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出土古代象牙雕刻器和权杖鉴赏

2016-09-08孙维昌

收藏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权杖兽面鹿角

□孙维昌

上海出土古代象牙雕刻器和权杖鉴赏

□孙维昌

Unearthed artifacts in Shanghai area show the early history of Shanghai to peop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unearthed ivory bracelet, carved ivory, ivory scepters, antler ornaments, carved osteone and others from Qingpusong Ruins, Fuquan Mountain Ruins, Family Wu Tomb and Song River Guangfu forest for discussion.

距今6000-5000年左右,随着陆地逐渐向海扩展,来自太湖西部山麓地带的先民向东迁移,开始了对上海地区的开发,先后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上海的早期先民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水稻种植、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方式。他们不断地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开发出新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同时通过陶器、玉器等向世人展现了原始的审美情趣。正是这些先民,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谱写了上海早期的历史,奠定了上海史前文明的基础。其中尤其是以青浦福泉山遗址权贵墓葬为代表,它们随葬有玉琮、玉璧、玉钺、象牙权杖等象征身份的礼仪用器,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复原这些器物的具体使用,可是象牙权杖、玉琮、玉璧、玉钺所带来的神秘气息,正是宗教神权的恰当表现。据此笔者选择青浦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和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的象牙镯、象牙雕刻、象牙权杖以及鹿角镦饰和骨板雕刻等作一论述,提供广大读者鉴赏。

一、崧泽文化象牙镯(距今6000-5400年)

牙镯出土时共有4件,直径8-8.6厘米,一起套叠在墓主人的右手臂上,推测当时采用了类似于后来臂钏的佩带方式。经鉴定,镯是用亚洲象上门齿截段镂挖而成。其中2件一侧裂开,缝隙两侧上下钻两对小孔,供穿线连贯用;另2件各断裂为两半,都用小孔穿线使用。象牙镯都呈宽面环形,内壁有圆弧削痕,层层递进,极似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孔壁面上的旋削痕。1984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11号墓出土(图1)。

亚洲象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大型哺乳动物,现在仅分布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泰国、马来西亚、老挝、越南和中国云南西南部。中国大部分地区在第四纪时广泛分布着亚洲象,后来由于气候逐渐变冷,生态环境的转变,才使亚洲象分布逐渐南移。

图1 崧泽文化 象牙镯

二、良渚文化兽面纹象牙雕刻器(距今5400-4300年)

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骨架的左腿旁,质地已经酥松,状如木屑,一碰就散,经专家精心修复加固,才保持原状。它用纵向剖开的象牙雕刻而成。凸面朝上,牙面朽蚀严重,刻纹大部不清,凹面朝下,显现一片繁复的兽面纹;兽面轮廓粗犷清晰,地纹纤细致密。兽面的口、眼、鼻和獠牙内都填刻云纹和横直线组成的几何形图案,一大一小两对獠牙用弧线构成,长25.4厘米。

兽面纹是动物构图比较原始的一种图象,盛行于商周时代。福泉山出土的这件象牙雕刻,提示了兽面纹的原始形态。我国远古时代的象牙雕刻,早在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已有发现,本市崧泽文化遗址出土了象牙手镯,但都是小件器物。而这件兽面纹象牙雕刻器的边缘虽然已经残破,长度仅25.4厘米,但已经是新石器时代体积最大、纹饰最复杂的象牙雕刻器了,极为珍贵。1982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高台墓地9号墓出土(图2、3)。

图2 良渚文化 兽面纹象牙雕刻器

图3 良渚文化 兽面纹象牙雕刻器线描图

三、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距今5400-4300年)

象牙权杖主体为片状结构,利用整根象牙剖磨制成,有镦,器物表面装饰有精美繁缛的细刻纹饰,以转折处为中轴线,用浅浮雕的方式细致地表现出神人兽面纹的主题,共有10组,主题纹饰外以细密的云雷纹作地纹。权杖主体上大下小,顶端平直,下端为凸出的榫状结构,插入镦部。镦部呈椭圆形,主题纹饰为两组鸟纹和兽面纹。

这类象牙器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相似的器物,但都没有得到有效保存和复原。这件象牙权杖是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首次完整清理,它的发现,也说明良渚文化礼器系统中,除了以往认为的玉质礼器,还存在以稀有资源为材料的其他质地礼器。2010年上海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7号墓出土,长约97、镦部高9.8、宽9厘米(图4、5)。

图4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

图5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的镦

四、良渚文化鹿角镦饰(距今5400-4300年)

镦饰由鹿角制成,下部以细线条表现变体神兽纹饰,刻纹以鹿角转折为中线向两侧展开,眼睛为重圈纹有短线表示的眼睑,兽身向两侧伸展,身体交织,主体纹饰外用交错细刻纹填充,通体抛光,是良渚文化少见的角饰精品。

该端饰出土时与一石钺呈组合状摆放,因此这件端饰应是镦。石钺刃部有明显的崩口及使用痕迹,说明这柄石钺是实用器。经鉴定,墓主是一成年男性,这柄石钺出自其右大腿外侧,而端饰正位于右手的位置,可能是下葬时墓主右手握着这柄石钺。2010年松江区广富林遗址151号墓出土,高3.7、上宽5、下宽5.9厘米(图6、7)。

图6 良渚文化 鹿角镦饰

图7 良渚文化 鹿角镦饰下部纹饰线描图

五、良渚文化骨板(距今5400-4300年)

骨板整体呈长条形,器身扁平,自然地拱起,平面一边收束,两端平直。整体打磨圆润光滑。从形态上观察,该器利用大型哺乳动物肋骨加工而成,保留了肋骨的原有弧度。周身细刻密集的云雷纹和兽面纹。这类器物的功能尚不明确,推测为礼仪性用器之一。2010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7号墓出土,器长43、宽4.2厘米(图8)。

Appreciation of Unearthed Ancient Carved Ivory Objects and Scepters in Shanghai

Sun Weichang

图8 良渚文化 骨板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权杖兽面鹿角
《女王的权杖》
哪里来的鹿角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突然头上长鹿角
权杖
用好人大监督“权杖”
阿里的权杖何时指向汽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