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雄关
2016-09-08胡杨
胡杨
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建筑的百科全书;被西方探险家斯坦因誉为『东方最完美的古城堡』;罗哲文认为,嘉峪关城池之上的3座楼宇,是长城沿线最美的建筑,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中外巨防』、『丝路咽喉』、『河西锁钥』……
这就是嘉峪关。
一
东经98°16′、北纬39°48′处的戈壁沙碛滩上,坦荡的目光会被一座高大壮观的褐色建筑所遮掩,往更远处,你会看到汉代的“玉石障”,五代的“天门关”,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率领的马队……从那时起的160多年间,一座占地面积约33500平方米、周长1263米的城堡,高过河西人的想象,与河西人头顶上的祁连雪峰一样,成为一种象征和家园的分界线,“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的民谣由此而来。
褐色的巨大的石条铺延着,褐色的锈蚀的砖块堆积着,在宁静的夜色中,更像一具具尸体,散发着血腥和杀气。一场场战争,骨肉的积聚,灵魂的夯筑,是嘉峪关全部的悲壮所在,与关下荒凉的土地无关。
据今180多年前,肃州镇总兵李廷臣欣然写下“天下雄关”4个大字。今天,在嘉峪关城西400米处,这块高大的石碑和刚劲的书法,就像秋风扑面,一种彻骨的寒冷直逼心灵,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自满。石碑的根部所埋藏的物质,时刻都在作出一种提醒和呐喊。
历史的线条被每一个具体的受难者分解开来,是血淋淋的;嘉峪关的基础被一颗颗头颅分解开来,是一杆杆长缨和一簇簇利箭。因此嘉峪关下没有迷惘,纯洁的雪,流淌在一切根源之上。20世纪40年代,嘉峪关北敌楼内一块墨绿色石碑,没有任何文字的印痕,每当天晴日朗,阳光照射,片刻之间,祁连雪峰以及山坡上的流泉、松柏、草地……就会在石碑上映照出来。
巧妙的纪念碑,用沉默表示真实,只要雪花不灭,冰川永存,灵魂就不会被时间的尘埃湮没、覆盖。
二
嘉峪关始建于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横扫河西,将蒙古残余势力赶入大漠,回师嘉峪关时,看到这里“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是河西走廊防务的咽喉,于是他向朝廷建议在此地修筑长城和关隘。
从此,嘉峪关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夯筑时代,经过168年的建设,一座雄伟壮丽的关城拔地而起,矗立在世人面前。那么,如此庞大的工程,是如何保证质量的呢?
有一件文物可以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这是一块“长城工牌”,这块石质工牌出土于1975年,是从毁坏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中发现的,记载了当年修筑长城时的一些重要信息,其长19厘米,宽11厘米,厚2厘米,两面共刻有58个字,上面记有嘉峪关长城局部建造的情况,包括施工的起止日期、督建官员和施工队领队的名字。
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出土于长城附近的木质抹泥板、木斧、石夯以及用芨芨草编成的筛框等文物,它们就是古人修筑长城时所用的工具。专家说,古人在建造长城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用筛框除掉混杂在黄土中的石块和大沙粒,然后用米汤混杂芨芨草等和泥,这样可以增加黄泥的黏性和坚固程度,再用石夯夯实,之后还要覆盖上一层混杂麦秆和芨芨草的泥浆,最后用抹泥板抹平,使城墙看上去光滑平整。
嘉峪关长城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关城,它由角楼、敌楼、箭楼、烽火台、瓮城和沟壕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城内有城、城外有壕、重关并守的缜密防御体系,它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嘉峪关的关城,墙高9米,城墙之上还修建了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墙垛,用砖数量巨大。当时,施工工具还很原始,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建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的。砖烧好后,先用牛车拉到关城下,施工人员再往城墙上背。由于城墙很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较大,行走吃力,尽管有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但背上去的砖仍然供不应求,施工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
在巨大的喧嚣与沉静中,无数的戍边者、旅行者,在嘉峪关冷峻而热切的目光中,在通往和平与文明的道路上,留下了他们或悲壮的身影,或匆忙的脚步。
一座关口,不仅熔铸了戍边将士的豪气,而且也渗透了离别的凄苦与相思的血泪。人们为了纪念那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夯筑时代,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说是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剌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的士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令他惊讶不已,随后,他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的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有50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龟盖山,那里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于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于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700多米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完全出于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出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出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是很不简单的,但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传说。600多年以来,天下雄关深深地刻写了无数无名者的心血,刻写了人民的精神和一方水土的巍峨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