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后分子改造与乡村镜像重构
——论建国前后小说对乡村社会组织化的想象与书写

2016-09-08黄荣华黄晓华

关键词:组织化

黄荣华 黄晓华

(1.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3; 2.湖北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落后分子改造与乡村镜像重构

——论建国前后小说对乡村社会组织化的想象与书写

黄荣华1黄晓华2

(1.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3; 2.湖北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从大生产运动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对传统乡村社会的改造,使其逐渐严密组织化。如何改造落后分子并将其整合到新的社会结构中,是乡村社会组织化的核心问题。建国前后小说通过对乡村社会组织化过程中落后分子改造的书写,重构了乡村镜像。通过强化落后分子的劳动观念、阶级意识以及集体认同,新社会将这些边缘人物成功改造成符合阶级利益需要的劳动者。这种想象与书写一方面折射出崇尚男女平等、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另一方面则迎合了新的社会制度关于乡村社会组织化的政治构想,存在将社会复杂形态简单化、对立化的想象,人物描写及其转变呈现出概念化范式。

组织化; 落后分子; 乡村镜像

1943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出“组织起来”的号召,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①在毛泽东等人看来,这种组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意义。“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经济,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②因此,“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正是为了完成使农民由奴役到解放、由贫穷到富裕的双重使命,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大生产运动、土改运动、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等一系列社会运动,对传统乡村社会进行彻底改造,逐步实现了乡村社会的组织化。

在这一过程中,对疏离甚至抗拒政治-社会运动的落后分子⑤的改造与整合是核心问题之一。社会的组织化不可能仅仅依靠少数积极分子完成,甚至也不可能只是整合基本群众,而是需要团结整合包括落后分子在内的绝大多数民众。“党从长期的经验中认识到,群众是多么的不同和复杂。只有少数人在政治上是先进的,另外的少数人是落后的,而大多数则处于中间状态。要把运动引向胜利,就要使政治上先进的分子与绝大多数人紧密地一起工作。”⑥

乡村社会的组织化,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拿笔杆子的“文化的军队”⑦中的不少成员,对这一重大历史进程进行了基本同步的记录与书写。柳青《种谷记》(1947)、欧阳山《高乾大》(1947)等较为忠实地记录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变工队与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周立波《暴风骤雨》(1948)、马加《江山村十日》(1949)等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农会的重大历史作用;赵树理《三里湾》(1955)、周立波《山乡巨变》(1958)、柳青《创业史》(1960)等则描述了合作化运动中互助组与合作社的巨大优势。在一定意义上,正是通过描写组织化过程中落后分子的改造与转变,这一时期的小说重构了乡村镜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中,乡村社会具有多幅面孔,其中不仅有鲁迅《故乡》与许杰《惨雾》式的绝望与愚昧,也有废名《桥》与沈从文《边城》式的牧歌与抒情,还有丁玲《水》与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式的悲怆与悲壮。但所有这些作品中,乡村社会都没有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所在。而解放区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则以明朗欢快为主色调,构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乡村社会:不仅先进分子在这种组织化的社会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落后分子也可以被这种组织化的社会所改造与容纳。

一、劳动观念——落后分子改造的基点

1941年,由于国共摩擦以及日军的围剿,边区出现严重财政困难。为解决财政问题,共产党发起了大生产运动,要求“不论党政军民男女老幼全体一律进行伟大的生产运动”⑧。开发劳动力是组织劳动力的前提,当全体“男女老幼”都成为合格劳动力的时候,才能将他们组织成“劳动的大军”。正是在这一大语境中,如何将具有劳动能力却不务正业的二流子改造成合格的劳动者,成为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中的重要主题。

欧阳山《高乾大》以原生态的笔调,较为真实地呈现了1943年前后边区二流子巫神的生活与思想境况。与公而忘私、宣扬医学的合作社主任高生亮形成鲜明对照,好吃懒做、装神弄鬼的巫神郝四儿是大家试图改造的“落后分子”。在发展生产的群众动员大会上,在来自社会的批判与任桂花要求离婚的双重压力下,郝四儿不得不表态同意参加劳动。但这种外在压力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他在任桂花面前说出了他的真心话:“达儿良心的话就说不成咧!他们搬走,我收庄稼,这样子我很满意。”⑨由于郝四儿拒绝改造,甚至伙同别的巫神破坏生产,因此由“落后分子”转化为“敌对分子”。在被抓捕的过程中,他与高生亮狭路相逢,滚下悬崖,死于非命。郝四儿的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落后分子改造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仅仅依靠群众批判或家庭斗争,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赵文节(闻捷)在《肉体治疗与精神治疗》中则突出了思想工作的有效性。二流子王四在受到社会及家人的多次批评后切腹自杀。通过医生的思想疏导,他意识到他成为二流子是“旧社会的罪恶”⑩,而在新社会中,他应该且能够改变自己,成为新人,由此获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再生。

塑造尽可能多的合格劳动者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社会组织化的重要前提。因此,二流子改造不仅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土改运动中也获得作家们的持续关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巫神白银儿在大环境的压力下,自觉与地主划清界限,改变了自己的言行方式。周立波《暴风骤雨》中的二流子李毛驴,因为萧祥队长很尊重地称呼他的本名李发,由此改变了对劳动的态度,成为编联小组组长。马加《江山村十日》中的李大嘴,通过群众的批评,反省了自己好吃、好耍钱与不好干活的毛病,最后获得了大家的部分肯定。

二、阶级立场——落后分子改造的途径

土改运动中,积极分子总是相似的,《暴风骤雨》中的赵玉林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刘满等都只有较为简单的社会关系,与地主苦大仇深;而落后分子则一般拥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其落后一般也有其特殊原因。如何将落后分子复杂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简单的阶级对立关系,使其具有较为明确的阶级立场,对于乡村社会组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隐含着极为复杂而深刻的动力机制。

这种阶级身份的道德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改造的范围与方法:改造的前提是阶级出身好,改造的方法则是强化阶级立场。李凖《不能走那条路》中的宋老定在自己翻身后,想走通过买地成为地主的老路,但在想起自己的贫农生活时,他最终站在贫农立场,借钱给想要卖地的张拴。《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虽然对梁生宝不管家庭建设不满,但他的贫农本色,使他还是跟着梁生宝慢慢进步。

阶级立场的明确与强化,为乡村社会的组织化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为解构传统乡村社会关系提供了有效路径。传统的邻里关系、亲友关系、雇佣关系、宗教关系、宗族关系等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阶级视角的重新审视,转化为简单的敌我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都难以置身事外。当落后分子也被成功改造并整合到阶级队伍中时,乡村社会的组织化已经没有太多障碍,因为这时他们已经认同自己从属于特定阶级,在与阶级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已经选择了与一定的社会组织站在一起。

三、集体认同——落后分子改造的归宿

代际冲突中子辈获得一边倒的胜利,折射出家庭话语权与决策权向子辈转移的社会趋势。而在家庭革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冲突——性别冲突中,问题则复杂得多。尽管在传统文化中,夫为妻纲是金科玉律,但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在一定情况下,女性凭借其稀缺地位可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这些乡村社会组织化过程中的代际冲突与性别冲突,其实质是家庭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冲突。在新的时代中,冲突结果大都是代表集体的先进分子最终成功改造代表家庭的落后分子,由此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支持集体的先进分子获得家庭主导权,乡村社会组织化也便攻克了传统社会最为顽固的堡垒,已经没有真正的障碍。

四、应该如此——乡村社会的理想化建构与概念化书写

首先,劳动观念的强化,服务于男女平等的推进。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因此,劳动是个体得以获得社会承认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作为社会评价个体的标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将女性从传统家务中解放出来,倡导女性参加生产劳动,这也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的重要途径。《山乡巨变》中盛淑君喊出男女“同工同酬”,意味着历史的巨大进步。强化乡村个体的劳动意识,不仅有助于形成乡村健康的生产与生活氛围,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重塑了乡村性别关系,推进了男女平等。

然而,作为拿笔杆子“文化的军队”的成员,作家们对乡村社会组织化过程中落后分子改造的书写,更隐含着“应该如此”的意识形态的“任务”与要求。这时期小说的主要任务就是阐释如何将党的意志转化为群众的意愿,使政府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在这种“任务论”的要求下,这一时期小说对组织化的想象与书写,自然存在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其次是简化关系,强化对立。为了更好地论证社会改造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使社会改造的经验具有可复制性,需要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单化。“统一战线”就是一种简化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将社会成员区隔成相互对立的阵营。统一战线以预设落后分子与敌对分子的存在为前提:敌对分子说明统一战线存在的必要性,落后分子则凸显统一战线存在的可能性。虽然不同时段由于其主要政治任务不同,落后分子与敌对分子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生产运动时期地主还是被团结的对象(《种谷记》),土改时期成为被斗争的对象(《暴风骤雨》),土改时期富农与富裕中农是阶级友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合作化时期成为阶级敌人(《创业史》),但这种通过社会区隔制造社会对立的方式却一以贯之,甚至变本加厉。通过不断制造社会区隔与社会对立,使得社会成员不得不选择加入某一群体 ,落后分子为了获得安全感及社会认同感,不得不接受改造而加入统一战线。这种社会对立,在战争时期有其现实性与合理性,但进入和平时期,这种对立就表现出更多的人为制造的特征。由于地主阶级与富农阶级逐渐被打倒,为了论证社会区隔的必要性,因此需要不断制造假想敌,其结果就是不断纯洁队伍,在人民内部不断地寻找甚至制造敌人。这种无中生有的社会区隔,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早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就特别强调将农民组织起来。不过那时的“组织起来”偏重其政治意义,而这时的“组织起来”则偏重其经济意义,强调其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苏区时期也曾经推行过合作化,试图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不过因为共产党当时管治范围小,且政权不稳定,没有取得太大成效。

②③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1页,第932页。

④到人民公社阶段,所有农村人口被整合到人民公社中,个体不再具备脱离组织的可能性,由此标志着中国乡村社会组织化的完成。本文只探讨乡村社会组织化进行过程,不涉及其完成,因此,很少涉及描写人民公社的作品。

⑤与“人民”相似,“落后分子”这一带有明显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的词,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具体的界定,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变化,随着“积极(先进)分子”与“敌对分子”的变化而变化。大体指向那些还不够成为“敌对分子”但绝对算不上“积极分子”甚至“基本群众”的人,经常指那种缺乏政治敏锐性,不愿甚至抗拒参加政治活动,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

⑥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二) 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安强 高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页。

⑧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13页。

⑨欧阳山:《高乾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第302页。

责任编辑王雪松

The Reform of Backward Peopl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Image——On the Imaginations and Writings about Rural Society Organization in the Novels around 1949

Huang Ronghua1Huang Xiaohua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2.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From the Great Production Campaign to the People’s Commune Movemen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to a more tightly organized form successfully. How to reform the backward people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a new social structure is a core problem of the rural society organization. The novels around 1949 have reconstructed the country image by writing the reform of the backward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society organization. In these novels, the new society has successfully converted the marginal figures into qualified laborer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ir willing of labor, class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collective identities. On one hand, this kind of imagination and writing reflects the social ideal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social justi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caters the political idea of rural society organiz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simplification and opposition of complex social formations an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novels.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image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rural society and the art of novels at that time.

organization; backward people; rural society image

2016-03-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国初期农民协会与乡村社会重组研究(1949-1953)”(12BZS05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同模式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研究”(13BZW140);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现代小说修辞研究”(13y012)

猜你喜欢

组织化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关于对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思考
中国现代物流现状及展望
组织化管理模式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随诊率的影响
关于政府伦理组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网络社会“组织化”与政治参与
提升旅游组织化信息化水平为辽宁生态旅游第一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