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连片贫困区富民主导产业选择初步研究

2016-03-16王文行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甘肃

王文行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兰州 730070)



甘肃连片贫困区富民主导产业选择初步研究

王文行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兰州730070)

甘肃连片贫困区的产业特点是以农业中的种植业为主,且没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了促进贫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本文在主要依据比较优势原则、依据自然地理和气候状况,初步提出了在六种类型立地条件下可能的种养植产业类型;依据交通条件、经济基础、传统等因素,提出了可能的六个产业集群发展区域。最后提出了各地制定具体产业规划时的四类问题。

甘肃连片贫困区;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主导产业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在其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对整体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持续技术进步能力的产业。正确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并利用主导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大作用,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甘肃连片贫困区的产业格局是以农业中的种植业为主,且没有形成具有显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主导产业。为了加快贫困区脱贫的步伐,2015年6月8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意见》、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安全饮水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十七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的通知(简称“1+17”文件),在该“1+17”文件中,对如何加快富民产业培育提出了重要的框架性的指导意见。以此为契机,制定一系列符合各地客观实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培育富民产业措施,这对于实现连片贫困区永久脱贫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各地区的产业选择尤为关键。本文按照“由特色种养殖产业演变到特色主导加工产业”的一般发展模式,在综合考虑各产业发展相关因子的基础上,对各种养殖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选择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今后各地政府的具体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一、主导种养殖产业

种养殖产业受制于地理、气象气候、水资源、土壤、耕地、生物资源等多重因子,这其中,气候及其引致的因子尤为重要,因此按照立地条件相似度原则,可以将贫困区分为六种类型,探讨其环境条件下可能的主导种养殖产业。

(一)二阴地区

甘肃贫困地区的部分县以及部分县的一些乡镇,海拔在2000—4000多米。在气候类型上属于半湿润或湿润的二阴地区,年降水较为充裕,在500-600mm左右;但光热不足、日照时数年均2500-2700小时之间,年均气温-8-4摄氏度之间,相对无霜期90-120天。属于这类气候类型的片区县主要有天祝、古浪、永登、和政、积石山、广河、岷县、宕昌、迭部、舟曲、卓尼、玛曲、碌曲和临潭县的部分或大部分乡镇。这些区域有一些独特的生物资源,并且受外部环境污染程度轻,可以考虑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如珍稀药材、有机农产品、牦牛、小尾寒羊的养殖业。

(二)干旱川区

干旱川区海拔多在1200—2000米以内。水资源短缺,年降水均值在250-450mm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年均气温6.3℃,无霜期141—160天。属于这类的片区县主要包括古浪、永登、榆中、皋兰、靖远、会宁、景泰、安定、通渭、临洮、陇西、临夏和康乐等县的部分乡镇。这类区域可开垦土地面积较丰裕、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发展大宗特色农产品的潜力较大。应该以设施农业中的高端农产品为主,如反季节蔬菜、高档珍稀水果为主。

(三)半干旱山区

甘肃的半干旱山区的类型较多,气候等相关因子差异较大。海拔多在2500—3500左右,降水多在400—450mm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2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年平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年均气温5.0—6.0℃,无霜期130—145天。半干旱山区多为土质山地、坡度较为平缓,降水多在,植被较好,适宜按照草畜平衡原则发展养殖业,也可以考虑兴修梯田,发展大宗农产品种植业。 属于这类的片区县主要有古浪、天祝、永登、榆中、皋兰、靖远、景泰、会宁、安定、临洮、通渭、陇西、武山、临夏、东乡、积石山、广河、和政和永靖县的部分乡镇。

(四)半高寒山区

这类区域海拔多在2500—4000米左右,部分县的一些乡镇海拔在4500米以上,水资源较为丰裕,降水多在450—550mm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2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以下,年均气温4℃左右,无霜期90—100天左右,有的县气候较为极端。属于这种类型的主要包括天祝、和政、广河、临潭、玛曲、碌曲和合作等县(区)的部分乡镇。这类区域一些独特的生物品种,如药用植物、特殊农作物等,适宜发展一些有机农产品和药用植物。

(五)半干旱—半湿润过度地带川区

这类区域海拔1500—1800米左右,气候多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1℃左右,年最高气温在35℃左右,最低气温-15℃左右,日照2455—2565小时,降水较多,在450—550mm左右,无霜期在180天以上。属于这类的贫困片区县主要包括崆峒、泾川、庄浪、宁县、镇远、正宁、合水、华池、庆城、秦安、甘谷、清水、麦积、秦州和张家川县的大部分乡镇。这类区域是甘肃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如小麦、玉米、各类蔬菜、水果、烤烟等主产区,这些区域应该不断发展高效设施种植业。

(六)暖温带—亚热带山区

该区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水资源丰裕,年降水在500—700mm左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在8—13℃左右、光热资源较好,年无霜期在160—210天左右。主要包括武都、西和、两当、礼县、徽县、文县、康县和成县的大部分乡镇。这类地区适宜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特色种植业,如西北较稀缺的亚热带水果、茶叶、木耳、油橄榄、珍稀药材等产业。

二、主导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按照在技术可行、市场潜力较大、有一定产品美誉度、交通相对便利的原则,我们考虑应该着力培育以下六个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一)高原夏菜加工集群

以目前高原夏菜已经具有一定品牌和规模的省内地区如榆中、皋兰、永登、定西、陇西、靖远、景泰、平川、武山、甘谷、天水、武威、民勤、永昌、民乐、临泽、酒泉等为核心,培育相应的产业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高原夏菜加工集群。

(二)中药材中间体加工集群

以现有的陇西、通渭、岷县、漳县和临夏的中药材种植区位核心,依托这些区域内已有的产业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扶持大量的小微型粗加工企业,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的深加工企业,引导本地企业兴建仓储和物流企业,实现错峰销售。

(三)小杂粮加工集群

以会宁、泾川、合水、华池、镇原、通渭等地县的生产区域为中心,在改革土地产权交易、引导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专门进行糜谷类、豆类、荞麦、燕麦等特色小杂粮加工小微企业。

(四)特色果蔬加工集群

以甘肃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果蔬生产基地为中心,考虑在河西地区民勤、永昌、 民乐、山丹和临泽等地培育一批番茄、葡萄、红提、人参果、小枣、苹果、灯笼辣椒、洋葱、黄河蜜、籽瓜等具有地标特色产品的加工和仓储企业。在中部地区的沿黄河流域河谷川地形成生产规模靖远、景泰、皋兰等地组建一些红富士苹果、黄河滩枣、枸杞、韭黄等特色果蔬深加工小微企业。在东部地区武山、甘谷、天水、陇西、秦安、西峰、华池、泾川、静宁等地,培育一些苹果、樱桃、桃、辣椒、黄花菜等特色果蔬深加工企业。

(五)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

以定西市已经形成的马铃薯集散加工地为基础,引进一些技术水平高、工艺先进的大中型马铃薯淀粉精深加工企业,生产食品、医药和化工原料的变性淀粉;也考虑在景泰、通渭、榆中等种植基地,沿公路、铁路沿线,政府引导组建一些新的小型仓储、交易市场和作为食品的小型加工企业。

(六)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临夏和甘南的各县及天祝、张家川、靖远、崆峒、环县等传统畜牧养殖地区,新建和扩建一些生熟食品、生化药品等方面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冷链仓储和物流产业。

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仅是我们依据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同自然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地区,从“区域”的尺度提出的一个初步的产业选择参考系统,具体在各地的产业选择规划中,还要考虑以下相关问题。

(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条件

尽管同为连片贫困区,但各片区之间乃至片区内的各县乡之间,在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乃至文化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统一片区内、初始相同的产业最终导致不同的后果,因此各地在具体的产业选择中,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审慎而为。

(二)健全保障措施

产业选择仅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属于“蓝图”性质的。由“蓝图”到现实还有很长的艰难路程,为此,还要制定土地流转、财税、金融、技术、人才、绩效考评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三)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产业的培育也是如此。既要从消费者偏好、购买能力、消费风尚的可能变化等产品需求侧,也要从原料、成本变迁、技术工艺变化等供给侧判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及早制定有预见性的相应措施。

(四)产业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

任何产业都会对环境产生压力,农产品的种养植和深加工产业非常容易对水环境、土地环境、生物环境产生显著的压力,特别是连片贫困区,生态脆弱,环境的承载力较小,在实施中一定要考虑产业与环境承载力的匹配。

[1]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第28 卷,2009,(1).

[2]李飞.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第 15 卷,2007,(2).

[3]茆健.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海市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5,(10).

[4]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0,3.

[5]张潇尹.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5,9.

[6]甘肃农村年鉴编委会.甘肃农村年鉴[D].2008—2014.

[7]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4.

[责任编辑:支建强]

2015-12-25

王文行(1962—),甘肃靖远人,甘肃省委学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理论研究。

F327.42

A

1003-4307(2016)03-0151-03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甘肃
行走甘肃
甘肃卷
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浅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培育模型
大美甘肃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