值税征收主要采取核心金融服务免税、辅助金融服务高起点征税的模式,实现银行业增值税的有效征收以补充政府财政收入,维持银行业正常经营秩序的目的。我国银行业“营改增”前期,运用一般计税方法和国外普遍采用的基本免税法进行增值税征管存在诸多障碍,在我国税务系统和银行业尚不具备增值税征收和管理的现实条件下,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提出的初步思路,采用宽税基、低税率的思路和简易计税法是现实的选择。

针对银行业“营改增”争议较大的利息支出抵扣问题,由于储蓄存款利息支出在现行增值税抵扣规范下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抵扣凭证,允许银行业按照向客户支付的利息额,测定一定比例并将其作为扣除率,以此为基础确定利息支出相应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研究表明,以忽略建筑业、房地产行业“营改增”影响为条件,按照我国现行增值税法所规定一般纳税人的四档增值税率,采用3%~9%的扣除率进行利息支出进项税额的测算,银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在4.5%~15.5%之间,考虑银行业“营改增”后可进行相应货物和劳务进项税额抵扣等因素,利息支出相关税率以6%为佳,可基本实现银行业总体保持“营改增”以前的流转税税负率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双重目的,以达到银行业“营改增”后税收的合理性和改革的彻底性。

(三)提高银行业增值税相关的征管水平

税制改革与税收征管密不可分,我国税收法律体系逐渐完善且税收征管体制日渐规范,税收征纳双方关系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税收稳定性持续得以夯实,极大地推动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我国金融税收制度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改革已更加丰富与完善,信息科技水平在银行业的运用水平大幅提高,为银行业“营改增”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与技术支撑。

我国目前增值税管理主要采用以票控税方式,增值税发票是进行税额抵扣的重要凭证,其使用与取得是增值税征管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税务管理系统如何与不同银行业机构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增值税发票如何合规运用和管理等现实问题,将给我国现有税务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带来极大挑战。我国银行业对信息科技技术的运用较广泛、深入,基于银行业增值税管理中可能存在困难,税务机关应改变发票管理单纯“以票控税”的做法,结合“以信息控税”的征管思路,加大电子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引入科技含量较高的发票电子化管理技术,实现对银行业信息网络的及时监管,节约银行业增值税相关的申报成本并实现相关数据的集合管理,同时根据银行业税收管理实际进行技术和执行层面的合理引导,有效推进银行业增值税征管并推动银行业学习和适应“营改增”带来的变化。

我国目前实体经济不景气的传导效应,导致银行业经营日益困难,“营改增”将成为我国银行业税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银行业“营改增”具体方案应充分体现对银行业的减负的总体思想,并通过相关措施有效缓解银行业的税收压力,同时促进税收征管工作更趋简单和快捷,未来随着税收征管能力的提升,逐渐将一般计税方法作为银行业增值税的基本方法和长期目标,确保增值税整个抵扣链条的全面畅通。

参考文献

[1]刘磊,车宁.银行业“营改增”税负测算与相关分析——以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为例[J].河北金融,2014(04).

[2]袁庆禄.营改增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税收承受能力度量[J].财经科学,2014(11).

[3]王晓华.营改增:金融业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会计,2015(01).

[4]马旋灵.基于情景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营改增”税负探析[J].经济师,2015(08).

[5]王琦.金融保险业“营改增”:问题分析与制度设计[J].财会月刊,2015(22).

猜你喜欢

银行业营改增增值税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营改增”后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几点思考
国外增值税与国内增值税的比较
关于餐饮业征收增值税的若干思考
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