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浅Ⅱ度烧伤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2016-09-08陈小艳刘丽华肖文刚
陈小艳 刘丽华 肖文刚
·护理研究·
护理干预对浅Ⅱ度烧伤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陈小艳刘丽华肖文刚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浅Ⅱ度烧伤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作用。方法选取住院的浅Ⅱ度烧伤患者136例,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止痛药物的使用率。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止痛药的使用率比较,干预组止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浅Ⅱ度烧伤患者,能够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减轻患者术后由于心理紧张等因素所致的疼痛程度,减少患者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率以及减少止痛药所致不良发应,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护理;烧伤;术后疼痛;止痛药
疼痛是烧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疼痛程度与烧伤的面积、深度有关,与病情的进展以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有关。在临床上,疼痛已经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1],因疼痛会造成患者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因此会对患者的健康恢复有潜在威胁,甚至危及生命[2]。减轻患者的疼痛可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创面愈合,加快患者恢复健康。迅速而有效的解除烧伤疼痛,已成为护理的基本要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应用合理规范的科学护理来处理烧伤疼痛,是减轻患者痛苦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烧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术后疼痛的缓解情况,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对止痛药物的应用进行评估,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36例浅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80例,女56例。纳入标准:(1)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4)岁;(2)烧伤部位:躯干和四肢;(3)烧伤体表面积30%~50%,深度为浅Ⅱ度;(4)患者不伴有糖尿病、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无严重合并伤。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烧伤严重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烧伤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术前宣教,简单的讲解手术的意义及过程,保持舒适体位,使患者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并告知注意事项。
1.2.2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烧伤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1.2.2.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护士到病房探视患者,给予亲切问候,介绍手术室环境;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家庭状况、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以往疼痛或有无手术经历、应付和忍耐疼痛的方法及措施等情况做出综合评价,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于本次手术的认识程度,从而为术后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通过对患者的病情以及手术方式进行评价、为患者进行细致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根据患者的顾虑与病情,适当地给予讲解有关知识,并邀请同种疾病治愈的人现身说法,讲解术后疼痛的规律,使患者对术后疼痛有心理准备,增强术后疼痛的耐变性。
1.2.2.2术后护理:术后环境要保持安静、整洁舒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持舒适的体位,当患者出现疼痛时,护士要关心同情患者,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理解患者痛苦,告诉患者情绪与疼痛的关系,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护士态度和蔼以及应用安慰性语言,从而使患者感到温暖感、安全感和依赖感,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可用身体语言暗示患者或抚摸患者头部,让其产生亲切感。通过心理效应启动其“抗痛系统”达到消除或减轻疼痛的目的[3]。
1.2.2.3转移注意力:应用视力分散法、听力分散法和触觉分散法进行注意力转移。应用松驰法、意象法,使病人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驰下来,阻断疼痛反应。还可以通过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减慢呼吸频律并辅以欣赏音乐[4,5]。
1.2.2.4疼痛护理:首先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减少各种刺激引起的疼痛。护士在更换引流瓶和引流袋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牵拉引发的疼痛,在协助患者翻身和(或)更换床单时,身体上保留的各管要和患者同步运动,从而减轻管道刺激引起的疼痛。
1.2.2.5应用镇痛药的护理:患者麻醉清醒后会出现疼痛,如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均正常,则可考虑为切口疼痛,给予镇痛剂治疗;如果疼痛剧烈可增加镇痛药物剂量。对于轻中度疼痛,可应用非阿片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阿斯匹林等,口服给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主要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急性疼痛和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可应用阿片的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可能,但由于烧伤所致的急性疼痛会逐渐缓解,故阿片类药物是短期使用,所以药物成瘾的报道亦较少[3]。阿片类药物可引起嗜睡、呼吸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6],因此,应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呼吸及胃肠道情况。
1.2.2.6疼痛教育:参与者接受系统的疼痛知识学习,并能熟练掌握疼痛评分及镇痛治疗的原则,负责疼痛护理工作计划的实施、评价与整改。
1.3观察指标
1.3.1镇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测定:无痛为0,轻微疼痛为l~2,轻度疼痛为3~4,中度疼痛为5~6,重度疼痛为7~8,剧烈疼痛为9~10。
1.3.2焦虑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标准分值为50分,轻度焦虑为50~59分,中度焦虑为60~69分,重度焦虑为>69分。分别于术后24 h、72 h 进行测评。
2 结果
2.12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观察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的疼痛情况,护理干预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n=68,分,±s
2.22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干预组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SAS评分比较 n=68,分,
2.32组患者使用止痛药情况比较护理干预组止痛药使用率为31.88 %,对照组为55.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使用口服止痛药为 17.65%,肌内注射强痛定为13.23%;对照组使用口服止痛药为33.82%,肌内注射强痛定为2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使用止痛药情况比较 n=68,例(%)
3 讨论
浅Ⅱ度烧伤是指伤及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仍健在,在烧伤局部出现红肿,大小不一的水疱内含黄色或淡红色血浆样液体,或者含有蛋白凝固的胶冻物,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烧伤约2周可愈合,愈后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皮肤功能良好。但当出现大面积烧伤时,烧伤的组织可能出现坏死,血管渗透性异常,血管内的液体渗出,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大量液体丢失还可能引起休克。发生浅Ⅱ度烧伤后,由于创面基底部的末梢神经丰富且暴露,易产生剧烈的神经痛,不仅会影响烧伤创面的愈合,而且会诱发烧伤患者的精神症状[7]。疼痛使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耗氧量增加,加重了创面的再损伤以及休克症状。尤其对于存在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良好的镇痛作用可帮助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 ,但静脉应用时需谨慎,以防出现呼吸抑制甚至危及生命[8]。
疼痛是机体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术后疼痛对烧伤患者健康恢复危害较大,可使机体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组织分解代谢增强,使烧伤部位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加重,从而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影响伤口的愈合;疼痛还可导致机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影响患者术后身体康复[9];烧伤后疼痛刺激、哭闹、烦躁等都会因增加耗氧量而加重休克。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术后疼痛使睡眠减少甚至失眠,可影响患者意识,导致患者反应迟钝、烦躁易怒,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疼痛诱发血压升高,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日常护理工作主要为患者更换病服、洗澡和清创等,这些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术后疼痛受心理社会因素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心理因素是加重术后疼痛的主观因素,由于手术创伤的客观存在,术后疼痛不可避免。随着人类智能的提高,主观因素对感知觉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事实表明,许多疼痛受情绪、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根据疼痛闸门理论,痛觉是由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下行系统通过内腓肽物质影响痛觉闸门开闭状态[10,11]。不同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女性对疼痛的敏感性比男性高。儿童比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高。平时娇惯者,术后稍有疼痛不适就难以忍受。对手术缺乏认识,顾虑多,紧张的患者对疼痛敏感。因此,加强对烧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护患关系。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可以更好更自然地同患者交流,从而及时的发现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纠正不利治疗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护理干预是基于一定的科学理论,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按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护士根据护理诊断的特点、护理研究成果、口才功能康复的潜力、患者和护士本身的能力来确定护理干预相关措施。护理干预是以临床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基础的。烧伤患者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虽然镇静止痛药能够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但优质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护理干预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降低致残率[12,13]。护理干预还减少烧伤患者术后止痛药的使用。本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不同时间,护理干预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使用止痛药情况比较,护理干预组止痛药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使用口服止痛药及肌内注射强痛定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表明:在对烧伤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科学的、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急躁等不良情绪,缓解术后疼痛,有利于烧伤患者的身体康复。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要处理好可能引起患者痛感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更好建立医患关系,尤其是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医疗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对于患者本身而言,护理工作的好坏还关系到患者康复速度的快慢,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术后病情平稳,休克期过渡快,并发症少[14]。患者情绪稳定,无烦躁焦虑,精神状况好。食欲随病情好转增加,大、小便逐日正常,创面成痂好,炎性反应轻,愈合快,治愈率高,病死率低,住院时间缩短出院时无心理障碍。镇痛是临床烧伤科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将疼痛控制满意度作为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15],对烧伤患者给予镇痛、镇静的救治理念,已经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疼痛管理组成员正在从以麻醉医生为主体向以护士为主体的转换。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水平,将对烧伤疼痛的科学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发展,护理干预在控制患者疼痛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1Latarjet J,Choinere M.Pain in burn patients. Burns,1995,21:344-348.
2刘轶豪.心理护理干预对重度烧伤患者抑郁、焦虑状况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63-265.
3朱千.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执行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21:41-45.
4迟博渊.关于音乐缓解围手术期内疼痛的研究.母婴世界,2015,5:447.
5李瑾怡,王云贵.音乐治疗对烧伤患者疼痛和焦虑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华烧伤杂志,2015,31:183-185.
6施震,周翔.长期饮酒患者结肠肿瘤术后舒芬太尼镇痛效果观察.肿瘤学杂志,2015,21:904-907.
7王彤华.烧伤疼痛护理的研究现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299-3301.
8李莎,陈肖,张中军.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江苏医药,2014,40:2989-2991.
9余静,严军,梁华平.创伤/烧伤后T淋巴细胞数量、分布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创伤杂志,2015,31:1139-1142.
10刘婷婷.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构建与解构.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694-695.
11曹君利.疼痛基础研究的困惑与挑战.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36:865-870.
12王雪.不同护理方式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140-141.
13孙聪北,米继华,鲁维丽.老年严重烧伤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5.
14严晓鸥.重度烧伤补液过程中的护理观察.医药前沿,2015,5:218-219.
15牛秀敏.无痛规范化护理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8-249.
10.3969/j.issn.1002-7386.2016.17.049
064400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
R 644
A
1002-7386(2016)17-2718-03
2016-02-19)