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助推农业跨入4.0时代
2016-09-09宋宇
宋 宇
(河南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创新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助推农业跨入4.0时代
宋 宇
(河南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通过对互联网+农技扩散体系产生的背景、动因、趋势及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互联网思维,以需求侧为导向,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社会网络为载体,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共享平台,激活运行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形成政府农技推广和培训、企业农技研发与服务、农民农技应用与扩散“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农技扩散完善体系。
互联网+;农技扩散体系;农业大数据;社会网络
0 引言
2016年的全国“两会”提出结构性改革进入了全面落实阶段,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农业将由粗放向精准升级,新品种、高品质、绿色环保等高科技农产品将成为主导产品。农业革新推动农民观念更新,促使农民成为主动学习科技、掌握科技、传播科技、创新科技的文化人。在农民向文化人转变过程中,农业技术扩散发挥着关键作用,农业技术扩散是一项农业技术从首次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等阶段,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体现。
我国目前以“自上而下”体系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转化率低与农业技术扩散效率低。首先,美、法、英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转换率为50%,美国为80%~85%。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70%~80%,而我国只将近他们的一半。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对应,导致技术扩散速度慢,范围窄,效率低。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传播体系,注重农户之间的技术扩散过程。
伴随着土地经营进一步规模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的崛起,使农民分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与普通农民。其中,新型农民担当起革新者的角色,率先使用示范新技术,进而引领广大普通农户的跟随模仿,达到普遍采用的效果。
面对农民分化,农户分散的局面,互联网具有信息汇集和传播优势。尤其当现代农业跨入4.0时代(以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主要特征,以物联网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智慧农业),“互联网+”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全面改造了传统农业产业链。上网成为农民生活新时尚,农业技术需要借助互联网向广大农户普及扩散。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扩散新途径。
互联网不仅传播信息,构建技术交流平台,同时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精神,提高种粮积极性,将农民打造成创新者和创业者。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符合现代农业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推广不再是把水灌满,而是将火点燃。不再是“自上而下”单向传播,而是“自下而上”,互动交流,这种主动参与的方式将使农民成为媒体人。农民自媒体组成的网络社群在技术扩散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是技术扩散的助推剂和加速器[1]。
根据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发展互联网,用好互联网,繁荣互联网的战略思想,互联网+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农业技术扩散领域也逐渐开始关注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问题,通常从农业技术扩散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入手,运用互联网相关的理论与理念研究农业技术扩散速度、效率提升的途径与手段。在社会网络方面,仇焕广等[2]认为农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学习成本,促进羊群行为;孔祥智等[3]通过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的国际比较,提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吴玉峰[4]、旷浩源[5]等通过社会网络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农民之间的关系网络能够加强信任、互惠与规范,提高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规避风险,降低学习成本。农户自媒体形成的新型社会网络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但是,目前研究较少涉及农业信息化领域对于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的重点探讨。
1 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意义
1.1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可以构建实时更新、个性化的信息交流平台
当前农业科技知识不断更新,互联网+农业技术相当于掌上百科全书,实时更新。同时还实现了农技“掌上培训”,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和移动终端,农技人员把随身携带的专业化、个性化、海量的农业信息送到千家万户,运用视频教程等手段让农民身临其境。通过针对新型农民的个性化服务,激发农民学习动力,可以创造性地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为“三位一体”。
1.2新技术新产品的迅速推广传播,提升了农技推广效率
由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构建的平台在农户与专家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技员与专家之间、农技员与农技员之间、合作社与专家之间、经纪人与网络之间、终端与管理者之间形成纽带和桥梁,环环相扣,资源共享,创新了便捷高效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农技人员在家里、田头就能对农情、苗情及时通报,可以做到在第一时间将第一手资料传到千家万户,解决实际问题。
1.3提高农技推广管理水平
通过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可以高效便捷地下达工作通知,实现定向农情信息快速上报与科学决策,及时掌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状况,实现科学化、量化考评。另外,该平台汇集农民自创的土点子、土方法、土经验,建立农民自己的信息库。
1.4促进农业农村农民转型升级
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为“文化人”、“媒体人”、“创新者”、“创业者”。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体系提供的海量信息和科技文化知识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文化人”。互联网的交互性充分激活了农民内心主动交换信息,学习与外界交流的意愿,改变了农民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局面,增强了农民的话语权,提高了参与性,成为“媒体人”。农民可以运用科技文化知识,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创业,成为“创新者”、“创业者”。通过互联网+农技扩散体系创新,实现农民创新,农户创业,使中国农业走向科技农业、信息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业[5-6]。
2 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国内外发展现状
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互联网+农技扩散研究和实践,如美国农业部网站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目前,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已经在使用“大数据”技术支持的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大数据”还可以告诉农民何时何地出售产品,以获得最大收益。美国农业已经走向信息化和精准化。日本通过“官民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其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河南省鹿邑县开办了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群,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和新型农民结成2000多个网友,互动交流农业科技信息和致富经验。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南省建立了互联网+农技扩散平台。湖北省运用农业移动客户端APP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江西省大力推进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推出“农技宝”农技推广网络平台[7]。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品与消费者、农技服务体系与农民、传统农业产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四大互通”;实现在管理上、服务方式上、队伍能力上和产业体系支撑上“四大突破”;覆盖所有管理员、专家、农技员、农户“四大群体”,最终实现信息惠农,为农民增产、增收。
2.2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现存问题
2.2.1缺乏需求为导向的扩散体系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未能适应农民的期待和需求,难以做到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没有获得感。技术本身需要接地气,让农民感兴趣。互联网上的新技术过于高端,科技农业、精准农业只属于精英农民,导致农民分化。对于广大普通农民来说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渗入农民乡土社会。农业科技创新需要走下“圣坛”,走“群众路线”。
2.2.2农技扩散中农民处于被动地位农村在媒介资源利用、信息资源获取与话语权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在信息传播方面仍然属于弱势群体,处于被动局面。技术扩散需要农民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变农民不愿学、不敢学、学不会、用不好的局面。因为新技术扩散对于农民来说是技术学习与传播的过程。而技术学习需要随时随地的技术交流、情感支持、知识分享、互帮互助、共同参与经验性改造,形成学习型社群。
2.2.3农民自媒体偏离科技内容,科技未能成为农民交流主题农民缺少通过互联网学习掌握农业技术的热情。当前,农民运用互联网主要用途仍是休闲娱乐,微博、微信等常用网络工具仅仅作为聊天或娱乐。农民对于网上学习新技术怀有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加之网上信息真假难辨,公信力低,更增加了农民的不信任感。可见,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展成为农民学习交流农业技术的核心媒体还有一段差距。需要大力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交际活动,加强农民之间更高层次的社会联系,引领学习科技的新风气。
2.2.4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的传播速度慢,效率低互联网上的信息碎片化问题以及农民分化问题,导致农民在网上缺乏主流的舆论导向和对农业新技术的引导性传播。技术传播是由新型农民学习新技术之后,其他普通农户的跟随和模仿,发挥羊群效应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建立农民之间充分信任,互惠互利的亲密关系。需要在互联网上构建农民网络社群学习圈,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激活农民传统型社会网络,同时构建新型社会网络,进而提高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和效率。总之,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应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贴近农民,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需要解决3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让精英农民学得快;二是如何让普通农民传得开;三是如何让全体农民大转型。
3 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发展对策
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以互联网思维[8-9],以需求侧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新型农民为意见领袖,以农业技术为核心,以社会网络为载体,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共享平台,激活运行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形成政府农技推广和培训、企业农技研发与服务、农民农技应用与扩散“三位一体”的完善体系。
首先,构建互联网+技术扩散动力传导机制,形成科技创新—爱农专家—精英农民—本土改造—网络传播—群众流行—学习互动型农民网络社群这样的技术扩散动力传导关系,激发农民自主学习动力。其次,培育“意见领袖”,激活农村社会网络,建立新技术扩散统一战线。增强农民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发挥农村现有社会网络的凝聚力量;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意见领袖,构建和壮大新型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上整合农村现有与新型社会网络,充分考虑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打造属于农民自己的网络社群,释放“星火燎原”的势能。让新技术渗入农民社会圈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乡土文化。
3.1建立共享平台
3.1.1创建农技扩散信息化平台,促进政府企业农民大融合建立多元主体信息群,实行信息公开共享,加强实时沟通,即政府、企业、新型主体、普通农户、科研院所为一体的多元信息群。政府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建立融媒体;农户建立自媒体,发挥融媒体和自媒体优势;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农业保险行为等数据库。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辟网上农广校等措施建立网络社群,或以新型经营及服务主体为核心建立网络社群(图1)。例如,河南省政府建立的“农广通”是一种农业大数据+新型农民培育平台,也是新型农民自由平等参与交流的平台。又如河南省鹿邑县建立的2000多网友的自媒体信息群,实现了政府、农民之间的实时沟通。
图1 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农业技术扩散平台
3.1.2加快企业信息平台研发,让农业大数据引领科技推广创新企业研发的信息平台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集收集、传播、交流农业技术信息为一体的集成平台,具有信源充足、用户量大、应用面广的优势。利用移动客户端运行的农业大数据能为农户,尤其是新型农民了解农业要闻、政策法规、致富信息、生产管理技术、营销方略、网上咨询、电子商务及开展在线问答和网群互动等业务提供便利。例如河南微农讯开办的移动客户端——神农事平台,针对新型农民开展了以上业务,搭建了专家和农家交流沟通的桥梁。同时,与河南省农广校联合开办了掌上课堂——农广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培训、生产经营等服务,又与河南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办了智慧党建平台,为广大农村党员提供远程教育。
3.1.3加强农民信息化硬件建设,让新型农民“掌”握新科技手机持有量日益增加,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农民自媒体和信息群网络日益活跃,看手机种地,“掌”握新科技即将蔚成风气,新型农民尤其如此,互联网+现代农技扩散已经在农村遍地开花。然而,新型职业农民拥有手机智能化的程度不高,据了解,豫东新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不足半数(农业技术人员智能手机使用率同样偏低)。这与技术扩散和农业信息化十分不利。应当采取宣传、引导、补助、奖励等措施加强硬件建设,用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武装新型农民。引领新型农民看手机种地,“掌”握新科技,大力开展以农业大数据为先导的智慧农业、信息产业;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先导的三产融合;以生态环保型施肥为先导的施肥转型;以秸秆深翻腐解肥田为先导的耕种变革和以物流物联网络为先导的电子内商外贸提速[10-13]。
3.2激活运行机制
3.2.1引入“一带一网”机制,提升互联网+技术扩散绩效第一,核心农户信息扩散模式。培育意见领袖,即“革新者”,“二传手”和“把关人”。增强农民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意见领袖。让这些农业科技“领头羊”成为广大农民心中的偶像。培育科研院所中的“农民情怀的专家”和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中的“专家精神的农民”两种“中间人”。第二,激活农村传统社会网络,构建新型社会网络。发掘农村现有社会网络的凝聚力量,包括亲缘、血缘、地缘以及学缘、趣缘、业缘关系。在互联网平台上创新农科知识竞猜、农资电商博览会、农技比武等网络节目,壮大农民中的农技“粉丝”。让农业技术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让学习交流农业新技术成为农村“新时尚”,蔚然成风。
3.2.2引入技术扩散动力传导机制,加速农技扩散和信息化发展第一,企业加强用户友好型农业技术平台研发,科研院所建立互联网+农业技术扩散研究中心。第二,记录农户行为,研究农户互联网农业技术交流行为,识别和培育意见领袖。第三,政府通过农业大数据和各层级的信息群并针对惠农对象技术学习、运用、协助推广等行为业绩进行考核。根据大数据信息平台、客户量、点击率、客户满意度、新型农民获得感等进行业绩考评。第四,结合行为记录和业绩考核结果,建立农户互联网技术推广档案,为技术需求、技术筛选、农户评选、大户识别等提供依据。第五,借助互联网,发挥大户效应、示范效应、羊群效应,完善农户农业技术学习社群,助推技术推广。第六,通过试点示范,激励率先执行者。形成科技创新—爱农专家—精英农民—本土改造—网络传播—群众流行—学习互动型农民网络社群的技术扩散动力传导关系。
3.2.3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网络平台建设扶持制度;职业农民资格证制度、绿色会员认证制度;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相关政策融合制度和配套政策。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千万工程”。确立以受者为本位,以需求为导向的新理念,加强对受众需求的研究,使网络内容、渠道与媒介更加符合农民需求,根据农村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与农户分化导致只有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的特点,形成科技艺术化、内容生动化、媒介亲民化、传者明星化、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
[1] 代玉梅.自媒体的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J].云南社会科学,2011(6):172-174.
[2] 仇焕广,栾昊,李瑾,等.风险规避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3):85-95.
[3] 孔祥智,楼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时态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2(1):12-23.
[4] 吴玉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实证分析:以村域社会资本为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64-76.
[5] 旷浩源.农村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研究:以G乡养猪技术扩散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10):1518-1524.
[6] 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7):69-72.
[7] 平先良,邹旭伟.“互联网”为农技推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农技宝”在江西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农业,2015(11):31-32.
[8] 袁晓庆.“互联网+”农业:助推农业走进4.0时代[J].互联网经济,2015(10):66-73.
[9] 周振兴.“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J].现代农业,2015(10):30-32.
[10] 葛继红,周曙东,朱红根,等.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研究——以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9):57-63.
[11] 邓正华,杨新荣,张俊飚,等.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7):138-144.
[12] 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1.
[13] 宋宇.南水北调沿线农户生态施肥实地调查[J].改革内参,2015(47):7-10.
(责任编辑:管珊红)
Innova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System under Internet+ Background to Promote Agriculture into 4.0 Era
SONG Y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enerated background, motivation, trend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d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system as follows: under the thought of internet, taking demand side as the guiding direction, taking new-type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and taking the social network as the carrier; through the structural reformation of supply side, establishing a sharing platform, activating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system safeguard, and integrat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training by the governmen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by enterprises,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diffu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by farmers.
Interne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system; Agricultural mass data; Social network
2016-05-05
国家社科基金“新时期农地流转农业补贴与主产区小麦生产行为及农业政策改革研究”(14BGL093);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态施肥行为机理与激励政策研究”(15A790015);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新常态下农业保险助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015B247)。
宋宇(1980—),男,河南郑州人,博士后,河南省教育厅“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农户施肥行为、环境经济研究。
F323
A
1001-8581(2016)08-01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