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以吉林省为例

2016-09-08肖国东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技术吉林省城镇化

肖国东

(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长春 130033;2.吉林大学 商学院,长春 130012)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以吉林省为例

肖国东1,2

(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商学院,长春130012)

当前过渡依靠人口、土地等资源的“要素驱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必须转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摒弃过去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而推进城镇化走上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通过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效果,明辨城镇化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状况,寻求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从而发挥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作用,切实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

当前过渡依靠人口、土地等资源的“要素驱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必须转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摒弃过去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而推进城镇化走上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加快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寻求新的增长点,是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科技创新所引发的科技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城镇人口占比仅为3%。以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三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工业,推动城镇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世界50%以上人口生活在城镇,70%的GDP和85%以上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都来自城镇,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力量也集中在城镇。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镇化也表现出加速推进的特征。英国城镇化率从26%提高到75%用了100年,而韩国城镇化率从28%提高到75%用了30年。随着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的工业革命启动和深化,将带动各国城镇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

(二)科技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在城镇化不同阶段的作用存在差异。在城镇化初级阶段,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的自然集聚,科技创新作用较小。在城镇化高级阶段,科技创新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在推动城镇产业发展、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规划和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软实力。纵观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都会催生一批以相关产业为依托的新兴城镇。当前,世界各地科技发展迅速,新能源、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崛起,必将会带动一批城市的兴起。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将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科技创新能够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难题

城镇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然而,快速城镇化带来集聚效应的同时也引发空间扩展失控,导致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和住房困难,它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差距,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公平与公正问题,甚至导致“城市病”。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依靠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能突破传统的科学技术瓶颈,很好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如技术进步增加了土地的供给,缓解了土地的稀缺性,引起了城市地租的下降,使更多的人口、原材料、资本不断地被城市经济吸引到城市,从而提高了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的供给,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依靠创新技术,建设各种现代交通设施使城镇的交通堵塞现象得到缓解;采用现代的智能网传输技术,解决传统的供电方式因用户量大增带来的供应不足问题等。目前,国家已有相关部门启动城镇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绿色节能与绿色建筑、城镇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等一系列研究项目,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也为如何利用先进科技解决发展难题做出了良好表率。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引领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吉林省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逐步上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吉林省城镇人口达到1508.58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76.78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4.81%,高于全国0.04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13位。201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217.8元和10780.1元,比2000年增加18407.8元和8757.6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6.1%和29.6%,比2000年下降了13.3个和15.4个百分点。全省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低保和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等均大幅度提高。

(二)特色园区建设成效突出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涌现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工业园区。以长春绿园经济开发区为基础,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加挂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2011年省政府决定命名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长春生物产业园区、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等15个工业园区为第一批“吉林省省级特色工业园区”。2012年位于农安县烧锅镇的长春(农安)汽车轨道客车配套产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特色园区。2014年列入省规划管理的85个特色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449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利润315亿元,增长19.6%;建设项目605个,累计达到5092个;完成投资1287.7亿元,累计完成7295.5亿元;新增入驻企业375户,累计达到5340户;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累计达到54万人。

(三)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吉林省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从业人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最快。2013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431.3亿元,是2000年的17.89倍;2013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利润115.3亿元,是2000年的12.01倍;2013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394个,是2000年的1.66倍;2013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15.15万人,是2000年的1.93倍。高科技大中企业研发能力在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经费支出、研发机构人员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其中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收入提高幅度最大。2000—2013年,吉林省高技术大中企业专利申请数从27件上升到554件,提高了20.51倍;新产品销售收入从5.53亿元提高到96.43亿元,提高了17.43倍;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经费支出从0.79亿元提高到4.63亿元,提高了5.89倍;研发机构数虽然从41个减少到36个,但机构的人员从1956人提高到2535人,提高了1.30倍。

(四)科技项目实施稳步推进

2014年,吉林省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八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5项,总投资760.2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81.9亿元。“双十工程” 项目实施以来,立项143个,累计投入经费10.11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09.39亿元。2013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数量41007项、参加人员折合全时当量66333人/年、经费内部支出160.29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23816项、29255人/年、93.81亿元,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引领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城镇化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

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在2000—2013年间,吉林省城镇人口从1331.80万人提高到1491.20万人,提高幅度为11.97%;而建成区面积从787.16平方公里提高到1344.02平方公里,提高幅度为70.74%,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上述同一时期,吉林省建成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从1.692万人下降到1.110万人,下降幅度为34.40%,土地资源受限条件下,急需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2000年、2013年吉林省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国13.44个、0.47个百分点,进入2014年,吉林省城镇化率为54.81%,仅高于全国水平0.04个百分点,领先优势几近丧失,发展模式值得深入探究。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当前,国际上判断一个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是否协调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当IU、NU比值越接近国际标准值,则工业化、非农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协调程度高,反之,协调发展协调程度低,这也表明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存在“滞后”和“超前”两种情况。IU是指劳动力工业化率(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与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比值,NU是指劳动力非农化率(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与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比值。[1]IU、NU的国际经验标准值分别为0.5和1.2。而吉林省在2013年IU值为0.37、NU值为1.13,离标准值相差较远,可见吉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并不协调,劳动力工业化率和非农业化率滞后于城镇化率,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表1 吉林省城镇化率与IU、NU的数量关系

注:①数据来源于《2014年吉林统计年鉴》

②劳动工业化率I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

③劳动力非农业化率N为非农(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

(三)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自2000年以来,吉林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在下降,时至目前已低于全国水平,且差距在扩大。2000—2006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水平,最大差值为2.0个百分点,而2007—2013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水平,最大差值为6.2个百分点,从高于全国水平滑落至低于全国水平,发生了由“高”到“低”的转变。在2000—2013年间,吉林省高技术产业比重从6.1%上升到6.5%,上升了0.4个百分点,而全国高技术产业比重从4.5%上升到11.0%,上升了6.5个百分点。总体而言,与全国水平相比,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表2 吉林省及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

注:*为主营业务收入,单位:%,资料来源于《2014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四)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导致吉林省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因素较多,但在生产要素投入中最主要的是人才短缺和资金短缺。2014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2.17%,而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分别仅占全国的0.95%、0.84%。在吉林省研发活动产出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数占全国比重为1.99%,而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及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比重不及1%,表明自主研发有效产出率较低。区位熵(某地区某工业部门占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与该区整个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之比)是衡量一个地区专业化程度的常用指标,其值小于1表明行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反之专业化程度较高。从区位熵来看,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数、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有效发明专利数的区位熵都小于1,尤其是专利申请数的区位熵为0.20,远小于1,以上表明吉林省制造业研发投入和产出均不具备比较优势,导致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表3 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及专利数目

注:区位熵:某地区某工业部门占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与该区整个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之比(2013年)。

四、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提高吉林省城镇化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为此,应立足吉林省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实际,找准短板,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发力,探索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长效作用机制。

(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新型城镇化增强科技含量

目前,吉林省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全国排名中还有下降的趋势。同时,在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吉林省应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积极探索实施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机制,探索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创新收益制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创新环境,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人才的创造力,建立完善的科学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作用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效支撑创新工作,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工作,为新型城镇化增强科技含量。

(二)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城镇化集约发展

面对吉林省的科技创新投入指数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监测的五个指标中,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幅度最大的一个指标,表明吉林省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力和财力投入需要加强。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堵塞、大中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环境资源紧张等问题。在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同时,吉林省要积极发展轨道交通、环保产业、新能源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增加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尤其是人力、物力、财力在节地、节水和节能方面的投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寻求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促进吉林省城镇化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三)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城镇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和建立的城镇化与科技贡献互动关系模型,反映出了吉林省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互动关系效果并不显著。吉林省应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高科技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互动发展。限制、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依托吉林省在轨道客车、风电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和领域的比较优势,以重大项目为着力点、以新型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集中产业资源,突破核心技术环节的制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轨道客车制造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生物化工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此外,还应开展非粮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城融合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四)强化规划引导,建立科技创新支撑城镇化发展推进机制

围绕科技创新投入、研发和产业化,吉林省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相关规划的导向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支撑城镇化发展体系,破解城镇化进程中难题。积极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研发能力,建设科技研发体系。强化建筑节能、智能化、信息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环境治理等亟需的科研项目研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处理好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应用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应用主体的作用,加快建立科技支撑城镇化推进机制,提升科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率。

[1]冉启秀,周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 2).

[责任编辑:支建强]

2015-12-25

吉林省社科院《科技创新引领城镇化发展》课题成果。

肖国东,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

F291.1

A

1003-4307(2016)03-0124-04

猜你喜欢

高技术吉林省城镇化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家乡的城镇化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