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近42年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016-09-09陆沅泉常山县气象局浙江常山324200
陈 浩,陆沅泉,李 琦(常山县气象局,浙江常山 324200)
衢州市近42年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陈浩,陆沅泉,李琦
(常山县气象局,浙江常山 324200)
根据衢州市1973—2014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ArcGIS空间插值技术和Mann-Kendal1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衢州地区极端高温较多地出现在衢州的西部和东部,衢州中部和西北部极端高温出现次数相对较少。(2)极端高温出现次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出现次数呈波动下降趋势。(3)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呈明显波动并缓慢升高趋势,平均值为38.4℃,平均最大值为41.0℃(2003年),最小值为36.3℃(1999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1990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值为-5.0℃,平均最小值为-8.9℃(1980年),最大值为-1.8℃(2002年)。(4)极端高温年均出现次数在1999年明显突变,2006年后增加比较显著。极端低温年均出现次数在1983—1984年存在明显突变,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减少比较显著。极端最高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波动剧烈,1987—1988年的突变较显著。极端最低气温在1985年以前波动剧烈,1985—1986年突变最为显著。
衢州市;极端气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时空分布
文献著录格式:陈浩,陆沅泉,李琦.衢州市近42年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7):1105-1108,1111.
20世纪,以逐渐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1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4次评估报告[2],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74℃。而IPCC第5次报告明确指出,1880—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85℃[3],21世纪末期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累积CO2排放。最近50年,我国气候变暖也相当明显。因此,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
国内学者对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趋势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地区间的差异。薛双奕等[4]利用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1958—2013年的气温资料,分析认为辽宁省年均气温整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付冬雪等[5]研究1955—2006年冬半年中国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发现,全国范围内冬半年的极端低温频数均呈减小趋势。曹祥会等[6]根据河北省14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了河北省主要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118°01'E—119°20'E,28°14'N—29°30'N,地处东亚季风区,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城市集中的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衢州市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7],所以,研究衢州市近42年来极端气温的趋势特征,对本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衢州、龙游、开化、江山、常山5个资料完整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图1)1973—2014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行业规范标准,最高气温≥35℃为极端高温标准,最低温度≤-3℃为极端低温标准,逐年统计日≤-3、-5℃最低气温次数,日≥35、38℃最高气温次数,并建立区域年平均数据序列。
采用ArcGIS空间插值技术分析极端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Mann-Kendal1突变检验(简称为M-K检验)对极端气温进行突变检测。M-K检验的检测范围宽、定量化程度高,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更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8-9],是目前比较常用的趋势诊断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极端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
图2为衢州市5个气象站点1973—2014年极端气温出现总次数的空间变化示意图,近42年衢州地区≥35℃极端高温出现总次数为1 182~1 458,≥38℃极端高温出现总次数为112~229。极端高温较多地出现在衢州的西部和东部,即常山和龙游,其中常山最多分别出现1 458和229次。衢州中部和西北部极端高温出现相对较少,其中≥35℃极端高温出现总次数最少为衢州1 182次,开化为1 187次;≥38℃极端高温出现总次数最少为开化112次。
近42年衢州地区≤-3℃极端低温出现总次数为144~448,≤-5℃极端低温出现总次数为21~157次。极端低温出现以衢州西北部的开化最为严重,≤-3℃极端低温开化最多为448次,常山最少为144次,其余站点出现次数均未超过200次;≤-5℃极端低温开化最多为157次,常山最少为21次,其余站点出现次数均未超过50次。
图1 气象站点的分布
图2 1973—2014年衢州市极端气温总次数空间分布特征
2.2极端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
图3为1973—2014年衢州地区极端气温历年平均出现次数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由图可知,≥35和38℃极端高温出现次数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1997—2003年上升幅度最为明显。
≥35℃极端高温平均出现次数最多为56次(2003年),最少为11次(1997年)。
≥38℃极端高温平均出现次数最多为23次(2003年),42年间有6年全市均未出现≥38℃极端高温。
≤-3和-5℃极端低温平均出现次数呈波动下降趋势,1984—1992年下降幅度最为明显。≤-3℃极端低温平均出现次数最多为15次(1984年),最少为1次(2002年)。≤-5℃极端低温平均出现次数最多为6次(1977年),42年间有6年全市均未出现≤-5℃极端低温,其中有5次出现在2000年以后,说明2000年以来极端低温强度减弱。1985年以前,极端低温出现次数明显偏多。
图3 1973—2014年衢州市平均极端气温次数时间变化的特征
近42年衢州地区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呈明显波动并缓慢升高趋势(图4),1988、2003和2013年出现3个明显的波峰。平均值为38.4℃,衢州全市平均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为41.0℃,最小值出现在1999年,为36.3℃,两者相差达4.7℃。单站极端最高气温最大值出现在1988年的常山,为41.8℃,最小值出现在1993年的开化,为35.5℃。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1990年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90年后波动较大,上升趋势不明显。平均值为-5.0℃,衢州全市平均最小值出现在1980年,为-8.9℃,最大值出现在2002年,为-1.8℃,两者相差达7.1℃。单站极端最低气温最小值出现在1977年的龙游,为-11.4℃,最大值出现在2002年的江山,为-0.5℃。
图4 1973—2014年衢州市年极端气温变化的特征
2.3突变检验
对衢州市极端气温进行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42年来≥35℃极端高温年均出现次数总体呈增加趋势(UF>0),UF、UB线有5个交点,即存在5个突变点,以1999年最为明显(图5中a);UF在2006年超过信度线,说明2006年后≥35℃极端高温出现次数增加变化尤其显著。1977年来≤-3℃极端低温年均出现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UF<0),1983—1984年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UF在1989年超过信度线(图5中b),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3℃极端低温的出现次数减少,变化尤其显著。1977年来极端最高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UF、UB线有5个突变点(图5中c),说明20世纪80年代极端最高气温波动剧烈,1987—1988年的突变点较显著。1987年至今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85年以前,极端最低气温波动剧烈,存在5个突变点,1985—1986年突变最为显著(图5中d),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低温上升趋势明显。
图5 1973—2014年衢州市极端气温M-K突变的特征
3 小结
近42年衢州地区≥35℃极端高温出现总次数为1 182~1 458,≥38℃极端高温出现总次数为112~229次。极端高温较多地出现在衢州的西部和东部,衢州中部和西北部极端高温出现相对较少。近42年衢州地区≤-3℃极端低温出现总次数为144~448次,≤-5℃极端低温出现总次数为21~157次。极端低温出现以衢州西北部的开化最为严重,其余站点出现次数均明显少于开化。
1973年以来≥35和38℃极端高温出现次数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近42年有6年全市均未出现≥38℃极端高温。≤-3和-5℃极端低温平均出现次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近42年有6年全市未出现≤-5℃极端低温,2000年以来极端低温强度减弱。1985年以前,极端低温出现次数明显偏多。
近42年衢州地区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呈明显波动并缓慢升高趋势,平均值为38.4℃,全市平均最大值为41.0℃(2003年),最小值为36.3℃(1999年)。单站极端最高气温最大值出现在1988年的常山,为41.8℃,最小值出现在1993年的开化,为35.5℃。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1990年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值为-5.0℃,全市平均最小值为-8.9℃(1980年),最大值为-1.8℃(2002年)。单站极端最低气温最小值出现在1977年的龙游,为-11.4℃,最大值出现在2002年的江山,为-0.5℃。
近42年来≥35℃极端高温年均出现次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存在5个突变点,以1999年最为明显,2006年后≥35℃极端高温出现次数增加,变化尤其显著。1977年来≤-3℃极端低温年均出现
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3℃极端低温的出现次数减少变化尤其显著。1977年来极端最高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波动剧烈,1987—1988年存在明显突变。1987年至今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85年以前,极端最低气温波动剧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低温上升趋势明显。
[1] 王绍武,龚道溢.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2):153-160.
[2] PARRY M L,CANZIANI O F,PALUTIKOF J P,et al. Contribution of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pane1on climatechange[J].Encyclopedia of Language&Linguistics,2007,12(1):171-175.
[3] 巢清尘,周波涛,孙颖,等.IPCC气候变化自然科学认知的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7-13.
[4] 薛双奕,杨东,马露.辽宁省近56年气温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221-226.
[5] 付冬雪,孙照渤,李忠贤,等.1955—2006冬半年中国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2011,31(3):274-281.
[6] 曹祥会,龙怀玉,张继宗,等.河北省主要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5,36(3):245-253.
[7] 刘晶淼,周秀骥,余锦华,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J].气象学报,2002,60(2):139-145.
[8] 李峰,何立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718-726.
[9] 马开玉,丁裕国.气候统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侯春晓)
P468.021
A
0528-9017(2016)07-1105-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748
2016-04-21
陈 浩(1989—),男,浙江龙游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工作,E-mai1:hc_12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