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激励要避免的四个误区

2016-09-09周家法邬明磊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一叶障目洛夫误区

周家法+邬明磊

随着初中语文课改的日益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效的课堂激励能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加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然而,课堂激励作为教学艺术之一,并非随意而为之,教师要努力避免走入以下四个误区。

误区一:生搬硬套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热情的激励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如果学生感到教师的激励与评价不真实,不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则会适得其反。例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同样的激励措施,效果不尽相同。七年级学生偶然听到一句“你真棒,老师为你感到自豪”,被夸的学生认为得到了教师的欣赏,会信心满满地参与到探究中来。同样的话语如果用在九年级学生身上,学生则会感到教师的话语俗套,认为这是教师在“作秀”,无法产生激励效果。因此,教师在激励学生的时候,应注意区别对待,切忌生搬硬套。

误区二:一叶障目

有位教师在进行《变色龙》一课教学时提问:“你如何看待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一学生回答:“奥楚蔑洛夫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生存能力强。”这样“离经叛道”的答案显然不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师认为这是学生在故意捣乱,不悦地暗示他坐下。对此,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只想到“学生是否是故意的”“这样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而是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进行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种程度的肯定。如果这位教师对学生说:“你的观点富有想象力,若能够思考得再深入一些就更好了。我们看谁还有不同意见。”这名学生的心中就是另一番感受。

误区三:姗姗来迟

对学生予以激励,教师要善于下“及时雨”,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做,既不可久旱才降甘霖,也不要水漫金山。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应当及时表扬他;当学生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我们也要表扬他;即使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匪夷所思的观点,我们也应先肯定他的“创新”,然后再委婉地告诉他什么样的观点是积极的,怎样回答更好一些。

误区四:形单影只

对学生进行激励的人,不仅可以是班主任、任课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激励的过程当作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比如,在字词教学环节,学生简单自学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互相问答,或者老师提问后由学生自行出面应答。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敢于否定。教师于无形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学生在相互激励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激励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好各种激励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猜你喜欢

一叶障目洛夫误区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一叶障目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焚诗记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一叶障目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